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說課
因本堂課是第二課時,學生對課文內容已有了大致了解,故以情感為基調開門見山揭示課題;接著提出:“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這樣既可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又檢查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我在引入新課之后就提出:1、“圓明園是怎樣毀滅的?把最能反映侵略者暴行的詞句用‘——’畫出來,并和同學討論。”“你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到什么?”2、 “課文在描寫圓明園的景觀時,用了哪些連接詞?”“讀了這段描繪,你有什么樣的體會?”再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主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整體感知;再讓學生多形式讀,然后進行交流:“看看從自己勾畫的句段中體會到了什么?”這既體現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模式,又讓學生直接接觸課文中的語言材料,通過讀、思、勾、畫等多種方式,抓住重點,整體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這既培養了學生快速捕捉語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形成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索知識、主動質疑的習慣。
(二)、品讀感悟——奠定正確的情感基調
感情是體會出來的,也是感悟出來的。如果一旦放開來讓學生談,他們很可能陷于對圓明園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忘了這輝煌背后的恥辱。所以在教學的開始直接進入第5自然段——圓明園的毀滅,就是為把課文的情感基調進行總體的定位,在毀滅的前提下談曾經的輝煌,其情感是痛的同時追憶曾經的愛。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教育家孔子的論述。它恰如其分的點明了學生需要教師的指導。“學案導學”應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就不用講解指導。在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交流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通過提問:“為什么英法聯軍毀了一座圓明園,就激起我們這么大的恨,這么大的怒呢?”讓學生找到“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而且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這一句話,很自然地帶著學生“追憶輝煌”。學案導學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如果長時間單一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居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就是這個道理。好的學案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但教師決不能僅僅局限于已設計好的學案,而應根據學生情況和學生在課堂上對課文的理解,對學案進行添加、修改使其進一步完善。靈活多樣的學案教學方式,可以給學案注入活化劑,從而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特別是在今天,教科書不應該,而且越來越不可能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為此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將充分利用圖片,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后,再讓他們根據課文內容,感知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為了突出這些景觀各自的特點,讓學生練習朗讀,使他們在讀中學習表達,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筑圖片,教師配以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皇家園林”的輝煌,感受圓明園的宏偉、壯麗。
(三)、激情升華——宣泄洶涌而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