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過安仁》教學反思
《舟過安仁》教學反思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領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詩人看到了兩個怎樣的小孩?
生:兩個淘氣可愛的小孩。
生:兩個聰明可愛的小孩。
師:你喜歡他們嗎?那么詩人喜歡嗎?
生:喜歡。
師:喜歡他們的什么?
這樣的設計雖然說也達到例如表達詩人喜歡兒童的感情,但心里反問自己,這是深刻的體會嗎?課后指導老師的一番話讓我陷入沉思。經指導老師點撥,我才恍然大悟,應該抓住詩眼“怪生”來教學。所謂的詩眼其實就是整首詩中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字詞。可以緊跟著問一句:
師:你從哪個詞體會到的?
生:“怪生”
師:詩人喃喃自語“怪不得,怪不得”,詩人在感嘆什么啊?
生:感嘆兩個小孩的頑皮可愛。
抓住詩眼“怪生”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詩人對兩個漁童的贊美喜愛之情。從而了解到詩人從不理解兩個漁童的行為到理解的感嘆,為何而嘆?即為漁童的奇思怪想、聰明調皮而感嘆。
《舟過安仁》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歷來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因為我十分佩服那些偉大的詩人,短短幾句詩文,包含的內容多,含義深刻。教學中我常常滿懷激qing,入情入境。詩文教完了,我的心還久久不能平靜。
《舟過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寫漁童行舟過江,以傘作帆,張傘使風時天真、活潑的情景。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故事應該是不陌生的。但是,詩中展現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時空的。所以,教學中我利用他們的閱讀期待,調動起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讀在語文課堂中的作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讀,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在讀中感悟到的,然后創設情境: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想象一下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可以適當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詩文變成一個優美的小短文,這是我課前的設計,可是真正實施到課堂中,卻不盡人意。
課下我在反思自己,為什么想到了,可是到了實施的時候卻有很多不足呢?也許在一些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轉變,可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還沒能真正的邁出那一步,作為一名教師,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為研究型教師,就要勇敢的嘗試,邁開自己的步子,新課程不能只是想在腦子里、記在心里,而是要用在課堂中。
《牧童》與《舟過安仁》的教學反思
今天我給我們學校老師上了一節示范課——《牧童》與《舟過安仁》。一課授完,反思頗深。備課時瀏覽兩首詩,感覺詩意淺析,描寫的都是詩人童年生活。想必學生定會感興趣。但授完后,雖談不上大失所望,也有點失落之感。就如校長所評:課堂氣氛沉悶,難點仍沒完全突破。學生似乎存在似懂非懂狀態。我與校長同感,但我也知道成功的課堂要學生多說,老師多聽,學生欲言又止時我也作了引導,但答案仍不盡人意。繼續耗下去,時間又不夠。只好“敷然了事”進行下一環節。所以出現了課堂效果不盡人意。仔細剖析失敗之處:一是本人在備課時沒有備學生這一塊,老師總想讓學生跟著自己轉。二是學生基礎較差,平時古詩積累閱讀貧乏,更談不上理解想象。三是對古詩的教學方法還有待改進,如本課教學如能夠使用多媒體隨時出現牧童玩耍的情景,會使畫面活起來。借助文字教學,學生理解會更容易些,想說的話會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