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滴水穿石的啟示》(通用13篇)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1
十一月十六日,我有幸聽了常熟實驗小學校長薄俊生老師的滴水穿石一課。下面先簡單寫寫他的教學流程。
一、 導入
板書:水,水有什么特點呢?
板書:石,說說這種物體的特點?
請你們來說個詞語,這個詞語中帶有水和石。
根據學生回答,完成課題,齊讀并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
理解了滴水穿石的意思,你有什么話說?
二、 初讀課文
1、 自讀第一自然段,想:水滴要把石頭滴穿,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交流,根據交流教師引導。
很長時間在課文中是怎樣表述的?
課文中有兩個詞語用來形容水滴接連不斷地始終滴在一個地方,是哪兩個詞語?
正因為水滴鍥而不舍、日雕月琢,所以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后它能夠滴水穿石。真有這事,就發生在——引說。
用“滴水穿石____________________啊!”訓練說話。你覺得怎么樣?
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
比較,出示:這個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來……
問:和原來有什么不同?加了這一句有什么好處?
讓學生知道設問句,并提醒注意設問的語氣。再讀第一自然段。
2、我們學習滴水穿石僅僅發出一些感嘆夠不夠?你從滴水穿石這個事情中明白了什么?交流并板書:持之以恒、目標專一
出示:如果我們像……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比較兩句話,哪句更好?男生女生分句朗讀,齊讀第二自然段
3、 自讀第四和第五自然段,想想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意思?出示第四第五自然段,默看這兩段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證滴水穿石)
出示:“如果我們也像……?”“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美好的理想。”對比,這就是滴水穿石給我們的——啟示。
評析:薄老師的課我還是第一次聽到,但之前卻早就聽說薄老師教學語文時非常重視對字詞句的訓練。在他的這堂課中無疑也體現了這一點。比如在讓學生讀了第一自然段感受到滴水穿石的不容易后就讓學生看圖來說話:“滴水穿石___________啊!”再如課堂中出現的幾次比較句子的不同,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到什么樣的句子用在這里效果更好。我想,這樣專注于聽說讀寫訓練的語文課才扎實有效吧。其次,薄老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也很值得我學習。比如,在指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他有很多精彩的評語“好像有水滴滴在旁邊了。”“還有水滴滴在旁邊,”“水滴滴得近了些。”“我總有個感覺,滴水穿石好像是件容易的事情,沒有什么稀奇的。”用這樣的話語來引導學生讀好句子中的詞語,達到感情朗讀的目的。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滴水穿石”“啟示”造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特點,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
3、引導學生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業的人,都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課前準備:寫有字詞的小黑板、寫有課文重點句的小黑板、課文插圖。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談話激趣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并努力地去實現理想。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去尋找一把打開理想大門的最重要的鑰匙。它在哪兒呢?
2、揭題讀題。板書課題。
二、了解奇觀,引導質疑,探究形成原因,感知“滴水穿石”的啟示。
1、了解奇觀:在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有一大奇觀。出示圖,讓學生描述,后小結這就是“滴水穿石”。
2、引導質疑:對“滴水穿石”這一奇觀,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學生提出問題,師引導歸納,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為什么能把石頭滴穿?)
3、讀文探究:
a.學生自讀課文第一、二節,圍繞問題圈畫有關詞句,加以體會。
b.組織交流閱讀感受。
(1)剛寸你們提出的問題弄懂了嗎?你是從課文中那些語句讀懂的?
生交流,示文字:
1、“原來在這塊石頭的上方,有水滴接連不斷地從巖縫中滴落下來,而且總是滴在一個地方。幾百年過去了,幾千年、幾萬年過去了……水滴楔而不舍,日雕月琢,終于滴穿了這塊石頭,成為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
2、“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塊滴穿。”
(2)從第二段文字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說說“持之以恒”的意思。
(3)結合第一段文字理解“目標專一”和“持之以恒”的具體意思,感受水滴的“專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4)指導朗讀:要讓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標專一和持之以恒。
4、感知啟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憑著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夠穿石,對此你有什么感想嗎?“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過渡,你相信嗎?怎樣才能讓讀者也相信這個道理呢?課文用的是什么寫法?(舉例)
三、精讀事例,探究聯系,領悟“滴水穿石”的啟示。
1、默讀第三節,說說課文文舉了哪幾個名人的事例?
這些名人取得了哪些成就?他身上哪里體現出“滴水穿石” 的精神?
2 學生分組學習: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個事例說說。
3、同桌合作交流自讀體會。
4、組織交流,教師隨機評點,并指導讀好事例。
(1)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從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各自專一的奮斗目標、如何為目標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幾個方面去領悟事例和“滴水穿石”的聯系。
(2)相機理解“迷戀”、“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閑過”、“堅持不懈”的意思。
5、合作朗讀這三個事例。
學了這么多事例,你最想說的話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引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1)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精神,“滴穿頑石”指什么意思。
(2)練讀。
四、讀“滴水穿石”的啟示。
1、學生交流后出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2、理解“銘記”,學生讀背。
3、其實,從一年級到現在,我們學過許多方面的內容,比如這些成語故事,你會填嗎?
(課件出示)繩鋸精衛聚沙只要工夫深,
五、領悟寫法,為說寫作準備。
領悟說明道理的方法:我們讀了這篇課文,都領悟了滴水穿石的啟示,懂得了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作者有那些說明道理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呢?
六、作業。 (略)
板書:
滴水穿石的啟示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愛迪生 千多項發明 持之以恒,終于成
齊白石 爐火純青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3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特點,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義和方法。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引導學生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業的人,都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業的人,都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很多名勝古跡,它們有的供人觀賞,有的使人增長知識,有的能讓人懂得做人辦事的道理……今天我就要帶著大家去觀賞一處 奇觀。[課件演示]
(二)學習第一部分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上的這一奇觀,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奇觀是什么樣的?(石頭狀如臥兔,小洞光滑圓潤)
2、這個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大聲朗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用“__”劃出相關句子。[出示投影]
1)自由讀這段話,思考:從這段話中你讀懂了什么?水滴鍥而不舍,日雕月琢,滴穿了這塊石頭,所以我們就把這一奇觀叫作――(滴水穿石)。
2)分句指導朗讀
3)弱小的水滴,微不足道的力量,卻將堅硬的石頭滴穿了,這是為什么呢?(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過渡:水滴有了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奇跡――將石頭都滴穿了,如果人有了這種精神是不是也能“滴穿”一塊塊“頑石”,創造出奇跡呢?
(三)學習第二部分
1、古今中外成就事業的人是怎么樣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取得成功的呢?
1)讀課文,劃出最能表現人物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詞句。
2)四人小組交流你找出了哪些句子。
3)你能結合書上的重點詞句講一講他們的故事嗎?
2、你還知道哪些人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事例,你能像書上一樣用簡潔的語言來說一說嗎?
3、古今中外的名人靠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業的例子,以此說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出示投影]
1)句子中的“滴水穿石”的精神指是的什么精神呢?
2)你能把這個句子換個說法,意思不變嗎?
3)指導朗讀
(四)學習第三部分
同樣是水,雨水是由無數的水滴組成的,而且速度比太極洞的小水滴要快得多,為什么雨水沒有滴穿石頭呢?指讀第四自然段,找到原因。
小結:雨水沒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無法滴穿石頭,這就從反面告訴了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五)學習第四部分
1、看了太極洞的奇觀――滴水穿石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出示投影]
1)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2)指導朗讀。
3)背誦積累。
2、你有什么美好的理想嗎,你準備怎樣去實現呢?
(六)課外延伸
1、很多人為督促自己實現美好理想,常常給自己擬定一條座右銘,同學要實現那些美好的理想可以選擇書中一些意義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在老師提供的這些名言警句中選擇一條,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記下來。
2、背誦積累
(七)總結全文
同學們都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只要你們像太極洞的小水滴一樣,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那你的理想一定能夠實現,像小水滴一樣創造出奇跡來。
四、板書設計
滴水穿石的啟示
目標專一
持之以恒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4
知識目標:1、體會反問句的用法。
2、理解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爐火純青等詞語
技能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感情目標:引導學生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業的人,都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教學重難點: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業的人,都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教學內容: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2、讀課題
二、 觀察奇觀、初悟“啟示”
1、課件出示奇觀圖,了解奇觀
2、引導質疑,探究形成原因
3、初悟啟示
4、學習反問句
三、 品讀名人,深悟啟示
1、學習李時珍的故事、感悟啟示
(1) 學生自由讀第三自然段
(2) 抽學生讀李時珍的故事,其他同學畫出相關詞句
(3) 學習李時珍的故事
(4) 有感情的朗讀李時珍的故事
2、總結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愛迪生、齊白石的故事
3、匯報交流學習成果
4、欣賞圖片再次領悟三位名人滴水穿石的精神。
四、 互動生成,體悟啟示
1、拓展遷移,交流收集的名人資料
2、歸納總結,讀記啟示
板書設計:
22、滴水穿石的啟示
目標專一
實現理想
持之以恒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5
教材分析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介紹了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觀,告訴人們: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實現心中的美好理想.
這篇課文的脈絡很清晰,第一自然段介紹了"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觀.第二自然段引出觀點:如果我們也能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自然段用中外名人憑借 "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業的三個事例證明這一觀點.第四自然段通過"水滴"與"雨水"的對比,從反面進一步說明這一觀點.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給予我們的啟示.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清課文層次.
2,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知道古今中外成就事業的人,都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
3,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劃出生字新詞并熟練朗讀.
2,收集一,兩個名人事例
3,收集一條名人名言,說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1,講述《鐵杵成針》的故事,引出"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名言警句.
2,師提問: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板書"啟示",理解啟示的意思是指啟發,讓人明白一個道理等.隨后,引出《鐵杵成針》的啟示是:做事情只要堅持到底,一定會取得成功.板書"堅持".)
3,結合以往的知識想想,哪些成語是表示做事情要堅持到底的.
4,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之上出示課后作業二
滴水穿石 三心二意 微不足道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爐火純青 堅持不懈 半途而廢
孜孜不倦 接連不斷 翻山越嶺 鍥而不舍
(引導學生找出與"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詞語,補充找出與"滴水穿石"意思相反的詞 )
5,引出"滴水穿石"板書課題,理解題意.
【評析:這樣設計,一方面能通過講故事這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這篇故事與課文寓意有著一定的聯系,在學生學習之初就為課文的講解奠定了一個基礎.并且通過詞語的學習,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滴水穿石"的含義.】
二,品讀感悟,理解內容
在學生讀通,讀順課文,并且已經認識,理解文中生字的基礎上,我通過引導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一)品讀"滴水穿石"
1,課文哪里描寫了"滴水穿石"這一現象 (指名讀第一小節)
2,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在這個洞里,微不足道的水滴居然把石頭滴穿了,而我們平時所熟悉的雨水,它們從高高的天空中滴落下來,力量比太極洞里的水滴大多了,為什么雨水就不能把石頭滴穿呢
3,找出第一自然段內相關內容與雨滴作比較:太極洞內的水滴鍥而不舍而且總是滴在同一個地方,并不像雨水,沒有專一的目標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太極洞的水滴能把石頭滴穿,而雨水不能.
(板書: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評析:教學這一部分,我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滴水穿石"自然奇觀的內容.在此基礎之上,通過教師導語,思考雨水為什么不能把石頭滴穿,也就是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內容.這里,我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避免了枯燥的講解.最后再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這一部分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品讀"啟示"
在學生總結出"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啟示"的地方,也就是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1,默讀這兩部分內容.思考:從這兩個自然里你明白了什么
2,將第二自然段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理解這段話:只要像水滴那樣,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3,齊讀第五自然段,理解"滴水穿石"的啟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評析:讓學生直接找出文中的啟示,采用變序的方法,直奔文章的中心,讓學生明確"滴水穿石"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為下文分析三個事例鋪路搭橋,奠定基礎.】
三,設疑,聚焦第三自然段
在學生理解"滴水穿石"的啟示的基礎上,教師質疑:課文第一,二,四,五自然段已經描寫了"滴水穿石"以及它給予我們的啟示,那么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呢
1,學生默讀第三自然段,并概括這段內容.引出文中所列舉的三個人物
(板書: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 簡單了解人物成就.
2,思考:課文為什么要列舉這三個人物 他們跟這篇課文有什么聯系 再讀課文,找出相應的句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3,認真默讀這兩句話,理解第三自然段是通過列舉這三個事例進一步說明: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 "滴水穿石"的精神在三個名人身上體現在哪里 (仔細讀讀第3自然段,然后重點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名人的事例,看看他是怎樣做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
【評析:這部分教學,我先質疑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再讓學生概括總結這部分內容,讓他們對這段文字有個整體了解,在此基礎上提問:所選人物跟課文有關聯嗎 用這樣的問題來發散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又深化了文章主題.】
4,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
(學生自由選擇其中一人談談感受,通過文中關鍵詞語,理解人物取得成功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再結合板書引導:他們之所以會成功,離不開他們的"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5,總結: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正是靠著"目標專一,持之以恒"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前進道路上的一塊塊"頑石",克服一個個困難挫折,最終取得輝煌的成就,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6,思考:課文只列舉了三個人物,那么古今中外是不是只有這三個人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呢 (先仔細看課文,從文字中找到答案,了解文中省略號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列舉事例:古今中外還有哪些人也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 學生討論交流.)
【評析: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語文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還要注重課外的學習,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去搜集資料,以此養成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并擴大學生的視野.另外,通過事例的學習與交流,也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題內容,加深印象.】
四,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1,在列舉完事例以后,教師跟學生一起根據板書總結全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名言警句來表達內心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一句話并熟記這一啟示.
五,課后作業,發散思維
1,把收集,交流的一個事例寫在記錄本上,說出"滴水穿石"的道理,并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
2,結合本文所學,制作書簽,寫一句自勉的話.
【評析:作業的設計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本上的一知識,應該以發散學生的思維為主.】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6
聽了我校蔣老師和顧山實小徐老師分別執教的《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我的腦海不由隱現這兩句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陽光照耀下,西湖碧波蕩漾,水光閃爍,呈現出迷人風韻;在雨幕籠罩下,西湖群山影綽,云霧飄渺,展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在詩人眼里,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是那么美妙無比。細細品味兩位教師的課堂,恰似這西湖的景致。盡管她們的教學思路與教學風格迥異,但同樣令人贊嘆神往。
潛心品讀,感悟內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習語言,要讓詞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她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我想,顧山實小的徐老師做到了這點。她引領學生感悟到了語言散發出的獨特氣息,濃郁的語文味也在課堂中詩意彌漫開來。
徐老師的課堂中,學生時而靜思默想,時而動情誦讀;時而小聲自讀,時而潛心研讀……讀得層層深入,讀得有情有味。相信孩子們走出課堂,滴水穿石的啟示人人會誦,滴水穿石的精神蕩滌著他們的思想!
感謝徐老師,給我們學生帶來了一場精神盛宴!
簡約教學,觸摸表達
蔣老師在教學中,不是就知識講知識,就內容講內容,而是引領學生進行了一場充滿語言實踐、思維碰撞的學習之旅。教學流程簡約但并不簡單,她牢牢扣住了“文本語言”這一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走進言語深處,關注表達形式,觸摸語言文字,咀嚼文字精髓。
一、導入自然,開門見山
簡潔自然的導入是有效課堂的前奏。蔣老師教學伊始,復習導入之后,直接引領學生明確論點。她是這樣說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有一種奇特的自然景觀,那就是“滴水穿石”。(出示畫面)小小的水滴創造了自然界的奇觀,它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滴水穿石的啟示》。這個啟示就是,出示(齊讀):如果我們像滴水穿石那樣目標專一、持之以恒,那么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能成功。隨即板書:目標專一 持之以恒 就能成功
因第二教時精讀時間較緊,蔣老師就是這樣一下子扣住課題自然導入到了本文中心論點的解讀。
二、簡化環節,張弛有度
整整一堂課,蔣老師的教學環節只有四步:一、復習導入,明確論點;二、研讀事例,領會論據;三、體會反證,回顧總結;四、遷移拓展,啟發思考。其中,教學過程中具體展開的是第二個教學環節:研讀事例,領會論據。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扣住滴水穿石的精神來學習事例。每一個事例研讀結束,便回環品讀這句話:你看,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就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三個事例品讀之后,再引導學生領會道理:
師:三個不同的名人事例證明了同一個道理,那就是,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取得成就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就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指讀。
師:這是一句反問句,語氣非常強烈,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里的 “頑石”加上引號表示什么呢?那“滴穿”就是?
生:頑石,指困難。滴穿,指克服。
師:現在,你對這兩個詞的內涵一定理解得更深刻了。
出示:目標專一 持之以恒
就是在困難面前,決不……
就是在危險面前,決不……
就是在失敗面前,決不……
就是在成就面前,決不……
此處設計,把抽象的滴水穿石的精神以形象化、具體化、實踐化。
這樣的設計,精悍巧妙,對于學生的思想意識,極具震撼力。
三、整合內容,刪繁就簡
一篇課文,可以教給學生的東西太多了,可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則往往面面不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精選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的生長點,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是一篇說理文,蔣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了本文基本的表達方法:首先用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觀引出啟示,然后舉了三個名人的事例來證明這個啟示,接著舉了雨水的反面事例,最后是總結。像這種用事例來說明道理的文章叫“議論文”。
同時教學之中,蔣老師引導學生舉例仿寫:如果讓你再寫一個事例,你覺得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語言精煉、顯示精神、突出成就。)試著寫寫“法布爾”吧,以下詞語供選用:著迷、迷戀、癡迷、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孜孜不倦、不朽巨著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蔣老師就是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新知與舊知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積累、感悟文本語言的同時,更注意到了語言的運用。
縱觀蔣老師的課堂,沒有漫無目的地“大撒網”,也沒有刻意地“精雕細琢”,努力體現著“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思想。記得一位哲人說過:“簡單到極致,就是美麗。”蔣老師簡約務實的課堂教學中,盡顯了原汁原味的語文本色。
有的放矢,言意兼得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兩位教師都充分利用課文這個“例”,指導學生得“意”(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得言(“運用事例來說明論證”、“正反論證”等)、得法(徐老師引導學生抓關鍵詞,提煉關鍵詞來概括事例;蔣老師引導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事例),她們都很好地促進了“例”的增值,體現了對學生學習的指導。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在教學之中,兩位老師還有機地將學生的閱讀視角智慧地牽引到“寫”的層面上來,引導學生去關注“言語表達形式”,因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指向“說”“寫”的生命表達。
細細回味蔣老師與徐老師分別執教的《滴水穿石的啟示》,盡管她們的流程有所不同,盡管課堂的鋪陳有所差別,但同樣精妙的是——扎實高效的言語實踐在師生積極活躍的對話中進行,學生的言語能力得到提升,言語生命自然舒展。
課堂雖盡,思考未止
《滴水穿石的啟示》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雖然已經結束,但留給我們聽課教師的思索無窮無盡……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議論文,文章從太極洞內“滴水穿石”的奇觀引入,列舉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三位名人的成功案例,接著將太極洞內的水滴和下雨的水滴進行對比,告訴人們:要想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道理。課文綜合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正反論證的方法,文章語言準確明白易懂,文章結構邏輯嚴謹,情感充沛,是對學生進行議論文知識教學和意志品格教育好教材。
像這一類議論文,它最大的文本價值到底是什么?“文本解讀,是要有高度,但更要適度。因為語文教學不是說教師知道多少就要教給學生多少,教師能走多遠就領著學生走多遠。”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展開教學,否則“高處不勝寒”。
具體,我們又該如何解讀文本的價值取向?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7
這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由“滴水穿石”的現象引出觀點: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就什么事情都能做成。接著從正反兩方面的例子,證實自己的觀點,最后揭示“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思路清晰,淺顯易懂,我是這樣和學生一起走進課文的——
一、激發興趣,初讀感悟
師:同學們,在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有一大奇觀,知道是什么“奇觀”嗎?
生:洞內有一塊狀如臥兔的石頭,石頭正中有一個光滑圓潤的小洞。
師:為什么稱它為“奇觀”呢?“奇”在何處?
生:別的石頭一般不會有這樣的小洞,它卻有光滑圓潤的小洞。
師:還記得學習課文《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時,有人說,大自然是一本“充滿哲理的課本”,大自然中的這一處奇觀,會包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哲理”——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仔細讀讀課文,思考:課文是怎樣證實這一哲理的?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和水滴有哪些相似之處?為什么雨水不能把石塊滴穿?它和水滴有什么不同?
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二、字斟句酌,潛心會文
圍繞重點句:
(1)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文中哪些人實現了自己“美好的理想”?
(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
在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過程中,他們是怎么做的?分別取得了哪些成就?抓住“翻山越嶺”、“大半個中國”、“二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畢生孜孜不倦”、“數十年”、“始終沒有停止過”、“不叫一日閑過”、“仍然堅持”、“每天作畫三幅”、“堅持不懈”等體會取得成功不容易。
用一個詞語概括他們取得成功的原因
(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目標專一……)
古今中外,像這樣的成功人士還有哪些?
他們和太極洞內的水滴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用文中的語句具體說說。
(2)“水滴接連不斷地從巖縫中滴落下來,而且總是滴在同一個地方。幾百年過去了,幾千年、幾萬年過去了……水滴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終于滴穿了石塊……”“水滴的力量師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塊滴穿。”
水滴的精神是什么?(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哪些地方體現“目標專一”?
生:總是滴在同一個地方。
師:哪些地方體現:“持之以恒”?
生:接連不斷、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鍥而不舍、日雕月琢
生:我覺得還有“終于”這說明要滴穿石塊師很不容易的,畢竟它的力量師微不足道的,要滴穿石塊,得花一番功夫。
師:說得好,那雨水為什么不能把石塊滴穿呢?是力量不夠?
生:不是,雨水的力量比水滴大得多
生:它沒有專一的目標,也不能持之以恒
師:覺得雨水和生活中哪些人比較相似?
生:那些做事虎頭蛇尾的人
生:那些沒有恒心的人
生:那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
師:想送他們一些勉勵的話嗎?
生:不叫一日閑過!
生:在時間的大鐘上,只有兩個字——現在!
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生: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賣寸光陰。
生: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三心二意,一事無成
生: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師:說得好,同學們,說到這兒,你發現,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生: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缺一不可呀!你看——
出示: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同學們,你能讀懂這句話的弦外之音嗎?
生: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最后取得成功
生: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解決前進道路上的道道難題,最后取得成功
生: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最后取得成功
生: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跨越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坎坷,最后取得成功
生: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磨難,最后取得成功
師:說得好!所以,讓我們堅信——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三、揣摩寫法,模仿遷移
師:同學們,大自然真是“一本充滿哲理的課本”!太極洞內的這一奇觀,在作者的眼里,竟包含著這么深刻的一個道理!為什么一般的游客沒有想到?
生:因為作者善于觀察
生:因為作者善于思考
生:作者善于比較
生:作者有一顆敏感的心
師:是的,正如有人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想說: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哲理,只需一顆敏感的心!那么,置身于生活中每一個角落的你們,是否也有所發現,有所感悟呢?
學生陷入深思
生:我發現蝸牛爬墻,它有百折不饒的精神
生:我見過蜘蛛織網,蜘蛛堅持不懈,最后把網織成了
生:爬山虎盡管不起眼,但它能爬上高高的墻頭,知了只會無聊地叫,但是它永遠飛不高。
生:我爺爺每年都要給桃樹剪枝,說是這樣桃子才會結得又多又大
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小草多么頑強啊!
生:有些花兒沒有一些名花那么華貴,那么美麗,但是它也在默默地為大自然帶來一份生機
生:花生,它總是把自己的果實深深埋在地下,從不炫耀自己。
師:同學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有一顆敏感的心,那么,你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天生的哲學家!把你們的發現、感悟寫下來,那么,你們也和作者一樣了不起!作者是怎么安排材料的
生:先寫“滴水穿石”這一現象,然后寫自己由此產生的思考,然后通過舉一些人成功的例子,說明成功需要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最后寫給我們的啟示。
師:所舉的例子都是成功的例子嗎?
生:還有失敗的例子
師:是的,舉的例子有正面的,也就是成功的例子,也有反面的,就是失敗的例子,從正反兩方面來說,會更有說服力。同學們,你們打算怎樣安排自己所選的材料呢?把自己的想法先寫成段落提綱,然后回去慢慢寫。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8
一、補全下列詞語,并用橫線標出與“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詞語。
三心 微不 月琢 爐火
堅持 鍥而 山嶺 不倦
而廢 持之 不斷 光滑圓
二、選用課文中的有關詞語填空。
1、他的魔術已經玩到了出神入化的( ). 。
2、他時常( ),天生我才必有用。
3、他的那手絕活如今已是( )了。
4、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能( )。
5 、這點事( ),你不必放在心上
三、按課文填空。
1、課文中列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人物的事例,說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是靠這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取得成功的。
2、我們要銘記“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課文片斷,完成練習。
現代著名書畫家齊白石,在他數(shǔ shù )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始終沒有停止過揮毫作畫。他的畫室里掛著用以自勉的條幅:“不教(jiāo jiào )一日閑過。”就是到了晚年,也仍( rēng réng )然堅持每天花三幅。正是因為白石老人堅持不懈地創作,他的技藝才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1、用“√”標出括號中正確的讀音。
2、從文中找出三組意思相反的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揮毫作畫”的“毫”意思_______________,“堅持不懈”的“懈”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不教一日閑過”這句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你的積累中,也表達這一意思的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畫出文中地一句反問句,把它改成陳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頑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滴穿”這個詞上加上引號,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滴水穿石”這個詞上加上引號,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與“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本課的寫作方法,進一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有成就事業的人,都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教學重難點:
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理解課文,領悟思想,以文化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張攝影照片。(出示水滴)見過嗎?用一個詞說說你看到的水滴。(晶瑩剔透)呵,這是水滴給你最初的感覺!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與水滴有關的課文。學完課文后我相信你一定不會認為小水滴僅僅是晶瑩剔透,還會有很多贊嘆的詞來送給它。齊讀課題。
二、讀詞語
昨天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看看這些詞你都會讀嗎?——出示詞語
三、學啟示
師:普普通通的水,平平凡凡的石,演繹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話,留下了耐人尋味的啟示。留下了什么啟示呢?下面就請大家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讀一遍課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生讀課文。
師:誰來說說?只要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真是英雄所見略同,老師也找到了(出示),大家讀一讀,自己體會體會。 ——哪位同學愿意讀給大家聽。
2、學習一二段
A、師:實現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為什么會給我們這么重要的啟示呢?讓我們走進太極洞,去見識一下“滴水穿石”這個奇觀,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哪些段落給我們介紹了滴水穿石的現象呢?(1、2)
師:誰愿意做個導游,通過自己的朗讀把太極洞奇觀介紹給大家。 ——你是一位出色的導游,滴水穿石的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請看這樣一段話:出示:“在這塊的石頭的上方„„奇觀” 接連不斷,讓你感受了什么?(滴了多久?幾百年嗎?幾千年?幾萬年?僅僅是幾萬年嗎?幾萬萬年甚至更久)省略號 總是滴在同一個地方:讓你又感受到什么?(時間長了水滴的力量驚人) 微不足道的水滴為何能夠把石頭滴穿呢?幾百年過去了——(引讀)幾千年過去了——(引讀)幾萬年過去了——(引讀)這就叫——鍥而不舍、日雕月琢
B、滴水穿石成就了太極洞內這一大奇觀,但老師有個問題不明白,在生活中,雨水同樣是水滴,而且速度很快地從高空落下來,力量肯定比太極洞里的水滴大得多,為什么卻沒有把石塊滴穿呢? 課文中哪段話講到了雨水?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句子讀一讀。(出示: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大得多。)——為什么沒有滴穿?
不是寫小水滴嗎?作者干嗎要寫雨水呢?雨水這段似乎和課文沒有關系,那可以刪除嗎?(這是對比反襯的手法。通過將水滴和雨水的對比更加有力的證明了小水滴的持之以恒,目標專一。) 難怪書上這樣說——出示第二自然段“水滴的力量„„做不成呢?”你聽懂了嗎?它其實就是告訴你——(指名改陳述句) 用書中的兩個詞概括一下,滴水穿石需要的是什么樣的精神?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其實水滴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最終就能創造出滴水穿石的奇跡。讓我們再讀一讀需要我們銘記的啟示,相信你一定有更深的理解。——再讀啟示。 到這里我們看作者的目的好像已經達到了,該講的好像已經都講了?看來文章應該這樣來改寫,你們看行嗎?為什么不行呢?學生交流(不能刪除事例,用事實講話更有說服力)是的,用事實講話是這種文章常用的辦法。
3、學習事例
師:課文第三自然段就給我們舉了三位具有水滴精神的名人故事,他們是——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三段,各用一句話概括一個故事。
1、李時珍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寫成本草綱目。
2、愛迪生畢生孜孜以求于電學實驗研究,竟有一千多項發明。
3、齊白石數十年如一日,天天揮毫作畫、不教一日閑過,終于使畫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師、概括的非常完整,這就是同學們嫻熟運用語言的能力。光有概括是不夠的。接下來我們放慢閱讀的腳步,想一想,滴水穿石精神的具體表現在哪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把有關語句畫下來。 ——哪位同學愿意把你的讀書體會、個人感受跟老師和同學們交流分享。
A、李時珍:(出示句子) 誰來說說從哪兒感受到李時珍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李時珍從小就有一個理想,是什么?(立志學醫)你從哪些詞句中讀出了他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引導學生抓住“翻山越嶺”“大半個中國”“訪名醫”“嘗藥草”“二十幾年”“不懈努力”“終于”等詞充分體會李時珍是如何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根據學生找出的詞句,老師隨機將相應詞語點擊成紅色。) 小結:在這二十年里他經歷了多少磨難,甚至可能多少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們就像一塊塊頑固的石頭阻礙著李時珍走向成功,但李時珍如水滴般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戰勝了它們,終于寫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
我們來看一份資料。請位同學讀,注意突出數字。(出示:李時珍先后查閱800多種書籍,經過27年的刻苦鉆研,終于在1578年寫成《本草綱目》。全書共52卷。卷目及藥物繪圖1127種,各類藥物按類編入,共1892種,還附有治病藥方11096條。自17世紀,被翻譯成拉丁、法、日、朝、英,俄等文本,成為馳名中外的藥學巨著。) 從這些數字你能體會到什么?嘔心瀝血。是什么成就了這篇巨著呢?是李時珍持不懈的意志。 讀了這段文字,聯系我們的課文,你是否有了更深的體會?拿起書,讓我們帶著自己此時此刻的感情讀讀這句話。
B、愛迪生(出示句子) 從哪兒看出愛迪生有滴水一樣的精神?
1、引導學生抓住“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幼年就自謀生計”“迷戀”“畢生孜孜不倦”“竟„„一千多項”等體會愛迪生的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2、指導學生朗讀。 老師想到一句話: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正是愛迪生的寫照!
C、齊白石(出示句子) 師:爐火純青是什么意思,請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是說齊白石作畫的技藝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境界。
齊白石“不教一日閑過”就是滴水石穿精神的表現,到了晚年他每天還要作畫三幅,要做到這一點太難太難了。
師:是啊,我們來讀下面的文字,感受什么叫“不叫一日閑過。” (出示:齊白石老人一輩子就從來沒有離開過畫畫。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風里描畫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陰涼的樹陰下觀察小溪里的魚蝦;秋天,他在習習的涼風里觀賞各式各樣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筆凍硬了,墨水凍成塊了,他還是堅持著作畫„„
師:從這段話你讀出了什么?齊白石對藝術的追求非常非常執著。90多歲的老人還能畫出這樣的畫,叫我們怎能不感動怎能不敬佩呢。
師:是呀,只有這樣他的作畫的水平才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現在讓我們的目光聚集大屏幕靜靜地欣賞幾幅畫。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些畫嗎?
美不勝收、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正是因為齊白石老人有著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他的畫才能如此逼真,如此完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4、感悟作者選材的精當。 作者給我們列舉了三個名人故事,雖然年代不同,國家不同,領域不同,成就也不同,但是有一個高度相同的,一起說。——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作者為什么選擇這樣3個人物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呢?這3個人物有古今的,有中外的,例子不限于一個時期、一個國家,很有說服力。
總結:這三個人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代表,選擇這三個人作為材料,說理更全面,更有說服力,可見作者構思之嚴謹,選材之精當,讓讀者無懈可擊,這些都是很值得我們在寫作時學習的。選材的典型性
師:從滴水穿石的現象,你還想到了誰?(引出文中省略號的用法)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小結:出示句子:你看,„„取的成功的嗎?
5、剛才大家介紹了那么多,今天老師也給大家介紹一位朋友,他既不是學生,也不是老師,是個挖井人。(師出示漫畫《挖井人》,介紹:他的名字叫三心二意,拿著一把半途而廢锨,這大大小小的坑都是他的功勞,可他不知道在坑的下面就是源源不斷的水)
師:通過這幅漫畫,你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你想對他說些什么,使他盡快的挖到水?
四、課文延伸,自我提升
你是一個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人嗎?生說 比如:學習鋼琴、學習特長„„ 小結導讀“滴水穿石”啟示的句子: 無數事實證明——讀句子 有人說,“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所以,我每個同學從小就應該有自己的理想,或者說有一個前進的目標。愿每個同學都能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愿每個同學都有一個精彩的人生。
五、布置作業
1、課外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讀一讀。
2、寫一篇有關這篇課文的讀后感。
板書設計:
滴水穿石的啟示
目標專一 李時珍 愛迪生 齊白石 (舉例)
持之以恒 雨水 水滴 (對比)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10
一、激情導入
師:請看大屏幕。師述:這是安徽廣德太極洞內罕見奇特的現象。水滴拆接連不斷地滴在石塊的同一地方,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地重著同一個動作,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終于滴穿了這塊石頭。我們把這個奇特的現象叫做--------(齊說“滴水穿石”)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2課,板題,看著老師寫課題。齊讀課題《滴水穿石的啟示》。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請大家打開書,這一啟示在課文的第幾自然段?一起讀。
板書: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實現理想
師:看來這一啟示已經印在我們腦海中。那誰還記得上節課我們還留下什么問題沒有解決呢?(在課文中“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具體體現在哪里?板書)
老師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一定有更大的收獲。
師:這節課我們就圍繞這個問題來學習?
二、民主導學
1、任務呈現
出示任務一:“滴水穿石”這一現象中,在課文的哪些地方體現出水滴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相關的詞句。并作上記號,讀一讀。
2、自主學習
生:接連不斷同一個地方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過去了
師:找得很準。水滴這樣接連不斷地,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重復一個動作,從這里就能看出水滴的--------齊讀“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生:鍥而不舍日雕月琢
師:文中用一組近義詞寫水滴不停地滴,就更能突出水滴的----齊說“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你能讀出水滴的專一嗎?誰能讀得更好。更能表達出水滴的“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滴穿石塊也決非一日之功。可是,“功到自然成“我們一起把這段話讀一讀,感受一下小水滴是怎么滴穿石塊的,讀出它的專一和恒心。(課件出示文字)
生:齊讀。
師: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同學們,按理說雨水的力量遠遠大于水滴的力量,那為什么小水滴能滴穿石頭,而雨水不能,其根本區別在哪里?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指讀4自然段
(課件出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它沒有專一的目標,也不能持之以恒。)
師:一起再讀這句話,這一句什么句?作者用設問句告訴我們,自己的觀點就是------齊說“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水滴因為執著,滴穿了堅硬的石塊,而雨水沒有這樣的精神,同學們水滴和雨水你喜歡誰呢?讓我們帶著喜歡的的感情讀讀第二自然段,這一段在文中身擔重任,想想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與課文的結尾形成了呼應。
師:再讀這句話,這句話又是什么句?給這個句子換個說法。
生:讀“如果------就-------”
師: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生:承上啟下的作用。
師:作者強烈的反問語氣告訴我們什么樣觀點?
齊說“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是的,不光自然界的水滴是這樣,人也一樣,誰擁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也將取得不凡的成就。古今中外,就有許多名人的事例更加充分說明這一觀點。
任務二:默讀第三自然段,感受三位名人的事例,把使你感受動的詞句畫下來,可在旁邊寫出自己的感受,還可以寫出自己聯想到的內容。
交流:
師:課文例舉了哪三位名人?
生: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師板書
師:誰的事例讓你感受最深刻?
交流李時珍:
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寫成巨著《本草綱目》。
生:“其中,“二十多年”里,他翻山越嶺,訪名醫,嘗藥草,說明他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善于從數字中捕捉信息。我們也要善于從文字中想象畫面。如:這是怎樣的二十多年?不懈努力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想象表達
師:功夫不負有心人,你能通過朗讀讀出他的這種精神嗎?
生:讀
師:能聽出來你對他的敬佩,誰還想試試
生:讀
師:通過你的朗讀,老師感覺到了你的信心。
師:李時珍所遇到的艱難險阻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他能做到的是常人所做不到的。他就是靠著這種----------(齊說: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才完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一齊讀。
師;讓我們用這樣的方法來體會另外兩位名人:愛迪生、齊白石。
交流方法:
1、讀句子,找關鍵詞。
2、結合批注,談談自己的體會。
3、讀出你對他的敬佩之情。
交流;
現代著名書畫家齊白石,在他數的藝術生涯中,始終過揮毫作畫。他的畫室里,掛著他用以自勉的條幅:“。”就是,。正是因為白石老人地創作,
生:愛迪生畢生孜孜不倦、一千多項發明專利權體會到愛迪生的特之以恒。
師:他是如何孜孜不倦的?
生:自謀生計,當小販、服務員。迷戀于電學實驗研究。
師:說得很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誰能讀一讀愛迪生的事例?
生:朗讀。
師:老師聽出了你對他的敬佩之情。
生:我也能讀出來。讀
師:老師聽了深受感動。白石老人的事例誰來說呢?
生:我從“十年、沒有停止、不教一日閑過、到了晚年也仍然堅持每天作畫三幅、體會到齊白石老人的堅持不懈。我還能用朗讀表現出我對他的感慨。讀
生:我從他的技藝才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體會到白石老人的堅忍不拔的毅力。
師:體會太深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師;拿起書來,我們一起朗讀體會他們的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分角色朗讀)
師:名人成功的事例舉不勝舉,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名人的成功事例?他們也是具有這樣“滴水穿石”的精神而取得成功的?
生:匡衡鑿壁偷光李白鐵杵磨成針王冕放牛扣書徐霞客壯游天下等。
師:大家的課外知識真豐富。
師補充貝多芬資料。
師:挫折和障礙都沒能把他們打垮,他們面對自己的理想,面對坎坷,不動搖,不妥協,不放棄,他們的這種精神就是--------
生: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我們一起來讀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
師:看來,同學們領悟了滴水穿石的含義,讓我們再次銘記這耐人尋味的啟示吧,齊讀
師: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這句話中有兩組反義詞是
師:這種表達方式是作者從正反兩方面準確而又全面的表達,這種正反說明的方式更具有說服力,同學們這種方法作者在文中還有體現,請看黑板上的兩個事例,你看出了什么?
生:正反舉例
師:我們在以后的習作中也大膽的運用這種方法表達,來增加文章的說服力。
三、檢測導結;
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你能填出幾個意思相同的四字詞?)
生:接連不斷鍥而不舍日雕月琢不懈努力孜孜不倦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堅韌不拔
師:看來同學們領會了滴水穿石的精神。讓我再讀一次體會。
生:讀。
師:同學們,在剛才的學習中,老師發現很多同學做到了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在我們崎嶇的人生道路上,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這里不防告訴在坐的老師和同學,你遇到過什么困難,當這些困難的挫折擋住你前進的道路時,你是怎樣做呢?
生交流
師: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要想成功,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缺一不可,讓我們都來做小水滴,都像名人一樣學習他們滴水穿石的精神,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把我們剛才的心里話寫下來好嗎?
板書:
滴水穿石的啟示
正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
舉例
反雨水
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實現理想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11
這一課我是按照下面的思維來教的,與大家肯定有些差異,此文2002年發表于中國教師報,此文也收入我的拙著《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一書中。請大家批評之正。
這篇課文教學參考書中的教學建議是這樣的(因為筆者對這篇文章研究發現,如果這一課打破傳統的方式來教,讓學生以實驗的方式來學,勝過書本的說教。這里將教學參考書的內容附上,一是告訴教師不要唯教參,一味地按照教參要求來教學,應該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思維進行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二是以便與后面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思維的教學之設計對照,以便為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性策略;三是為教師構建新標準下的課文如何教的基本模式。
[教學要求]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特點,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
·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引導學生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業的人,都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介紹了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這一奇觀,并借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業的例子,重點講述了由這一奇觀所得到的啟示: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全文共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
第一至二自然段為第一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觀引出觀點:如果我們也能做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第三至四自然段為第三段,用中外名人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業的三個事例證明這一觀點,并通過“水滴”與“雨水”作對比,從反面進一步說明這一觀點。
第五自然段為第三段,揭示“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
課文對‘滴水穿石“這一奇觀的敘述言簡意明,對由此所生發的感想寫得有理有據。全文層次清楚,前后照應,語言精煉,應指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
[教學建議]
·讀書指導
首先,教師可根據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用講故事的口吻,簡要生動地講述這一奇觀,進而揭示“滴水穿石”。再以“我們從這一奇觀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呢?”發問,既可完整地帶出課題,也揭示了課文的重點和學習的要點。接著,讓學生帶著上面這個問題自讀全文,要求邊讀邊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借助拼音讀準每個生字的字音,讀通句子,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在檢查自讀情況時,要注意正音,并檢查學生是否把課文讀通讀順了。在字音上,要特別注意“戀”讀 “liàn”不讀“niān”,“熾”讀“chì”不讀“zhì”,“給予”的“給”是多音字,在本課讀“jǐ”不讀“gěi”。要提示學生注意一些長句中詞語間的停連,如:“我們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從高空/落下來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極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卻不能把石塊滴穿。”要通過教師范讀或啟發自悟讓學生讀懂這些句子。
在初讀課文后,要進一步讀懂課文,領悟思想,學習語言,教師應重點在指導“有感情朗讀”上做文章。課文篇幅較長,要避免逐句逐段朗讀的刻板程式,應突出重點,抓住聯系。就本課來看,對三段課文的朗讀品味,可以分別從下面三個句子入手。
第一句:“水滴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終于滴穿了這塊石頭,成為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在內容上都與“奇觀”有關,主要講了三個要點:一是奇觀的樣子,二是奇觀的形成,三是奇觀形成的原因。要能夠表情達意地讀好這三個要點,可首先抓住上述重點句,通過對句子中“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終于”這些關鍵詞語的朗讀品味,自然地連帶出上下文的有關語句,并有意識地強調好這些詞句。在朗讀訓練過程中,還要注意遞進句組語調的變化以及省略句、問句的讀法。這樣既突出了語句重點,抓住了前后聯系,又理清了行文思路,提高了朗讀訓練的效益。
第二句:“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嗎?”首先,要讓學生在前后聯系中體會到,這句話用詞準確,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前面列舉的三個事例所要表述的意思,并明白“頑石”和“滴穿”具體指什么,什么是“滴水穿石”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學生就比較容易把課文中寫這些名人如何“滴穿”、“頑石”的有關詞語(如“走遍”、“不懈努力”、“始終”、“仍然堅持”等)輕重疾徐、抑揚頓挫地讀出來,讀出對這些名人的贊嘆之情。
第三句:“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這句話從正反兩方面準確而又全面地揭示了“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可先指導學生聯系第四自然段有關語句理解“目標專一”與“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與“半途而廢”這兩對意思相反的詞語。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在讀中強調具有正面意義的“目標專一”和“持之以恒”這兩個詞語。
·積累內化
在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后,可安排學生抓住課文的內容進行口述。為幫助學生把握住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系,應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幾個要求:①“奇觀”引出感覺;②舉例證明感受;③得到深刻啟示。根據課文內容,每個要點還可以讓學生再分細一點,以降低口述的難度。學生練習口述時可先圍繞一個要點說,然后再連起來說,對三個事例可讓學生任選一二口述。
課文最后一自然段揭示了“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語言精煉,對學生具有很深刻地警策意義,可布置學生于課外練習背誦。
·遷移練習
一是用“啟示”和“滴水穿石”造句。
二是再舉一個事例,用以說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實踐活動
本篇課文舉了古今中外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例來說明“滴水穿石”精神對于成就事業的重要。課文重在說理,所以寫例子時,采用的是概括性的語言。可據此指導學生于課外選擇課文中提到和未提到的憑著滴水穿石精神取得巨大成功的名人的故事書,認真讀一讀,進而組織名人故事的匯報演講,讓學生在具體生動、有聲有色的故事中進一步加深對課文題旨的感悟。
·建議本課教2課時。
[參考資料]
《本草綱目》:中藥學書名。明代李時珍著,全書共52卷,分16部、60類。收載藥物,以“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形態、栽培及采集方法等;“辨疑”“正誤”考證藥物品種真偽和糾正歷史文獻記載的錯誤;“修治”說明炮炙法;“氣味”、“主治”、“發明”分析藥物的性味與功用;“附方”搜集古代醫家和民間流傳的方劑共1.1萬余條。并附有1100余幅藥物形態圖。內容極為豐富,系統地總結了我國16世紀以前藥物學經驗,是我國藥物學、植物學等的寶貴遺產。
另外還有白熾燈、啟示、鍥而不舍、微不足道、持之以恒、迷戀、孜孜不倦、爐火純青、成就、半途而廢等詞語的解釋,具體內容略。
如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思維來設計這一課,并使滴水穿石之精神能有效延續?
我們設計的思路如下:
[讀題、析題]
引導學生看懂課題,即課題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成語“滴水穿石”,二是“啟示”。實質這兩部分都是重點。雖然重心放在啟示上,但“啟示”必須依托“滴水穿石”。這樣分析,學生可以初步知道學習這課重點在哪里。
[閱讀課文,初步明確課文是怎樣寫滴水穿石的]
通過反復閱讀課文,學生可以明確課文寫滴水穿石,寫了兩個內容,一是“滴水穿石”這一自然景觀(這是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事實,這一事實可以使學生明確這個成語不是憑空而造,而是大自然富予人類的、能啟發人的美景。就是因為自然中的許多景觀之美,才能產生許多感人的想象),二是寫科學家不懈的努力(這是把自然之美與人建立聯系,使學生明白道理的寫法。這是地球主人與大自然之間關系的巧妙融合,就是這種融合才能激發學生不斷努力)。
因此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一定引導學生主動找到這兩種形式的滴水穿石,一是物的,二是人的。
[明白文章之理]
這篇文章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學生很容易明白,關鍵是引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堅持運用。引導小學生真正運用,可持續地運用的確很困難。這篇文章最終的目的是達到學生“自我教育”,恰恰這一點,卻被教師們忽略。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仍以傳統的方式教,學生所學,不過是那幾個字、詞,也就是為了考試的那幾個詞。為了使學生深刻認識這個問題,我們借助綜合實踐活動課形式組織這方面的學習。讓“滴水”與學生終身的學習“相聯”。
[“滴水”與“終身學習”相聯]
這一課的教學,我們可以從原來的課堂教學走出,將此課變為一學期或者一學年的活動課,引導學生邊做實驗,邊學習。看“滴水”與自己的“努力學習”是否相聯。實驗很簡單,在學習時,在書桌周圍的墻上放一個盛滿水的雪碧瓶,到小診所找到廢舊的打吊針的輸液皮管,下面放一個空的容器(最好在容器上畫上刻度),讓滴水與學習同步,堅持下去,看一年中,可以滴幾瓶水,自己獲得了多少知識。看滴水與自己獲得的知識是否“吻合”?(注:實驗很簡單,貴在堅持,堅持也就是“滴水穿石”的啟示)
[從這個成語中看科學]
學完這個成語后,學生都能知道這個成語的價值,即只要堅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但大多數人認為,高處落下的水撞擊石塊,每次相互碰撞造成一點損壞,時間長了石塊形成凹坑,再加深以至被擊穿(這篇課文的作者也是這樣認識的)。可科學家們卻要驗證一下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科學家們用乒乓球反復和石塊相撞,并未見石塊有明顯的損傷,乒乓球對石塊的撞擊力比水滴對石塊的撞擊力要大得多,卻不能穿石。可見水滴撞擊石塊不是穿石的主要原因。
科學家們用每秒可拍攝1500張照片的高速攝影機拍下了水滴落到石上的全過程,然后一張張仔細觀察,發現水滴原來是流線型,落到石上后先是形狀變扁,而后分散成許多小水滴向四周飛散,飛散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微小的由水膜包裹著空氣的氣泡,這些氣泡表面的水膜由于表面的張力而很快收縮,氣泡內的空氣由于體積縮小而壓強迅速增大。當壓強足夠大時就沖破水膜體積迅速膨脹,就像一次小小的爆炸,氣體形成的沖擊使石塊受到了小小的損傷,日積月累,終至穿石,這種微型氣泡“爆炸”損壞固體的現象被稱為“氣蝕”。
“氣蝕”現象一度是遠洋航行的大敵。最初使用螺旋槳推進的遠洋巨輪在航行12小時后就發現螺旋槳表面百孔千瘡,無法使用,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發現:螺旋槳高速旋轉和水相互作用,在螺旋槳表面附近形成大量的微小的氣泡,氣泡雖小,但氣泡內的壓強卻很大,可達到幾千個大氣壓,無數小氣泡破裂時對螺旋槳表面的沖擊,使金屬制的螺旋槳也顯得很脆弱。找到原因后,人們利用改進螺旋槳面形狀使之少產生氣泡,選用抗氣蝕金屬材料,在表面加化學涂層等方法大大減輕了氣蝕對螺旋槳的破壞。
科學家們用“滴水穿石”的毅力揭開了這其中的秘密,同時克服了氣蝕的破壞,并在進一步尋找氣蝕現象的利用途徑。
雖然小學生對這段文字不可能完全理解,但他們可以知道研究這個成語卻解決了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所以通過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悟出傳統式教學無法獲取的東西(實質,看完這些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出課文中所說的“滴水穿石”原因是人的直觀思考,不是科學實驗的結論,所以這篇文章有違反科學之處。因此這樣延伸可以把學生帶入科學殿堂)。實質許多科學家的發明,往往重視的就是最普通的自然現象。為了使學生更多的獲得這個信息,這也是教學的延伸,為了這種延伸的意義擴大,我還為學生準備了“普里高津的事跡”,即耗散結構理論發明過程。
普里高津是比利時具有哲學思想的著名科學家,他堅信世界總是不斷向上變化、發展的,自然界應該存在著從無序向有序轉化的規律。他是從一種叫“貝納德花樣”的現象中得到的啟示:開水將沸騰前,會出現許多水泡,若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水泡呈六角形蜂窩狀的有序狀態,其中心液體向上流動,邊緣液體向下流動,形成熱量的對流,這就是“貝納德花樣”。普里高津發現,這種有序結構必須靠外界不斷供給熱量才能維持,一旦加熱停止,結構就遭破壞。因此,它不同于像晶體那樣“死”的有序結構,而是一種“活”的有序結構,要求不斷地同外界發生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即“吐故納新”。普里高津把這種要不斷從環境中吸收物質與能量,并且在物質和能量的消散中才能維持的有序結構,稱為耗散結構。耗散結構理論的創立,為解釋生命現象提供了一把很好的“鑰匙”。生命就是通過新陳代謝、吐故納新,不斷保持有序狀態的。因此,生命體就是一種耗散結構。這為用物理、化學的方法研究生命現象和生物進化開辟了道路。耗散結構理論被認為是20世紀70年代最輝煌的科學成就之一,普里高津被人們稱為“生命熱力學的詩人”,并在197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滴水穿石的教學延續]
這篇文章真正延續,反映在全體學生能運用這個啟示上,達到這一點,每個學生就能自己“滴水穿石”起來。因此在本次實踐活動課后,我還讓學生認識“座右銘”一詞,引導學生把這個詞變成自己的座右銘,讓其“監督”自己的發展。另外在整個過程中還要告訴學生消除一些認為自己很笨的心理,讓學生輕裝上陣可持續地學習下去,去“蝕”每個難點。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1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滴水穿石的精神。
3、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了解三位名人成功的事例。明白古今中外成就事業的人、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學習這種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貴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感悟滴水穿石的精神。
2、使學生懂得:成就事業的人,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要想實現美好理想,必須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教學設備:課件、小黑板。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從課題看,這篇文章主要寫什么?(啟示)
指名讀課題。
2、過渡語:既然這篇課文重在啟示,那么,給我們留下什么啟示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用直線畫出說明啟示的句子。
學生自主讀書、思考。
二、檢查讀書效果。
1、指名讀生詞。(投影示生詞)
2、本文還有很多很好的四字詞語,看誰找得多。
讀一讀。(投影示四字詞語)
3、交流你畫出的說明啟示的句子。(小黑板示)
讀一讀。
過渡語:
實現美好的目標要靠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為什么會給我們留下這么重要的啟示呢?讓我們一起走近太極洞,去觀賞這一大奇觀,感受一下水滴的力量吧!
二、品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
2、在這段文字中,“太極洞內一大奇觀”到底指什么呢?(石塊狀如玉兔,中間小孔光滑圓潤。)
3、這個小洞是本來就有的嗎?(不是。)是人工所為的嗎?(不是。)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學生回答后課件出示有關句子:“水滴接連不斷地從巖縫中……一大奇觀。”
師:誰能通過你的朗讀,使我們能感受到你已經讀懂這段文字了。
學生讀時強調“接連不斷”、“總是”、“同一個地方”。(點擊詞語)
4、教師引讀:
幾百年過去了,水滴接連不斷地從巖縫中……同一個地方。
幾千年過去了,
幾萬年過去了,
師:省略號省略了什么?(幾十萬年、幾百萬年)
再讀:
幾十萬年過去了,
幾百萬年過去了,
師:不管歲月如何滄桑變化,水滴就對著一個目標,重復著一個動作:滴,滴,絕不停止,絕不放棄,這就叫“持之以恒”(課件出示“滴水穿石”動畫圖),
文中還有那些四字詞語也是這個意思,一起讀一讀。(投影示)
4、多么令人佩服啊!能把這一節讀好嗎?
5、課文學到這里,你有哪些感受。(水滴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滴穿石塊。)板書:水滴目標專一 持之以恒
過渡:“滴水穿石”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在作者眼里,他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嗎?它還是一種精神,一種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
6、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一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投影示)
(1)換個說法,改成不用問號的句子。
(2)比較這兩個句子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語氣加強、堅定有力)
(3)作者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有事實根據嗎?(有)
自讀第三自然段,說作者例舉了幾個事例來說明: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一樣,什么事情都能成功。
三、品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讀。
2、交流:
(1)三個例子(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
(2)讀讀、想想、說說:你從這些名人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他們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3)省略號省略了什么內容?
(4)你還知道哪些人具有這種精神?
(5)拓展:名著心血知多少(課件示)
3、總結:讀“你看,古今中外……嗎?”
(1)換個說法,改成不用問號的句子。
(2)再比較這兩個句子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語氣加強、堅定有力)
(3)理解帶引號的詞語背后隱藏著的意思。
四、總結本課學習內容。
1、滴水穿石是一種精神。
2、讀說明啟示的句子。(小黑板)
3、讀有關名言、警句。(課件示中外名言警句。)
五、指導寫字。
過渡:滴水穿石的精神要求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讀書是這樣,寫字也是這樣。就讓我們一起來寫好今天的每一個生字吧!
指導寫:戀、權、勉
1、描紅。
2、臨寫。
3、交流。
板書設計:
滴水穿石的啟示
水 滴 目標專一 持之以恒
李時珍 學 醫 20多年
愛迪生 電 學 畢 生
齊白石 書 畫 不教一日閑過
評《滴水穿石的啟示》 篇13
之一
佚名
設計意圖:《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先是講安徽廣德太極洞內一塊石頭被水滴穿,接著講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來列舉三位名人因著這種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
考慮到課文的這一脈絡,我分幾步設計了教學程序:開始先讓學生談談“你對滴水穿石這四個字有怎樣的理解”,意在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這是知識的基礎部分;然后通過學習第一部分讓學生了解滴水能夠穿石的原因,接下來通過學習文中的三個例子,讓學生們懂得具有這種精神便會取得成功,為了讓他們對此有更深的體會,課中我安排了“小小交流會”,把課內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最后讓學生在自悟中得到啟示。
一、復習。
1、我們已經通讀了課文,誰來說說,你對“滴水穿石”這四個字是怎樣理解的?
2、課文的作者在觀賞了安徽廣德太極洞內這樣一塊石頭后,欣然提筆,把它寫了下來。看看,課文哪一部分是寫“滴水穿石”這件事的?
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媒體出示課文第二節)學生自讀課文。這一段文字老師也讀了好幾遍。有一個詞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這個詞是“接連不斷”。(點擊詞語)你想,這么微不足道的小水滴,往下滴啊,滴啊,不間斷,不停止,這多不容易啊。你們讀了這段文字有感想嗎?和大家交流交流好不好?(抓住“一個地方”“幾百年過去了……”“鍥而不舍”“日雕月琢”這些詞理解,隨學生的交流點擊詞句)
2、不管歲月如何滄桑變化,水滴就對著一個目標,重復著一個動作:滴,滴,絕不停止,絕不放棄,這就叫“持之以恒”(課件出示“滴水穿石”動畫圖),多么令人佩服啊!能把這一節讀好嗎?
3、現在你能用一句話把“滴水穿石”這件事說清楚嗎?
4、“滴水穿石”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在作者眼里,他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嗎?它還是一種精神,一種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第三節最后一段話就說得非常清楚,我們一起讀。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為了說清楚這個道理,作者舉了一些例子,他列舉了哪些人?三個人中,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現代的,有古代的,用一個詞說就叫——(古今中外)。
2、(分別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頭像及相應文字)請你選擇一個最佩服的人物來讀,用心讀,把你的敬佩之情放進去讀。
(李時珍事例:請同學和老師比賽讀,齊讀。
愛迪生事例:男女同學分角色讀。
齊白石事例:所有敬佩他的人齊讀。)
3、作者看到太極洞內滴水穿石的情景,于是聯想到了這三位名人。其實,從古到今,具有這種精神的人還有很多。課前老師布置大家去搜集了事例。現在,我們來開一個“小小交流會”,好不好?
(課件出示)要求:(1)、仿照課文介紹一位名人事例,不超過100字,用上學過的詞語更好。(2)、舉事例,搜集名人名言也可以。
程序:(1)、修改自己搜集的原始資料。
(2)、小組交流,推薦代表上臺交流。
4、學生交流。
5、(課件出示貝多芬頭像及《命運交響曲》背景音樂)老師也去搜集了資料。大家看,這是誰?我們學過寫他的文章《月光曲》。貝多芬從28歲開始聽力逐漸減退,到50歲雙耳全聾。這對一位作曲家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但他沒有放棄對音樂的追求,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創造出最美的音樂。他說過一句有名的話:呃住命運的喉嚨,絕不能向它屈服。二十多年來,他一直在無聲的世界里譜寫最美的樂章。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曲子在世界樂壇掀起狂瀾,他的作品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光芒萬丈的珍品。(音樂漸響再漸弱)
6、聽了這么多事例,你有感觸嗎?現在,你最想說的話是什么?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這就是你們從“滴水穿石”的精神中得到的啟示。這段話你會填嗎?
(課件出示)目標專一而不——,持之以恒而不——,就一定能夠——。
這段話是作者在看了安徽廣得太極洞內“滴水穿石”情景后心跡的真實流露,也可以說是一段名言,我們要好好品讀。
2、其實,從一年級到現在,我們學過許多方面的內容,比如這些成語故事,你會填嗎?
(課件出示)繩鋸精衛聚沙
只要工夫深,
五、作業
1、把這些成語故事講給大家聽。
2、采訪身邊的一位成功人士,介紹他滴水穿石的精神。
評析: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課的成功與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節課中是否滲透或體現了教學思想。在備這節課的過程中,我竭力想在我的教學中體現以下思想:
1、盡量做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機整合。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及相應的學習方法和評價手段。遵循這一原則,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 中的優點是十分明顯的,比如在理解“持之以恒”這個詞語的含義時,課件設計了水滴從巖石上方不停地往下滴的鏡頭,配上滴水的聲音,輔于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持續一分鐘后——這時間對于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來說已經足夠長了,所有學生都理解了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再比如在強化“滴水穿石”精神的時候,媒體出示貝多芬的頭像和音樂,加上教師的語言渲染,一下子把學生的興奮點提到最高處。可以說,課件的輔助教學的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2、盡量做到訓練和感悟并舉。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在教學中我力求體現這點,比如對“持之以恒”這一詞語的理解;比如通過朗讀來加強對三個名人事例的理解;比如對“滴水穿石”啟示的出示等等。
3、盡量和學生“平等對話”。新課程標準提倡“對話式”學習方式,目標就是老師和學生能達到心靈的溝通。教學中我采用“師生朗讀比賽”這一形式,這自然是有“示范”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想和學生達到水乳交融的目的。
4、盡量注重教學資源的拓展延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要求學生增強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遵循這一點,我在教學過程 中增加了“小小交流會”這一內容,學生在課外通過廣泛的搜集,獲取了資料,加上“仿照課文改編”這一形式,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體會。
但是,這節課中也有非常明顯的問題:
一、對“滴水穿石”的成因這一部分學得不好。教學這部分時,我的目的在于教學生通過抓關鍵詞理解內容,因此做了一個示范,談了自己對“接連不斷”的理解。誰知學生一點也不買帳,自己談自己的,陸雅丹的想法甚至早已超越了本段教學,顯得很深刻了。這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好不容易才生拉硬扯地把他們的思路拉回來(拉回我的教案)。可見我的備課中還沒有備好學生,(他們課前為了上好課,對課文都做了比較詳細的預習)可見我的備課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而且課上還是以我的教案為中心。
二、對三個名人事例的理解不夠。對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想通過朗讀來代替分析,我想這個想法應該是可以的,但問題是強調了朗讀,卻又忽視了基礎知識的理解,比如一些很好的詞語,都“滑”過去了,學生沒有受到應該受到的教育。
三、對教材不敢大膽取舍,囿于教材。課文最后作者把太極洞內的水滴和雨水比較,進一步說明水滴的鍥而不舍,借此揭示“啟示”,其實“雨水”這段比較是多余的,但要講到“啟示”,就必須講到雨水。在教學過程 中,我怎么講都覺得別扭,但還是講了,頗有畫蛇添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