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十易其稿的故事
“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么早早的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合歡樹》
第八稿是第六稿與第七稿合并起來的定稿。首先自感引人入“情”,而不是“主題先行”——能夠讓學生總體感覺到兒子對母親的想念,同時通過這段話喚起對母親的無限思念,從而激起他們體悟文字的興趣。
然而,“開頭”的故事并沒有結束。
有老師舉例子談到我這堂課的設計:起承轉合,課堂圍繞“好好兒活”,先體會母親的“咱娘倆在一塊要好好活”;再探究“我倆在一塊好好活”;最后引申到“我們在一塊要好好活”。這位老師特別提到,教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好好兒”這個字眼,埋了一條暗線:“苦”——母親活得辛苦,自己的病讓自己痛苦,兒子的病讓她“苦上加苦”,可母親要告訴兒子的是要“好好兒活”——接受、承受人生之苦。于是,字里行間體現母親的“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以至于作家史鐵生終于懂得人生“苦”的韻味——人生怎一個“苦”字了得。
這個“苦”字的評論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當時并沒有和課的開頭聯系起來。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在外地上課,和學生們一起讀《合歡樹》中開頭的一段時,學生發現了這句“母親活得太苦了”并談到兒子懷念母親好心苦(辛苦)。我沒有追問學生到底說的是哪種“苦”,靈機一動,在黑板上寫下了“心苦”而不是“辛苦”。讓學生從“心”出發,以“苦”為線延展開去,引發了后面一系列的教學……
這就是第九稿的開頭。那一次板書時我把開場白的“苦”字加粗、涂黑,并鄭重地在教案中提示自己:當學生讀到此處時,教師板書“苦”字。
故事到此仍沒有終結。課上完之后我開始反思:“苦”不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經歷么,長路漫漫,誰沒有過“苦”的感覺?這文中的“苦”字讓我們想到是活之苦惱、苦難。苦心——這各種各樣的“苦”便是所謂的“心苦”啊。我們當然有過這樣的感受,于是這“苦”中的“好好兒活”是一縷陽光,它提示著我們,人要活出的是尊嚴,是個性,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