晏子使楚導學案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好認輸。整個教學環節圍繞“先學后導,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展開: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本課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以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本堂課中,學生的展示精彩紛呈,學生首先展示自己小組的自學成果,然后邀請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評價、補充。此時,課堂中的交互氣氛便油然而生。學生間相互評價、相互提問、相互質疑、相互幫助、相互超越。實現了課堂中問題展示的高潮,朗讀展示的高潮,聲情并茂,入情入境。 不足之處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高,老師的“導”多了點,學生主動提問,進行質疑,發表見解的機會少了點。學生展示偏重于優等生,而對學困生的關注不夠。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