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過安仁》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借助圖畫及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詩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圖畫中兩個小孩的聰慧、頑皮,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4、把古詩編成故事。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 小黑板板書:小練筆要求及《稚子弄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童年是一幅畫,畫里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們的幸福和歡樂;童年是一首詩,詩里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
我們在一年級時學過《牧童》,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回顧。(齊背: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過度:童年捕蟬的經歷是那樣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師對另一首描寫兒童生活詩的回憶。(教師背誦:《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是偉大的南宋詩人楊萬里寫的有關兒童生活的詩作。是的,他就是這樣一個童心不泯的詩人,他的詩以寫田園生活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陸游、范成大)。今天他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做了一首詩,是什么情景呢?我們一起看圖畫。
二、學習古詩
1、看圖,說圖意。
打開書,看到這幅圖畫,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問題想問?(生自由匯報,教師梳理學生一兩個關鍵問題,留在理解詩意時解決)
2、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出示《舟過安仁》,要求自由練習朗讀——抽生讀(2個)——男、女讀——齊讀(重點指導“篙”、“棹”的讀音及“遮”的寫法)
3、學習古詩: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1、借助注釋或工具書。2、借助插圖。3、發揮想象)
(1)自學,教師巡視。
(2)匯報交流。
a、理解詩題、詞語、詩句。
“舟”、 “安仁”指什么、(誰的舟?)“一葉”、“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學生據詩句說——兩個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撐船的竹竿和船漿,卻坐在船的中央撐起了一把傘。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學生說不全不強求)
b、演古詩,再現情境。
過度:當時楊萬里乘舟路過安仁時,看到了什么呢?讓我們穿過時空的隧道,來到一千多年前的那葉小船上,你們同桌倆就是詩里的兩個孩童,老師就是當年的楊萬里,現在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境。要求:有對話、動作。
·角色轉換:學生用表演來再現詩句的意思。
(1)同桌扮演這首詩的那兩個男孩,教師巡視。
(2)選擇表演到位的一對同桌到全班表演。
·師生配合表演。
老師:我是詩人楊萬里。(指上臺表演的同學)你們就是那兩個可愛的頑童,(老師用語言渲染情境,學生用動作配合表演):一人撐竹篙,一人劃船,忽然他們把竹篙和船槳都收起來了,接著撐起一把傘。
老師:(做出百思不解之狀,自言自語)我左思右想,總也想不明白。哎,兩位小朋友,你們怎么大晴天撐著一把雨傘啊!
學生:自由回答。
老師:(作出恍然大悟狀),原來是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奇思妙想,別出心裁啊!好兩個頑皮、可愛的孩子!(學生評價表演的孩童:可愛、聰明)
過度:如此有趣的一幕,詩人楊萬里知道了原因后,為小孩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讓我們帶著對小孩的喜愛和聰慧的贊賞又一次走進詩里,可以邊讀邊做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