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語文味”——《克隆之謎》教后記
說起“克隆”,這可是個近十多年來出現的新名詞,指的是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后代,也就是“無性繁殖”。課文《克隆之謎》就是一篇介紹這方面知識的科普說明文。課文開頭以《西游記》里的孫悟空能快速地“復制”自己為例,形象地告訴我們什么是克隆,接著科學地給克隆下定義,然后從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高等生物的克隆三個方面來介紹,最后介紹克隆技術是怎樣造福于人類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我想是否能以課后第2題“說說克隆這項技術‘奇妙’在哪里,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來教學本文,這樣的思路應該能體現出“語文味”吧。
克隆技術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作為語文課文,當然不是從“純技術”這一角度來探討,而是用美妙的文字來詮釋這個“奇妙”:首先引用神話人物孫悟空這個大家都熟悉的形象,非常巧妙、有趣地說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克隆的奇妙;然后通過舉例子來分別介紹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動物克隆的奇妙;最后從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方面來說明克隆的奇妙。
而真正要體會到克隆的奇妙,我想還是應該抓住課文的語句來細細品讀,比如寫“很多植物具有先天克隆的本領”這一段中,課文用簡潔的語言寫了柳樹的“插條”、馬鈴薯、仙人掌的“切塊”這些“克隆”的現象,“剪下、插進、一株株、活潑可愛”、“切成、種進、許多、新鮮”等一系列詞語準確地描寫了“克隆”的奇妙現象,課堂上我們應該要好好品一品這些詞語。
這一課是由實習的小潘老師給我班學生上的,他于上個星期回到無錫(他的家鄉)順利通過了上崗考試,這個星期又來到我校實習。小潘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對于“奇妙”這一點抓得似乎還不夠,缺少了對語言文字的揣摩,看來如何凸現“語文味”,挖掘語文教材因素,對于教學科普類文章的確是應該注意并且值得好好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