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精選14篇)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1
一、辯字組詞
矗( )
淼( ) 凹( )
凸( ) 循( )
遁( ) 貿(mào)( )
賀( )
戎( )
戊( )
戌( ) 換( )
奐( )
煥( ) 駝( )
駱( )
馱( ) 芝( )
藝( )
之( )
二、照樣子寫詞語
栩栩如生 悠悠駝鈴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商量商量 打掃打掃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選詞填空
1、矗立 挺立 佇立
⑴ 一座古樸典雅的展開石雕,( )在西安市玉祥門外。
⑵ 爸爸久久地( )在窗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⑶ 高高的白楊樹( )在公路兩旁。
2、寬闊 廣闊 遼闊
⑴ 越野車在( )公路上奔馳。
⑵ 輪船在( )的海面上航行。
⑶ 農(nóng)村是一片( )的天地。
四、根據(jù)意思寫詞語
1、形容顏色繁多,非常好看。 ( )
2、高而險峻的山嶺。 ( )
3、形容聲勢壯闊廣大。 ( )
4、形容藝術形象生動逼真,像活的一樣。 ( )
5、形容房屋高大華麗。 ( )
6、漫無邊際地想象。 ( )
【參考答案】
一、辯字組詞
矗(矗立)
淼(水淼) 凹(凹凸)
凸(凸顯) 循(循環(huán))
遁(逃遁) 貿(mào)(貿(mào)易)
賀(祝賀)
戎(戎馬)
戊(戊戌)
戌(戌時) 換(換掉)
奐(盛奐)
煥(煥發(fā)) 駝(駝鈴)
駱(駱駝)
馱(馱起) 芝(營蘭)
藝(藝術)
之(之間)
二、照樣子寫詞語
落落大方 彬彬有禮 姍姍來遲 侃侃而談 虎虎生威 振振有詞
切磋切磋 走動走動 拍打拍打 逛游逛游 打扮打扮 溜達溜達
三、選詞填空
1、⑴ 一座古樸典雅的展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
⑵ 爸爸久久地(佇立)在窗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⑶ 高高的白楊樹(挺立)在公路兩旁。
2、⑴ 越野車在(寬闊)公路上奔馳。
⑵ 輪船在(遼闊)的海面上航行。
⑶ 農(nóng)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
四、根據(jù)意思寫詞語
1、形容顏色繁多,非常好看。 (五彩繽紛)
2、高而險峻的山嶺。 (崇山峻嶺)
3、形容聲勢壯闊廣大。 (浩浩蕩蕩)
4、形容藝術形象生動逼真,像活的一樣。 (栩栩如生)
5、形容房屋高大華麗。 (金碧輝煌)
6、漫無邊際地想象。 (遐想)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矗凹”等七個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說出這條路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原因,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會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從網(wǎng)上查閱關于絲綢之路的其他知識,能用簡潔的話介紹,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點:
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
三、教學難點:
絲綢之路的價值
四、課前準備:
掛圖,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導語: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shù)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的阻隔,一起走近──絲綢之路。
2.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學生自由提問,板書比較主要的問題。如:為什么稱作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有什么價值或意義?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可由學生互相解答)
4.帶著同學們的問題,讀一讀課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檢查預習情況
1.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你特別喜歡的地方,或者讀得不太通順的地方多讀一讀。
2.和同學交流一下你最喜歡的部分,讀給他聽一聽,如果能說說理由,就更好了。
(三)閱讀課文,交流體會
(1)體會絲綢之路東西方物質(zhì)文化交流的價值。
①出示句子:“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②讀讀這個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
③你是怎樣理解“聯(lián)系”這一詞語的。文中描寫“我們”是怎樣“聯(lián)系”的?
④再讀文章,用筆勾一勾你認為有價值的地方。
⑤集體交流
(預設:學生會找出中國使者和安息國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國使者為安息國帶去了“綾羅綢緞”,而安息國則將自已國家的”駝鳥蛋”,以及特色文化“魔術”、“雜技”等獻給了中國。如果個人學生沒有找到,可以再討論)
(四)體會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①安息國與中國在進行交流的時候,兩國人民都是怎樣的心情呢?小組內(nèi)進行分角色朗讀,注意模仿一些動作與表情,體會一下兩國人民的心情。
②小組匯報表演,再讀文章。
③通過分角色朗讀,你體會到了兩國人民怎樣的心情?學生充分交流。
(預設:學生通過文章對兩國人民一些動作表情的描寫,例如:安息國臣民等待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在邊境迎候”,剛出現(xiàn)駱駝隊時人們的“歡呼”“奏樂”“歡騰”。中國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滿面笑容”;安息國將軍的“翻身下馬”“高興得連連點頭”等地方可以看出兩國的友好與融洽。)
④引讀:這一場景的實現(xiàn),多虧了一條道路呀!──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五)結合資料,深入理解
①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幕,只是通過絲綢之路發(fā)生的一個小小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還有好多好多。你還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資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交流小組內(nèi)搜集到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③老師也有一個小小的資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執(zhí)政官愷撒,穿著中國絲袍進入劇場,轟動一時,從而,出現(xiàn)了中國的絲綢熱效應。從此以后羅馬城內(nèi)的豪華市區(qū),就設有專售中國絲綢的店鋪。而當時中國的絲綢,全部都是經(jīng)過這一條道路進入羅馬城內(nèi)的,而這絲綢之路的開辟者就是的──張騫。
④齊讀課文13自然段
⑤你有什么體會?
⑥再讀13自然段。
⑦回答課前兩個問題
(1)為什么稱作絲綢之路?
因為在這條道路上,主要的貿(mào)易物品是絲綢。
(2)絲綢之路有什么價值或意義?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時板書。
六、教學結束
小結:
古代的絲綢貿(mào)易,駱駝與商旅的情形,我們沒有機會再看到。而現(xiàn)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給我們講述著絲綢之路上那古老而美麗的故事。(出示掛圖)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一幕古老的風景,重溫那動人的一幕幕。齊讀第一自然段與最后一自然段。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3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篇幅較長,主要通過張騫這一人物的事跡向讀者介紹了絲綢之路的開辟過程和意義.
教學本課時我依據(jù)課后的問題"課文主要寫張騫和絲綢之路的故事,為什么還寫愷撒大帝看戲 "和金鑰匙:"很多課文的題目很精彩,不但簡潔,鮮明,而且能啟發(fā)讀者聯(lián)想到很多事情."這兩點入手,讓學生感悟?qū)懽髦械囊恍┘记?寫愷撒大帝目的是對后面的故事起鋪墊,襯托的作用,我們回憶一下所學課文還有哪些有類似的特點,接著讓學生也打開自己的習作本,有沒有用到這樣的方法 針對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改一下 針對題目的確定同樣采用這樣的方法,同學們興趣盎然,部分學生的作文題目修改明顯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徑的境界一時還無法達到,但我想至少給他們一個暗示,作文原來可以這樣處理,相信以后的學習中也會關注作者的寫作手法.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大語文”教學觀提倡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教學《絲綢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國西部美麗的自然風光、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結合起來,開闊學生視野,豐富歷史文化知識,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一、這篇略讀課文故事性強,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圍繞課文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交流。
二、為了增進學生對絲綢之路的了解,課前,我要求學生多收集有關資料進行交流,教學時,我又恰當?shù)匮a充了有關知識,課后,我又讓學生積累有關知識。從而了解祖國絲綢之路燦爛的歷史文化。
由于重視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教學原則、理念。本課教學師生收獲多多。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4
一、教材分析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以歷史記載過的一個小故事引入,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隨后通過詳細敘述張騫通西域的故事,向讀者介紹了絲綢之路開辟的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課文第四自然段是一個過渡段,它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這兩部分內(nèi)容銜接起來。
二、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nèi)容,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 通過反復讀課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3.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 ①了解張騫被稱為外交家、探險家的原因。
②學會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教法 建構主義教學法
四、教具準備 <<絲綢之路>>網(wǎng)絡課件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直入課文。
1. 導入。
連接視頻:(展示各種華美的絲綢面料,過渡到絲綢面料的衣服),由欣賞絲綢的風采導入,引起學生思考“絲綢是怎樣被世界認識的?”
2.自讀課文。
(二).質(zhì)疑解疑 合作探究
1. 課中質(zhì)疑,直指重點。
課件連接出示地圖,顯示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有七千多公里。
2. 學生就課文內(nèi)容介紹當時的交通條件:(電子課文顯示)“沒有公路鐵路,沒有汽車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著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由此引起學生思考,并提出疑問:
中國絲綢究竟是怎么運到歐洲去的呢?
那是一條什么樣的路?是誰開辟的?
為什么稱張騫為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張騫是怎樣開辟絲綢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在文中舉了哪些事例來說明“畢生的精力”這一詞?
3.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課前所查資料思考問題,邊讀邊作批注。然后學生聯(lián)機討論,利用多媒體教學網(wǎng)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
4. 交流后反饋,并完成練習:
(1)( )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虜 → 被軟禁草原( ),后來逃到西域 →( )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長安 → 漢武帝再派張騫出使西域聯(lián)合烏孫國共同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這條路以( )為起點 → 經(jīng)過( )→ 一直通向( )。
(三) 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是在熟悉課文內(nèi)容下,通過研讀第四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電子課文顯示:“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mào)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zhuǎn)到達羅馬各地。歷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為了開辟這條道路,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1、2、3句為第一部分,最后一句為第二部分。引導學生理解: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問題,后半部分則和下面的自然段有關。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2、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供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啟發(fā)學生研讀重點詞句: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著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2) 從“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
(3) “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燕陣向南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zhuǎn)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 “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
(4)從“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
結合相關圖片和視頻《絲綢之路》,引導學生想象:在這十一年中,張騫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和誘惑,他是怎么想的。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愛國情懷,從而理解“為什么稱張騫為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3、全班交流。協(xié)作討論反饋,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指導朗讀相關句段。
(四)情感升華
1、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觀看視頻(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
2、瀏覽網(wǎng)頁:(交流物品)
3、學生結合課文和收集的資料談“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4、練習。(網(wǎng)頁出示)
填空:有了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 )、( )、( )、( )和四大( )開始陸續(xù)西傳。西域的( )、( )、( )以及( )、( )、( )藝術也傳到了中國。
5. 總結: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東方與西方文明的紐帶和文化走廊,將四大文明古國串聯(lián)起來,組成一個橫亙亞非歐三大洲的歷史文化大舞臺;絲綢之路有恢弘壯麗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瀾壯闊的宗教民族融合,給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激動人心的歷史畫卷和不盡的歷史之謎。
絲綢之路在等待著我們?nèi)チ私猓ヌ剿?hellip;…
(五)課外延伸
1、 留言板:寫下你學習課文后的感想和收獲.或者是你所了解到的自張騫出使西域后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情況。
2、 給學生提供相關網(wǎng)址及主要搜索引擎,了解自張騫出使西域后絲綢之路的發(fā)展。
“絲綢之路”相關網(wǎng)址
絲路圖庫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矗 凹”等九個生字,理解相關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絲綢之路的偉大意義,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從而產(chǎn)生為祖國騰飛而努力奮斗的信念。
4、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培養(yǎng)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運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思想感情,培養(yǎng)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絲綢之路的價值。
【教具準備】
古絲綢之路的路線圖、表現(xiàn)當年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的圖畫或影像。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
2、鼓勵學生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導語:
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shù)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的阻隔,一起走近──絲綢之路。
2、出示“絲綢之路”路線圖,大致了解“絲綢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同桌檢查生字詞。
2、和同學交流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讀給他聽一聽,最好能說說理由。
三、閱讀課文,交流體會
師:古代的絲綢貿(mào)易,駱駝與商旅的情形,我們沒有機會再看到。而現(xiàn)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給我們講述著絲綢之路上那古老而美麗的故事。(出示掛圖)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一幕古老的風景,重溫那動人的一幕幕。
1、體會絲綢之路東西方物質(zhì)文化交流的價值:
⑴ 出示表現(xiàn)“絲綢之路”繁榮景象的圖畫或影像。
⑵ 重點抓住“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這句話。
(聯(lián)系2~10自然段,或聯(lián)系生活中的影視作品、課外閱讀中所獲得的信息進一步理解、體會絲綢之路為促進東西方物質(zhì)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貢獻。)
2、體會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安息國與中國進行交流的時候,兩國人民都是怎樣的心情呢?
小組內(nèi)進行分角色朗讀,注意模仿一些動作與表情,體會一下兩國人民的心情。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如安息國臣民等待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在邊境迎候”,剛出現(xiàn)駱駝隊時人們的“歡呼”“奏樂”“歡騰”。中國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滿面笑容”;安息國將軍的“翻身下馬”“高興得連連點頭”等,從以上地方可以看出兩國的友好與融洽。)
3、交流資料,深入理解:
⑴ 交流小組內(nèi)搜集到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⑵ 相機介紹:
張騫、班超、玄奘與絲綢之路。
⑶ 自由讀13自然段,討論:
① 為什么稱作絲綢之路?
② 絲綢之路有什么價值或意義?
③ 再讀全文,談感受。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新詞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說出這條路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原因,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會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從網(wǎng)上查閱關于絲綢之路的其他知識,能用簡潔的話介紹,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分析】
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設計流程】
本篇課文是略讀課文,設計思路是:
1.學生匯報查閱的絲綢之路的相關資料。
2.檢查字詞讀音書寫、課文朗讀的情況,總結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交流絲綢之路的意義;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4.積累文中的四字詞語。
5.拓展絲綢之路上的故事資料。
6.最后聯(lián)系課文做學習樂園上相關練習。
“絲綢之路”這段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沒有感性材料,學生很難理解。如何幫助孩子走近歷史,更好地去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課要解決的重點。
為了突破這一難點,課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影視資料。也鼓勵孩子們自己查資料,讀課后資料袋。使他們初步了解了“絲綢之路”的路線,知道了張騫的豐功偉績。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收獲,從把握主要內(nèi)容入手,說說“絲綢之路給你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著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然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深入體會課文內(nèi)容,如,作者在遐想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一幕時,字里行間都體現(xiàn)了這條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來之路:安息國大軍列隊奏樂迎候來使,互贈禮品,彼此彬彬有禮,驚喜連連;這是一條經(jīng)濟、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綾羅綢緞,西方的鴕鳥蛋、魔術表演,都代表著雙方不同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
【 自我問答】
本篇課文篇幅較長,主要通過張騫這一人物的事跡向讀者介紹了絲綢之路的開辟過程和意義。教學本課時我依據(jù)課后的問題“課文主要寫張騫和絲綢之路的故事,為什么還寫愷撒大帝看戲?”和金鑰匙:“很多課文的題目很精彩,不但簡潔、鮮明,而且能啟發(fā)讀者聯(lián)想到很多事情。”這兩點入手,讓學生感悟?qū)懽髦械囊恍┘记伞?/p>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7
1、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
能看出張騫開辟絲綢之路困難重重。
2、日夜兼程。
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
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chǎn)、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
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5、望著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絲綢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陜西省西安市玉祥門外,這里正是漢代古都長安,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這座群雕是歷史的濃縮,是昔日繁華的見證。所以作者站在這里,“仿佛看到、聽到”,自然而然地遙想起絲綢之路兩千年前輝煌的歷史。這也是作者寫作此文的動機觸點。
這句還與課文的尾句“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無不引起對往日商貿(mào)、文化繁榮的遐想……”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6、中國使者拱手致謝,高興地說:“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中國使者的這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這條路將遠隔千里的中國與安息國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使兩國人民友好往來,互贈禮品,進行經(jīng)濟、貿(mào)易與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國使者才由衷地感嘆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古樸、典雅”等生字生詞。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說出這條路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原因,了解西部燦爛的歷史,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會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從網(wǎng)上查閱關于絲綢之路的其他知識,能用簡潔的話介紹,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熟悉生字生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及重要價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1、熟悉本文生字、生詞。
2、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3、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從網(wǎng)上查閱關于絲綢之路的其他知識。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合作交流
1.激情導入
聽《西游記》的主題歌曲,多媒體顯示絲路風光,提問:唐僧“西天取經(jīng)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
板書‘絲綢之路’。
師:今天的絲路風光,到處是沙漠,戈壁,但昔日這兒卻延伸著一條繁華的絲綢之路。這么具有西域風情、沙漠風情的絲綢之路是由誰來開辟的呢?
2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默讀課文,然后小組討論回答:
1)綢之路是誰開辟的?什么叫絲綢之路?
2)想你從長安出發(fā),沿絲綢之路西行,你會經(jīng)過今天哪些國家和地區(qū)?同時,還經(jīng)過哪些地形區(qū)?小組作好記錄。
3)作絲綢之路的路線簡圖。
3小組之間就剛才問題進行討論
4、交流反饋,體驗成功:
5、反饋學生探索收獲,讓小組選出代表上臺講解,老師和同學們給出評價與激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與喜悅。并對學生探索過程中的有代有性的問題集中講解。
活動:如果你是當時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選擇好你的貨物。
3.準備和對方商人交換什么貨物?
學生表演(繁榮背景,如何交易,籌備干糧,水等)
3)絲綢之路的開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義呢?請同學們自學課文,找出一句話來概括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實來印證這句話。
三、品讀體驗
1、1)樓蘭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城市,并且曾經(jīng)很輝煌,為何后來消失了呢?請根據(jù)查找的資料解釋這一現(xiàn)象。
2)事實上,“絲綢之路”并不是只有這一條,廣義上的絲綢之路是指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tǒng)稱。除了張騫開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綠洲絲綢之路”外,你們還知道其他的絲綢之路嗎?
3)曾經(jīng)繁榮的“絲綢之路”為何會衰落下去呢?
學生演示所查資料并討論,老師點評。
2、(1).過渡:千余年過去了,由于航海技術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喜歡上了更為方便的海上運輸,于是曾經(jīng)輝煌的絲綢之路漸漸被人們放棄,敦煌也同樣衰弱了,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但是隨著全球化發(fā)展的需要,一條新興的絲綢之路重新展現(xiàn)在了我們的眼前,那就是亞歐大陸橋。
(2).展示:亞歐大陸橋資料片。
亞歐大陸橋的簡介: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江蘇連云港、山東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等歐洲口岸,是橫跨亞歐兩大洲,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實現(xiàn)海──陸──海統(tǒng)一運輸?shù)闹揠H鐵路,經(jīng)過了三十多個國家。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代替了昔日緩緩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駱駝隊,被稱為當代的新絲綢之路。
(3).提問:那么,亞歐大陸橋與昔日的絲綢之路相比較有什么優(yōu)勢呢?在今天有著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組活動)
1).經(jīng)過的國家更多,到的地方更遠;
2).交通工具:駱駝,馬──洲際鐵路,火車;
3).節(jié)省時間,節(jié)省運費。
4).東西方溝通:間接──直接。
四、拓展延伸
1、討論:
昔日的絲綢之路已經(jīng)不見當年的繁忙,請你設想一下,怎樣重新開啟這條通往西域的商道?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十單元《路》中的《絲綢之路》一課。本單元以“路”為主題組合單元,從道路、商路、求學路、人生路等幾個角度選編課文,并通過“語文天地”中的“暢所欲言”把對路的認識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mào)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zhuǎn)到達羅馬各地。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才開辟了絲綢之路。“它”成為促進歐亞和人類文明的紐帶。在今天我們要教育學生深切體會張騫的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愛國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2、教學目標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的編寫意圖、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做以下設計:
(1)利用網(wǎng)絡教學使學生讀懂課文內(nèi)容,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3)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方法。
3、教學重點:
借助“絲綢之路”專題網(wǎng)站,抓住關鍵詞句復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經(jīng)過。
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4、教學難點:
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學生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主動識字的習慣,會使用字典、詞典,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借助學法提示,基本能獨立進行。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對周圍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nèi)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nèi)外閱讀,共同討論。并且具備了相應的電腦知識,會利用網(wǎng)絡搜集有用的信息。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jié)課在時間和空間上跨度都非常大,我在教學中采用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上網(wǎng)搜集信息,獨立鉆研、探究,通過小組合作整理資料,討論切磋,推選代表,全班交流的方法,弄清楚張騫出使西域的經(jīng)過,體會張騫深深的愛國情懷。
四、說教學手段。
本節(jié)課利用網(wǎng)絡資源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絲綢之路》涉及的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復雜,非常適宜網(wǎng)絡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確定學習目標,走進網(wǎng)絡學習。
第一課時讓學生在理解字詞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初步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并給予一定的時間瀏覽“絲綢之路”的專題網(wǎng)站,提出自己的學習問題。
第二課時,教師在事先整理學生的學習問題的基礎上,出示有價值的研究內(nèi)容。如:1、為什么說張騫是古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2、課文的哪個自然段是過渡段?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讓學生深入閱讀課文并依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興趣所在,對學習問題進行選擇,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夸美紐斯認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種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接下來的時間就放手由學生去漫游網(wǎng)絡世界,借助“絲綢之路”的專題網(wǎng)站來幫助自己的學習,引導學生進入“人機交互,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
(二)研讀課文,網(wǎng)絡學習。
學生可通過操作,了解到絲綢之路的來歷、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漢代的中國文化與歐洲各國文化的交流,以及本課的學法指導。教師給予學生合作學習的明確要求:(1)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項內(nèi)容的調(diào)查研究。(2)圍繞所研究的內(nèi)容,共同上網(wǎng)站查找有關資料,相互交流,集體討論,形成共識。(3)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與組合,合作完成學習成果的書面資料。結合書面資料小組內(nèi)進行學習成果的交流,并每組推舉一個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組成員補充。
如此,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導者,既可以通過人機交互學習課文,也可以與周圍同學互相討論,協(xié)作學習或向老師請求幫助。在教學網(wǎng)絡中教師通過這套系統(tǒng)可以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對學生個別指導。
(三)匯報交流,暢所欲言。
通過學生自學前兩個問題,已經(jīng)弄清楚了張騫出使西域的經(jīng)過和過渡段的作用,在此處匯報交流。對于學生來說“交流”是一個十分必要的環(huán)節(jié),他們需要在討論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收獲與伙伴共享,需要在爭辯的過程中,不斷地補充自己的不足。針對同學們共同存在的問題,老師引導學生們提出問題,相互討論,這種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可以幫助發(fā)現(xiàn)問題的同學認清問題,找出原因,又提醒了其他暫時未發(fā)現(xiàn)問題的同學,如果碰到同樣的問題該怎樣解決,加深了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對所學的內(nèi)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學生在復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經(jīng)過的匯報中,利用網(wǎng)站提供的復述方法,在討論重點句子及關鍵詞語的交流中,深切體會了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課內(nèi)自檢,語言積累。
1、首先,學生共同完成“添加過渡段的練習”。
2、其次,教師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預設了a、b兩套自檢題,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取作答。此環(huán)節(jié)可幫助中、差學生查缺補漏,落實語文基礎知識,豐富語言的積累。
(五)總結學習,課外延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同學們利用網(wǎng)絡學習了張騫出使西域的經(jīng)過,使我們又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怎能不被張騫那無私無畏、百折不撓的精神打動呢?
智慧的靈感讓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因此,在對課文已經(jīng)完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反而產(chǎn)生更多值得研究的問題。從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走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這就是真正得學習的內(nèi)涵。教師抓住這個學生的興奮點,鼓勵學生說說自己還想了解些什么,建議學生對專題網(wǎng)站進行內(nèi)容上的補充,這既是一種學習成果的展示,又為以后學習的同學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形成學習的一種持續(xù)性,開拓學生學習的思路,更是打破“學習一定在課堂”的傳統(tǒng)觀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課外更豐富的世界,走進神奇的網(wǎng)絡空間去充實自己,去體味學習的快樂……
六、教學反思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經(jīng)過,體會張騫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理解過渡段承上啟下的作用,并學會找過渡段和添加過渡段。我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合作學習。每個人先到“絲綢之路”的專題網(wǎng)站搜索自己有用的信息。再讀課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畫出重點句子,再在組內(nèi)交流關鍵詞語。每人先練習自己說,然后在小組內(nèi)說,最后小組內(nèi)推選代表在全班復述。這樣教學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本節(jié)課也存在著不足,學生上網(wǎng)速度獲取知識的能力還有待提高,語文教學與網(wǎng)絡的整合還有許多內(nèi)容值得我們?nèi)嵺`、去探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語文教學與網(wǎng)絡的整合中我剛剛邁出了一小步,我會繼續(xù)努力學習,深入鉆研。
謝謝各位老師!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10
[設計理念]
1.從興趣出發(fā),引導學生感悟。興趣是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只有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所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設計了由欣賞絲綢的風采導入,并引起學生思考“絲綢是怎樣被世界認識的”。
2.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因勢利導。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教師只給以適當點撥、引導。
3.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搜集、整理、運用資料,讓學生宏觀地看絲綢之路。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反復讀課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3.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4.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課前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和開辟絲綢之路的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直入課文
1.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Y物,你們看——
學生(齊說):絲綢(板書“絲綢”)
(播放課件,展示各種華美的絲綢面料,過渡到絲綢面料的衣服)
2.積累運用詞語。
看了這些禮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一下。
預設學生會說出:贊嘆不已、贊不絕口、瞠目結舌、目瞪口呆……
[設計目的:讓學生用成語形容自己的感受,一來培養(yǎng)學生積累、運用成語的能力;二來幫助學生理解文中新詞“贊不絕口”、“目瞪口呆”;三來可以由此引入課文。可謂一舉三得]
3.引入課文。
中國的絲綢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睞,早在古代就贏得了眾多的喝彩!歷史上就曾經(jīng)記載過這樣一件事:……請同學們讀文。
4.學生讀課文第1、2自然段,了解絲綢在國外知名度很高。
二、發(fā)現(xiàn)矛盾,產(chǎn)生疑問
1.課件出示地圖,顯示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有七千多公里。
2.學生介紹當時的交通條件:沒有公路鐵路,沒有汽車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著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
[設計目的:讓學生結合地圖和課文感受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為學生產(chǎn)生疑問作鋪墊,同時也為后面體會張騫出使西域的艱難作鋪墊]
3.學生自發(fā)產(chǎn)生疑問。
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那么中國的絲綢究竟是怎么運到歐洲去的呢?
[設計目的:雖然文中也有這個問題,但讓學生直接看到問題,遠不如讓他們親自發(fā)現(xiàn)問題感受深刻,這樣解決問題的欲望也更加強烈,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4.引出“路”,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學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mào)易為主的古代商路。(板書“路”)
(2)為了開辟這條路,漢代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精力。
(3)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問題,后半部分則和下面的自然段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課中質(zhì)疑,直指重點。
課文學到這里,你還想提出哪些問題?
預設:開辟絲綢之路為什么會獻出了畢生精力?
張騫是怎樣開辟絲綢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設計目的:課中質(zhì)疑,問題質(zhì)量較高。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
2.默讀課文,結合課前所查資料思考問題,邊讀邊作批注。
[設計目的:鍛煉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讓孩子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安排學生結合資料回答問題,鍛煉他們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還能豐富課文的內(nèi)容]
3.小組交流。
張騫是怎樣開辟絲綢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4.全班交流。
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指導朗讀,并讓學生明確以下內(nèi)容: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能看出絲綢之路上困難重重。
(2)從“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燕陣向南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zhuǎn)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引導大家想象:在這十一年中,張騫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和誘惑,他是怎么想的。
[設計目的:通過想象,體會張騫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愛國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4)從“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愛國情懷。
(5)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chǎn)、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不辱使命、收獲頗豐。
四、情感升華
1.絲綢之路的開辟對于中國乃至全世界來說有著重大的作用。
學生結合資料和課文最后一段談絲綢之路的作用。
2.談自張騫出使西域后絲綢之路的發(fā)展。
(課件出示:①張騫出使西域地圖。②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圖)
[設計目的:激發(fā)學生了解絲綢之路、探索絲綢之路的欲望。一節(jié)語文課的結束,正是新的學習的開始]
3.總結: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東方與西方文明的紐帶和文化走廊,將四大文明古國串聯(lián)起來,組成一個橫亙亞非歐三大洲的歷史文化大舞臺;絲綢之路有恢弘壯麗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瀾壯闊的宗教民族融合,給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激動人心的歷史畫卷和不盡的歷史之謎。
絲綢之路在等待著我們?nèi)チ私猓ヌ剿?hellip;…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11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樂從小學 張勁紅】
〖把握文章切入口,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抓住中心句〗
大多數(shù)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點句,如: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在課堂上以中心句為切入點,將這個句子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為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學《絲綢之路》一文中,我抓住文中第四自然段這一過渡段,讓學生反復讀,說說這段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承上啟下),文章哪一部分是承上的內(nèi)容,哪一份是啟下的內(nèi)容?然后逐步推開,重點引導學生了解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辛,感悟張騫的愛國情懷。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12
《絲綢之路》
教材分析
《絲綢之路》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xiàn)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mào)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作者先描寫了矗立在陜西西安市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點及面、由情入理地闡明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由群雕遐想到兩千多年前的情形,重點描寫了漢代張騫的副使與安息國將軍在邊境上互贈禮品的場面,展現(xiàn)了兩國不同的禮節(jié)、文化及經(jīng)濟發(fā)展。課文描寫細膩生動,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著概述了絲綢之路對中西方國家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的促進與繁榮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與開頭相照應。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認識9個生字,理解“矗立、戎裝、匕首”等詞語,記記“不計其數(shù)、綾羅綢緞、美輪美奐”等四字詞語。
2.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理清脈絡,初步了解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3.通過對課文內(nèi)容的復述,積累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通過搜集、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故事,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意義,初步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本文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nèi)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fā)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課前準備
1.學生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和故事。
2.教師媒體準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預設 教學調(diào)整
一.導入新課
1.學習了《草原》這篇課文,領略了祖國西部美麗的自然風光,今天讓我們走進西部燦爛的歷史文化——絲綢之路。
2.讀讀課后的資料袋,說說你對“絲綢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過渡:讀著課題,你覺得文章會介紹什么?而課文又是怎樣介紹的?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課文介紹了絲綢之路的哪些內(nèi)容?
2.指名分節(jié)朗讀,重點正音:矗立 高鼻凹眼 戎裝 繅絲 冶鐵 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樣來介紹絲綢之路的,寫了哪些內(nèi)容?(先寫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體描寫了一個故事;最后總的闡述了絲綢之路的深遠意義。)
三.入境悟情
過渡:讓我們走進兩千多年前曾經(jīng)發(fā)生在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美麗故事。
1.讀一讀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講講主要介紹了幾個片段?
(迎候——會面——贈禮)
2.在這些片段描寫中,你覺得哪些句子很生動,讀一讀。
3.如果你是播音員,會怎樣來介紹這生動的一幕?可選擇1-2片段介紹。(自由練 同桌練)
4.指名串聯(lián)片段,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5.在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兩國人民怎樣的交往態(tài)度?(友好 熱情)
四.深化感悟
過渡:其實,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一幕,只是在絲綢之路發(fā)生的一個小小的故事。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文明聯(lián)系在了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讀一讀13自然段,感受絲綢之路的偉大意義。
2.點擊資料袋:絲綢之路意義深遠,怪不得說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mào)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3.讓我們再次來讀讀課題。
五、領悟?qū)懛?/p>
1.過渡: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文明聯(lián)系在了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在綿延的絲綢之路上,遺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跡,人們?yōu)榱思o念這條路,在西安的玉祥門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課件)。
2.課文哪些自然段介紹石雕?讀讀,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首尾呼應 第一自然段的過渡)
3.看圖介紹石雕。(語句流暢 口齒清楚)這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見證。
六.總結鞏固
1.積累四字詞語
古樸( )( ) ( )( )如生 不( )其( ) 浩浩( )( )
( )道( )迎 綾羅( )( ) 五彩( )( )
( )山峻( ) 豐( )多( ) 美( )美( )
2.和同學交流搜集的絲綢之路的故事。
板書: 絲綢之路
迎候——會面——贈禮
友好 熱情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13
【教材內(nèi)容】
《絲綢之路》 人教課標版 語文 五年級 下冊 第一單元 第2課(需一個課時)。
【教材分析】
《絲綢之路》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xiàn)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mào)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學情分析】
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讀懂閱讀提示,把握閱讀要求,然后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交流。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候、鴕鳥、匕首、貿(mào)易、芝麻”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nèi)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燦爛的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fā)起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理念】
1、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2、及時、多層次、多角度地鼓勵學生,樹立學生的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nèi)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fā)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導語:
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shù)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的阻隔,一起走近──絲綢之路。
2、齊讀課題。
二、閱讀課文,交流體會
1、自由朗讀課文:
讀準生字,把文章讀通順。
2、檢查預習情況,和同學交流一下你最喜歡的部分:
激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絲綢之路稱為“對話之路”,當代的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寫的中國使者稱它為什么呢?
3、齊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4、進一步激疑:
聽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中國使者為什么稱它為“偉大的路呢”?偉大體現(xiàn)在哪里?
5、小組合作討論。
6、鼓勵各小組陳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在和學生的對話中相機梳理思路──友誼之路、商貿(mào)之路、文化之路、科學之路……
三、深入讀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誼之路”:
⑴ 自由讀課文描寫大漢國和安息國使節(jié)見面的部分,在原來小組同學發(fā)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掘:兩國人民友誼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⑵ 交流、生發(fā):
安息國臣民等待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在邊境迎候”,剛出現(xiàn)駱駝隊時人們的“歡呼”“奏樂”“歡騰”。中國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滿面笑容”;安息國將軍的“翻身下馬”“高興得連連點頭”等地方可以看出兩國的友好與融洽。
教師在對話中點撥:
安息國(今伊朗)方面:迎候之遠──邊境線上;迎候之眾──感受“浩浩蕩蕩”的意思,讀出浩蕩的氣勢,然后引史實以佐證:20000多人;迎候之熱──表情、語言、動作、禮物、節(jié)目。
大漢國方面:謙遜有禮──沒有盛氣凌人的傲慢;薄禮不薄──史料記載:西方宮廷皇族和貴族以穿絲綢服裝為時尚,絲綢與黃金在當時幾乎等價;羅馬國和安息國交戰(zhàn),見安息帝國士兵身上穿的絲綢服裝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宛如天神,嚇得不知所措,結果潰不成軍。
教師同時注意鼓勵學生不僅要理解正確,而且要讀出人物當時的感情。
⑶ 小結:
一條路,打通了隔膜,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友誼,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2、感受經(jīng)濟(科技)之路:
⑴ 絲綢之路是偉大之路,除了因為這是一條友誼之路,還因為這是一條經(jīng)濟之路、科技之路。
⑵ 讀課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 為什么說這是一條經(jīng)濟之路、科技之路?
⑷ 交流、生發(fā),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以向深層探究:
為什么說將中國的養(yǎng)蠶、冶鐵等技術帶向國外,將國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帶到中國,就會促進經(jīng)濟或者科技的發(fā)展呢?
⑸ 有感情地朗讀。
3、感受文化之路:
⑴ 絲綢之路的偉大還體現(xiàn)在它是一條文化之路。
⑵ 齊讀“我國音樂、舞蹈、繪畫,由于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⑶ 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句的?
(楊貴妃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說明了這種舞蹈在當時的風行。已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向達先生曾撰有長篇論文《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我們可以從這篇史學名作中,一覽唐代長安的種種胡化景象。)
⑷ 小結: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古文明聯(lián)系在了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綿的絲綢之路古道上,遺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跡,傳達給人們的卻是超越國界和民族差異的精神共鳴,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四、總結升華,領會現(xiàn)代意義
1、教師有感情地激疑:
望著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望著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對往日商貿(mào)繁榮的遐想。同學們,從這些首尾似乎重復的話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交流:
絲綢之路對古代經(jīng)濟、文明的巨大貢獻;深情的民族自豪感;絲綢之路對現(xiàn)代西部人的一種感召力──西部大開發(fā)。
3、激qing朗讀。
4、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幕,只是通過絲綢之路發(fā)生的一個小小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還有好多好多。你還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資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5、交流小組內(nèi)搜集到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絲綢之路》基礎知識訓練 篇14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nèi)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fā)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學習過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應的寫作手法。
2、激發(fā)學生熱愛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
教學時數(shù) 1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侯、鴕鳥、匕首、貿(mào)易、芝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nèi)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燦爛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fā)學生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 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你們知道了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以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并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lián)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
2 這篇文章的題目《絲綢之路》,那么看了這個文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預測:
﹙1﹚什么是絲綢之路?
﹙2﹚那是一條怎樣的路?
﹙3﹚圍繞絲綢之路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
【課外與課內(nèi)結合,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問題。這些都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要求。】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想,此時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絲綢之路上看看,好,現(xiàn)在我們就一同進入課文之中。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lián)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提供感性的認識。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 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 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寫了陜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最后遐想不同兩國互贈禮品的友好場面)。
三、感悟課文,積累語言。
學習第1、2自然段:
1、 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 全班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3)從“目瞪口呆”、“贊不絕口”等人們的神態(tài)表情中能體會到中國的絲綢是多么的絢麗奪目,使人驚訝、贊嘆……
(使同學們知道我國被外國人稱為“絲綢之國”,中國絲綢再外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1、默讀課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問題:張騫在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從哪兒能體會到?
2、學生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nèi)容: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能看出張 騫開辟絲綢之路困難重重;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chǎn)、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感受到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所付出的艱辛,感受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lián)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lián)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nèi)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發(fā)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 師生總結 ,明確文章主旨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jīng)濟貿(mào)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chǎn)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
五 品讀文章,置留作業(yè),激起熱愛西部之情。
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jīng)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了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夸獎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