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于永正
其次,教師要給學生講清朗讀要領,指導學生朗讀。教師對朗讀的知識要胸有成竹,對不同的課文,朗讀時的輕讀(~)、重音(·)、停頓(較長“/”、較短“//”、更短“///”)、快慢、語調等都應了如指掌,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技巧。
例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朗讀時憑什么停頓?大的停頓和小的停頓,憑標點符號,更小的停頓,憑詞的組合,句中的三個小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停頓時無大小之分。那么這句話應讀成怎樣的腔調?這是一句表達告訴別人一件事的陳述句,要讀輕一點,讀出陳述語氣。
又如朗讀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是按音節劃分節奏的方法朗讀,還可按意義單位劃分節奏,讀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因此,朗讀節奏可按音節或意義單位來劃分。讀一句話還要讀出重音,把一個詞或一個短語里的某個音節或句中的某個音節讀得重些,強些。讀出重音有時能起分詞義的作用,如“過年”與“過年”,前者是“明年”之意,后者是“過新年”之意。一個短語或者句子里的音節讀重音,表示這個音節是主要字眼兒。如《散步》中“母親本不愿出來的”一句中“本不愿”是它的主要字眼。一個詞或一個短語只有一個重音,一個句子有時就不只是一個重音了,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朗讀課文,能讀出停頓、重音、語調,就顯得有節奏感。例如朗讀: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誠然,朗讀的要領、技巧是很多的,如第一冊第十七課的課后練習五還重點分析了朗讀一段課文的重音、輕讀、小停、拖音及其所產生的效果。這需要我們善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
假如教師都能準確地朗讀并能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能讀好停頓、重音、輕讀、拖音、語調,且掌握好速度(廣播速度每分鐘200字)、富有節奏感,那么學生就可以在準確的有感情的朗讀中獲得優美意境、縝密思路、象征意義、傳神描繪、觀點主張、情調韻味,就能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把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于聲音之中,通過朗讀觸摸心靈,引起共鳴,排除學生與課文之間的隔閡,達到身臨其境、忘我的境界。這樣便自然地避免了課堂上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無味的滿堂灌,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充分調動學生樂學的積極性,發揮了朗讀教學的應有效能。
再次,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避免高屋建瓴一氣灌到底。朗讀訓練有它的適度,即階段性,對學生來說,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較高要求--順暢朗讀,最高要求--傳神朗讀。具體的訓練過程可分為:用普通話朗讀→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停頓適當→語氣連貫→語調自然,表情達意→速度適中,完美和諧→領會主旨。如此一步一個腳印的訓練、指導,讓學生易于接收。也體現了朗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
最后,教師在朗讀教學中要善于采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訓練方式。目前大多數教師還是以齊讀作為朗讀的重頭戲來抓,齊讀在初中占壓倒優勢。當然,認真使用齊讀,恰當安排,精心指導,可使訓練面廣,加強朗讀氣勢,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有益。但濫于齊讀,也明顯體現出它的不足,會讀的不會讀的,認真讀的不認真讀的,都混雜在一起,濫竽充數,學生有時顧了整齊顧不及準確,顧了響亮顧不及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讀一字停一頓、千篇一律的拖腔唱讀,遠離了朗讀的要求。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于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能為語文的教、學及運用奠定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