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于永正
第一范文教學的“亮點”在哪里--于永正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8
第一范文教學的“亮點”在哪里--于永正 (轉帖)
不少語文老師說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好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可是就連他們本人(不教書的理論家除外),似乎也沒有把語文課上簡單,包括我自己。為什么把簡單的事反而搞復雜了?老師們說:怕別人說沒有“新意”,沒有“亮點”。我何嘗不是這樣想!“沒有亮點”意味著什么?它雖然不能和失敗畫等號,至少意味著平庸。這是很可怕的評價。
以往,我的許多徒弟(我有時也這樣),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出“彩”來,——做什么樣的課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發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讀”,如此等等。企圖以旁門左道來掩飾自己的膚淺和浮躁,以花架子嘩眾取寵。
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蘇教版語文教材培訓會上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老師們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么,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它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第一范文,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第一范文。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的聲情并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人達到讀正確、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后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范。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小學生只有讀出聲音(包括聽別人讀),自己聽到,才能把書面文字和它的含義聯系起來。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離開了朗讀的中介,往往難以理解課文。其實成年人讀出聲音來,或邊看邊聽別人朗讀,對書面的文字的理解也遠比默讀理解得好,因為朗讀是活的。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