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八組教學指要
品讀全詩,我們不僅感受到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而且領略到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2.《開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展現(xiàn)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特別是毛澤東的領袖風采。
開國大典的曠世盛況,長縈腦際,經久不逝。
一、人數之多。課文中多次提到了參加慶典的人數之多:①三十萬人的目光一齊投向主席臺。②全場三十萬人一齊歡呼起來。③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抬起頭,瞻仰這鮮紅的國旗。這三十萬人做出統(tǒng)一整齊的動作,該是何等壯觀啊!這里面有工人、農民、市民、學校師生、機關工作人員、城防部隊,還有外賓,真可謂盛況空前,蔚為壯觀。
二、場面之大。開國大典的場面分四個:一是入場。為了參加開國大典,群眾很早就從四面八方陸續(xù)來到天空門廣場。人們“擎”紅旗,“提”紅燈,進入會場;工人一下火車直奔會場;農民步行四五十里趕到會場。廣場成了“人的海洋”,紅旗“翻動”,像“海上的波浪”。這表明隆重、熱烈。二是大典。大典包括奏國歌、宣布新中國成立、升國旗、鳴禮炮、宣讀公告,這里突出反映了人民群眾歡欣鼓舞的情緒,空前團結的新氣象。三是閱兵。整個閱兵式場面宏大,氣勢磅礴,無可言表。人民解放軍的隊伍威武雄壯,是新生的共和國的強大保障。群眾看到自己的武裝如此強大,戰(zhàn)士如此威武,他們的嗓子喊啞了,巴掌拍麻了,也難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激動與歡喜之情。四是游行。游行隊伍,擎著燈,舞著火把,高呼口號。兩股“紅流”分頭向東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滿了整個北京城。由這四幅畫面在不同的時空構成的不同場景,向世人展示了開國大典的曠世盛況。
三、時間之長。大典從“下午三點整”開始,到“晚上九點半,游行隊伍才完全走出了會場”,歷時六個半小時,其中僅檢閱一項就長達“兩個半鐘頭”。如果把群眾在早晨六點鐘入場和群眾隊伍游行結束的時間算在內,在大典的舉行時間可謂長久空前。
3.《青山處處埋忠骨》講述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爭中光榮犧牲后,毛澤東驚悉這個噩耗后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xiàn)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課文通過生動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突出了毛澤東鮮明的個性風采。
一、生動傳神的外表,以反映內心世界。作者通過對毛澤東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細致刻畫來反映他的內心世界。首先看看語言描寫: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著兒子的名字“岸英!岸英!”。這活現(xiàn)了此時此刻主席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次看看動作描寫:“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遍,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這刻畫出了毛澤東接到電報之后的種種動作細節(jié),深刻而真切地揭示主席失去愛子后無比悲痛的心情。然后看看神態(tài)描寫:“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這樸實無華而又生動形象的神態(tài)細節(jié)描寫,活現(xiàn)出了主席此時復雜的內心,他正面臨著一種艱難的選擇。總之,這些生動傳神的外表描寫,表現(xiàn)了毛澤東既有著跟普通人一樣的喪子之痛,又有著偉大人物的胸懷,充分而真實地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具有的為革命而犧牲一切的崇高品質和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