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十易其稿的故事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6
夠簡潔了吧?這樣做的好處是教者可以從學生們描繪的畫面——菊花、落葉、作者、妹妹等引人課文。可試教的時候,學生們把秋天的景象描繪得很豐富:什么豐收的麥田,金黃的果實,紅紅的蘋果,把這個“秋天的懷念”的畫面涂抹得“五谷豐登”,獨獨缺少一種“懷念”情愫和淡淡的哀愁。這顯然與我抓的“好好兒活”的主題不兼容,情感的脈線沒有進人深沉的基調中去感受“好好兒活”帶給我們的人生韻味。
到底怎么切人這個主題?真是個問題。
不妨順風順水,以作者簡介為開頭吧——
有一位作家生活在北京,叫史鐵生。已經54歲了。從21歲起到現在,坐在輪椅上已經33年。他寫的《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都很有名。當然,在他寫的文字中有很多是寫給母親的。不幸的是,他的母親在47歲時就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孩子。
介紹完之后,覺得很自然,順便把作者的生平也告訴了學生——這便是第四稿的開頭。但是這樣下來的公開課還是顯得太“平”,而且這樣的資料上網一搜就成,老師不必代替。
偶然間想到史鐵生當年不就在清華附屬學校讀書嗎,如果以一位校友的身份引人,再把這段話改編一下,那該多好!于是,第五稿成了——
……有一位曾經就讀我們這里的校友,他叫史鐵生,現在已經54歲了。遺憾的是,從21歲起,已經坐在輪椅上33年。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著自己的母親。母親在47歲時就永遠地離開了他。這是他寫的一段話,請讀一讀,看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孩子們讀的還是第一稿中的那段話,如果全部引用則太長,不夠開門見山,可出于對作者的尊重,又不能擅自修改作者的文章。于是在第六稿中我這樣修剪了開場白的前半部分——
清華附小有一位校友叫史鐵生,F在已經54歲了。在他20多歲的時候母親就離開了他。
接下來該引用哪段話合適呢?我想到了他另一篇文章中的話,于是在第七稿中加上了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