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蘆笛》薛法根教學觀摩與點評
今天的設計是比較簡潔的,朗讀、體會,這笛聲……這不難寫,學生喜歡求異,可能沒有關注到內在的聯系,老師在評點要注重寫時的順序,這是排比句式。
要朗讀,要注重方法、技巧。特別是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手段、句式。我覺得還是要具體的小技巧的。比如說,學生大部分沒有看到大海,就讀不出來,而有一個學生去看過這樣的大海,就把感受讀出來了。所以語文學習和生活是緊密結合的。學語文和生活有聯系,我經常問:你向往嗎?你想要有這樣的爺爺嗎?這叫移情。還有一種手段:旁敲側擊。老師在旁邊輕輕地點撥一下,有語感的、有靈氣的學生就能讀出來。第三:講具體要求。如:放慢節奏,放慢語速。語文老師要研究《朗誦學》,具體的很實用的技巧和方法,要學習。第四:示范、比較
朗讀的提高要自己學會自己聽自己的聲音,有比較才能鑒別,有鑒別才能有改進。朗讀的指導和訓練,一定要實實在在。還有要注意的,一個學生讀不好,一定要讓他讀完,只有經過老師的指導和揣摩,有進步了,他才會有真正的提高。你評價的東西,他沒有經過修正,就不會有提高。只要每堂課訓練了幾個學生,其他的學生聽的過程。看別人的,有自己的。“你有什么體會?”“敢站起來讀,才讀得好。”“經過多次的練,才會有進步。”
第一范文應該輕松的、愉快的,有滋味的。我上課喜歡看學生學習的姿態、眼神。上課要找感覺,感覺來自于老師對學生的關注,表情、眼神的變化,體態語言的變化。課堂時一種交往,學生的行動都是一種暗示,教學是應該順著學生內心的需要,來引導。要觀察學生,讓學生喜歡,課上到他心里去,話講到他心里去。讓我們的學生喜歡語文課,語文課要上到學生的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