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精選12篇)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所講的故事,并從中體會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2.知道課文哪些內容圍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詳寫。學習這種表達中心思想的寫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常用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課文中三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課件、掛圖
教學過程
出示中國地圖
師:同學們,1999年,我們齊唱著"你可知mach不是我真姓。" 迎接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
1997年,我們唱著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迎回了香港回到母親的懷抱。
師:香港、澳門回到祖國懷抱的時候,還有哪位游子沒有回家?
生:中國臺灣。
出示中國臺灣地圖、簡介
師:作為一個中國人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人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都是中國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請同學們聽一首歌,大家伴著歌曲進入感情的體驗。
(播放《我的中國心》mtv)
聽了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你有什么感受。
生:(沉默)
師:此時無聲勝有聲,激動時,不一定要用語言來表示。情到了心中,我已經從大家的眼神中看出來了。我們就帶著這種感動,穿過時間的隧道,來到五十多年前,在中國臺灣的鄉村小學共同上一堂——
生:難忘的一課。 (出示課題)
師:請同學們齊讀課題兩遍。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123頁,大聲自由地朗讀這篇課文,盡量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出示并檢查生字“閩、諸”的讀音)
師:請同學把思考題齊讀一遍,然后帶著這個問題再把課文好好地讀一讀。
生讀
讀完后
師:"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在課文中出現了多少次?每一次"我"都有怎樣的感受?(出示該句)現在請同學們開始互相討論(師巡視)
師:誰來說說你討論的結果?
(生匯報)
師:大家再看思考題,誰來再讀一下題目?
生: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在課文中出現了多少次?每次"我"都有怎樣的感受?
師:誰能再讀問題的后半句?
生:"我"每一次都有怎樣的感受?(學生發言略)
師:你聽聽剛才三位同學的發言,你滿意嗎?
師:題目中是"我"都有怎樣的感受?聽了剛才同學的發言,你覺得他們的感受說出來了嗎?
生:沒有。
師:滿意不滿意?
生:不滿意。
師: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發現自己,聯想自己,檢查自己,升華自己,超越自己"你們想不想再把"我"新體驗一次,變成自己的感受。
生:想!
師:那咱們就再來一次情感上的體驗。 看誰能通過這節課的感受,真正的進行了提升。我們走進文中看文章第一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段。(出示課件這一句)剛才在上課前有同學提問:"為什么這位老師第一次寫‘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時那么吃力?"聯系自己的預習情況和課文開頭部分,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老師寫這些字時,那么吃力?別著急回答,我們現在每個人拿起筆來,寫一寫這句話。(師生共同寫這句話)!
師:你寫的時候是不是一筆一畫寫的?
生:是。
師:是不是認真來寫的?
生:是。
生:那么你吃力嗎?
生:不吃力。
師:為什么中國臺灣的老師卻吃力呢?誰來談談。
師:你們對他的發言理解了嗎?
生:理解了。
師:還有誰再來講解一下,他為什么一筆一畫,非常認真的寫。(點擊畫線“一筆一畫”、“認真”)
師:經過他的補充,相信你們對這個問題又有了一定的認識。還有誰要補充剛才他們沒有提到的原因嗎?
生回答
師:現在明白了?
生:明白了。
師:大家真行,解決了一個這么深奧的問題。接著這位老師又做什么?
生讀出這段(出示這一段課件)
師:為什么他們讀這句話是那么嚴肅認真?(畫線“嚴肅認真”)誰來解決這個問題?
師:還有沒有想談的?
生:如果他們讀的時候,不是很認真,當兒戲似的,那就不是出發自內心的。但是他們讀這句話那么認真,更加體現出他們的愛國之心。
師:而且他們是一遍一遍的讀,請同學自己一遍一遍的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共四遍)
師:停,讀了四遍了,每次都是像是念經的語氣那么平。人家老師領著孩子們是嚴肅而又那么認真,別忘了,你也是中國人,你再一遍又一遍的讀。
生: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大聲地)
師:不一定把聲音喊出來就是。再一遍一遍地讀。
生: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有感覺了)
師:自己讀自己的,自己把感受讀出來。
生: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略)
師:這回的感受和剛才的感受是不是不一樣了?
生:不一樣了。
師:你的感受不用講,你能讀出來,就說明你有感受了,就像這些中國臺灣的孩子們一樣,他們讀得——
生: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那么嚴肅認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火熱的真摯的心。
師:注意"每個字,每個音"標點都變了,感受會是什么樣?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那么嚴肅認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我已經看出,你們讀的不是船員(作者)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感受!
女男生各讀一遍。
師:同學們,不甘被奴役的中國臺灣人,沒有忘記祖國,也沒有忘記祖國的語言文字,雖然寫的吃力,但是他們還是一遍一遍的,一筆一畫的寫。雖然他們讀得吃力,可是他們卻讀得那么一一
生:嚴肅認真。
師:而且又那么——
生:富有感情。'
師:好像每個字一一'
生: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
師:我已經看到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你們真摯的心。這是第一次出現這句話,同學們也有這樣的感受。看看第二次出現是在什么情況下? 我們一起來看這段內容的動畫。(播放flash情景)
師:我們看到在教室里老師這樣認真的、富有感情朗讀這句話,有誰能不被吸引,又有誰能不會被感動,不會為中國臺灣人民的這種感情而產生敬意呢?當作者情不自禁的走進教室里,有沒有感到意外?為什么?誰能說說?
生:因為他們也是中國人,中國臺灣人非常愛國,所以進來一位中國叔叔他們一點也不意外。
生:中國臺灣每個人都懷著一顆愛國心,那些孩子也一顆愛祖國的心,所以那位叔叔進來他們都不意外?
師:聽了他們的發言,你們現在明白了嗎?
生:教師和孩子們都感到"我"是愛國的,跟著他們一起讀,他們長得也差不多,所以老師和孩子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師:船員是中國人,如果不介紹,還被認為是日本人或者韓國人呢!
生:都是炎黃子孫,此時的他們都是那么的感動,那么激動,“我”也很激動,真是不用再說別的了,所以就沒有感到意外。
師:不用吃驚,共同的漢民族語言,就證明了我們都是中國人。就像張明敏歌中唱的那樣:“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同學們,再讀這句話。
生:我是中國人!
師:大家跟著中國臺灣老師,沒有吃驚,沒有意外,是大聲的、整齊的、一遍又一遍的讀,請同學們也這樣,大聲的、整齊的、一遍又一遍的讀——
生:“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師:讀到這,是不是很激動。
生:是。
師:現在我們就做一個小節目。下課之后在上小禮堂的過程當中發生了下面的一幕。(出示下課圖)孩子們把“我”圍了起來,老師走過來和“我”握了手,然后領著“我”到了小禮堂,在小禮堂我們又參觀了—
生:中國偉人的畫像。(出示偉人畫像)
師:請你們讀課文最后這一部分,也就是第三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部分。請同學們自學,一會兒老師要采訪你們,看看同學們是否讀懂了,而且是否感受到了當時的心情。自己反復讀這一部分,然后小組之間合作,分工扮演老師,扮演船員。現在開始準備。
生:(開始討論準備表演)
(師生共同表演、學生自由組合表演)
中國臺灣老師:參觀完了小禮堂,我們就要分手了,那我們就用一首余光中的詩來表達我們上刻的心情吧!(出示《鄉愁》)
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后來呀,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師生一起朗誦起了這首詩)
師:看得出,此時此刻,同學的心已經沸騰,還有什么可以表達我們那份心情呢?心里就會涌出一句話
生: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師:放聲朗誦,來表達你此時的心情吧! (生讀)
師:下面就請拿起你那顫抖的筆,再寫一寫這句話你抒寫的是你的心情,這份情,這份愛,唱…
心靈中。(師生再次寫這句話,教師用紅筆)
師:想讀就讀吧! (生自由讀)
師:語氣不同,但感受和認識是深刻的! 所以,作者最后說了:還有什么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意思是什么?你能把它改成陳述句嗎?(出示小練筆課件)
師: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在文中表達的情感中走了一趟。相信你一定記住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選擇,惟獨不能選擇的是你的母親、你的祖國。也許母親丑陋但你絕不能嫌棄,因為母親的周身血液化作了喂養你的甘甜乳汁;祖國貧窮,兒女絕不嫌棄,因為祖國的周身細胞鑄造了你做人的靈魂之軀。是呀!我們的國家并不富強,需要發展,雖然面臨眼前腐敗的現象,下崗分流。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正視它,改變她,因為你是她的孩子。現在出國留學已成熱門,不過有一天,一旦你身在國外,請別忘了,竇老師和你們上的這堂課。更不能忘了,這堂課里你記住的“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請再讀這句話。
生讀該句
師:在中國臺灣鄉村小學的一堂課,真是一堂人生感悟課,當然可以成為—— 生:難忘的一課!
板書:
難忘的一課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2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用樸實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形式】
自主探究式合作學習(自讀──自探──自議──自悟)。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件,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
(課件內容為在一群熱情洋溢的孩子中間,“我”與中國臺灣教師兩手相握,含笑道別的情景,在他們背后,黑板上寫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九個大字,并配音“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2、談話: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是多么簡單、多么樸素的語言,但是,就這么一句簡單的話,使作者是如此難忘、如此感動。為什么一句簡單的話,能激起“我”全部的感情?我們這一節課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二、自讀質疑,合作探究
1、課文中三處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要求學生按照:
自讀課文──畫出句子──談感受──提問題──討論互評──有感情地朗讀“的程序分組合作學習,探究課文。
(自由分組,學生可以下座位,每組為2~6人,推選一位組長主持討論)教師參與討論。
板書: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2、交流、討論:
⑴ 你們已解決了哪些問題?
⑵ 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老師幫助解決的?
3、小組派代表談學習感受,教師或肯定或點撥或引導。
教師相機板書:
寫、讀、說、見、聞、感
4、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展開討論:
⑴ 文中第一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時,為什么中國臺灣教師寫這幾個字是如此吃力?
① 教師深情講述關于中國臺灣被日本侵略軍侵占的歷史。
② 學生談感受,從“認真、吃力”兩個詞進行引導,理解其中的隱含信息,激起他們對日本侵略軍的公憤;悟出朗讀課文的基調──低沉。
⑵ 文中第二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時,為什么教室里出現陌生人孩子們卻不感到意外?
① 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小組展開討論。
(前后四人為一組,每組推選一名小組長主持討論)
② 學生自由發言,學生自己悟出或教師引導學生悟出其中的原因。
⑶ 文中第三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時,“我”為什么會“緊緊地握著中國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復著這一句話”?
① 有感情地朗讀“我”參觀小禮堂時的有關段落。讓學生明白在小禮堂中“我”面對中國古代偉人的畫像為什么熱淚盈眶。
② 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小組展開討論。
(前后四人為一組,每組的小組長主持討論。)
③ 學生自由發言,師生評價。
④ 舉行歷史知識競賽,加深對四個歷史偉人的了解。
(全班分成四組,討論后每組派一名同學上臺分別將下列歷史知識或歷史事件的序號寫在相關的歷史人物后面。)
a、興辦私學。
b、草船借箭。
c、建立。
d、民族英雄。
e、蜀國丞相。
f、古代大教育家。
g、三顧茅廬。
h、收復中國臺灣。
i、革命先行者。
5、小結:
板書:
強烈的民族精神 深厚的愛國情意
三、反復朗讀,領悟情韻
1、找出你最受感動的部分讀給小組同學聽,力求感染聽者。
2、討論這些內容為什么使人感動?你從中學到了什么?
3、反復朗讀最后一段:
⑴ 學生競賽讀。
⑵ 師生鏗鏘有力地共同朗讀。
4、出示課件:
(課件內容為書寫“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同時播放《我的中國心》的音樂,師生在音樂聲中一起舉手書空。)
四、課堂延伸,課外實踐
1、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想對臺灣同胞們說點什么呢?
2、請你滿懷熱情地給臺灣同胞們寫一封信。
【板書設計】
23、難忘的一課
寫 見
讀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聞
說 感
強烈的民族精神
深厚的愛國情意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會寫本課的生字,辨別形近字并進行組詞,讀準易誤讀字的字音,掌握課文中較有特點的多音字的字音、字義與組詞。
【方法與能力】(1)能結合課文理解文中出現的生詞的意思;(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
【情感與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受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拓展與延伸】搜集一些關于中國臺灣人民愛臺保臺的故事。
【重、難點突破】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理解中國臺灣人民的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每周都要學習新課,在這么多年,這么多節的新課的學習中,你有印象最深、最令你難已忘懷的一課嗎?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篇課文。
板書題目:難忘的一課
二、學習課文
1、“難忘的一課”學習了些什么內容?為什么說這是“難忘”的一課呢?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回答問題。
提示:要求學生能結合時代背景深入理解“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的情感分量。對于第二問,則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令人難忘,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所學內容本身,一是作者與中國臺灣師生的情感令人難忘。而這就需要抓住時代背景的特殊性和所學內容負載的情感因素,師生上課時的情感,還有中國臺灣師生情感與作者情感的變化來加以理解。
讓學生先找出相關的內容,帶著感情朗讀,再說說自己的感悟。
2、課文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是在什么樣的情感下出現的?
提示:要求學生結合這句話出現時的情境理解人物情感的變化和重點句子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交流課下搜集的關于中國臺灣人民愛臺保臺的故事。
板書設計:
“我”:吸引住——眼睛濕潤——激動
難忘 強烈的民族精神 深厚的愛國情感
的 寫:一筆一畫 認真吃力
一課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讀:一遍又一遍 富有感情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4
設計理念:
為了學生學習為主,為了學生學力為主,為了學生發展為主這一理念。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教學的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在讀文后提出疑難,整個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俗學習,自得學習”。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作者在中國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見到一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認真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學校禮堂里參觀中國歷代偉人像的深切感受,表達了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
教學目標:認識2個生字。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體會“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三次在文中出現時作者的不同感受。
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聯系時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查找有關中國臺灣光復的資料。
教師: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在上課,回想一下哪一節課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說說為什么讓你難忘?
是的,這些課會讓你終身難忘。今天我們所學課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難忘的課。板書:難忘的一課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從學生經歷過的事情到揭示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學習的欲望。】
匯報預習,整體感知
會讀書的人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中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著文字的背后。請大家用兩只眼睛自由讀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學生交流課前預習讀懂的內容,再提出不懂得地方。如:一堂普通的語文課為何如此讓人難忘呢?(引出:“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析詞賞句,品文悟道
1、教師提示:體會句子的思想感情,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抓住重點詞語去品味。
2、默讀課文,想這句話在文中出現幾次?每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用波浪線劃出相關的句子并讀一讀,說說你的體會。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看似是在第一板塊基礎上的回復,實則是在把學生的視點引向作者的情感生長點,把學生的視線引向作者的情感變化線。有了這個環節的鋪墊,學生方能順暢地入境動情。]
3、同學們,現在讓我們來交流讀書的體會。研讀第一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的情形。師板書,師生、生生交流:
1)誰能把老師是怎樣寫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
2)你從老師的寫字中體會到什么?你是從哪幾個重點詞語體會到的?(一筆一畫、認真,吃力)“光復”是指什么?這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為什么寫字這樣吃力呢?還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這位教師是初學會國語的?
3)生展示課外搜集有關“中國臺灣光復”的歷史資料。
4)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為什么這樣急切地把剛學來的這句話教給學生,而不是一幅畫、一首歌或者別的什么?
師歸納:這位年輕的教師雖然是生長在中國臺灣的中國人,但他從小上的是日本人的學校,日本人不允許他們講國語,學國語。不會講國語因而是很正常的事情。現在,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這位中國臺灣教師就把剛學會的還不太熟練的國語教給自己的學生們。我們可以體會到,他是懷著多么強烈的愛國之心在教育孩子們啊。教孩子們愛祖國,教孩子們明白自己是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下面請同學們舉起你的右手,想象我們就是這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胸懷一股強烈的愛國心,一起在黑板上寫下神圣的漢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語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提出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轉換角色書寫神圣漢字,把語言文字訓練和人文熏陶結合起來了。】
5)老師和學生是怎么讀的?你又體會到什么?“真摯”是什么意思?(感情強烈而懇切)“真摯的心”指什么?(強烈的、深厚的愛國之情)
6)老師是一遍一遍的教,孩子們是一遍一遍地讀。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那么嚴肅認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此時,我仿佛就是那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你們仿佛就是中國臺灣的學生,我用一顆思念祖國熱愛祖國的心教著,你們用一顆顆愛國心讀著。讓這句話的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我們火熱而真摯的心。(師讀三遍,學生跟讀)
【設計意圖:老師和學生分別扮演中國臺灣師生角色,模擬當時讀的情景,在濃濃的讀中共同升起熱愛祖國的深情厚誼,可謂入境動情。】
4、長期漂泊在異國他鄉的海員,被這動人的情景吸引住了。請同學們看第二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的情景。出示語段。
1)你體會到什么?為什么我要坐到教室的后面,和孩子們一起,跟著那位教師,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地讀著?(仿佛一股暖流涌進了心中,情不自禁地跟著讀。傳達了我與師生共同的心聲,有著一樣的愛國之情。)
2)如果我們的教室里,突然來了一位外國人,跟著學習,你是什么反映?為什么老師和孩子們發現了我,好象誰也沒有感到意外?(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都愛中國,學習好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作者與師生心心相通,情感共振。)
5、請同學們看第三次出現這句話的情景。出示語段。
1)我為什么緊緊握住中國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復著這句話呢?中國臺灣教師領我在小禮堂看到了什么?你了解孔子、鄭成功、孫中山、諸葛亮嗎?他們身上體現著什么樣民族精神?
2)“看著看著,我的眼睛不禁濕潤了。這是多么強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愛國情誼啊!”你是怎樣理解這個句子的?
6、回顧三次“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出現的情景,你想說《難忘的一課》中,作者難忘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三次出現,開始是偶然聽到,中間是交融一體,后來是噴涌而出。它猶如一根紅線貫穿全文,織進了“我”和中國臺灣師生強烈的民族精神,織進了深厚的愛國情思,這一課所以“難忘”正是難忘再這里。】
四、總結升華.情感延伸
1、學完課文,你最想對中國臺灣的師生說什么?把你想說的話用筆寫下來。生生交流。
2、結束語: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在文中表達的情感中走了一趟,相信大家一定記住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以后不論你身處何處,請別忘記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都有一顆愛國心!
3配樂欣賞《我驕傲,我是中國人》。說說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著“自主探究,品讀感悟”這一主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使閱讀成為一種“悅讀”】
作業設計
讀讀有關愛國的文章,搜集有關愛國的名言、詩句。
板書設計
23﹡難忘的一課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強烈民族情,濃濃愛國意
【設計意圖:好的板書,應突出文章的中心,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我采用了簡潔的語句,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總評:
夯實綜合性,把聽、說、讀、寫(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訓練、語感培養和情感體驗,尤其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維訓練融為一體,以求收到“綜合訓練,整體優化”的教學效果。對于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是大有裨益的。
注重層次性,即“引導學生一層深一層地理解課文”。例如,在教學結構方面,構建了三個板塊,從“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誦”,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閱讀過程。就拿“吟誦”來講,學生要把課文讀順、讀通、讀懂并不難,但要讀出文章的“情”卻不易,所以把它安排在閱讀過程的最高層次上。在培養同讀能力方面,從“課文講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為的是什么”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引導學生沿著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閱讀理解,閱讀能力也一步一步地得到了提高。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5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一定知道今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歸十周年紀念日,香港這顆東方明珠回到祖國已有整整十年。同時,澳門回歸也有八年之久。香港、澳門這兩個游子歷經滄桑都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可是,我們的祖國寶島臺灣至今都未真正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但她也在六十年前擺脫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統治,實現了“光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來到中國臺灣的那所鄉村小學,與他們師生共上一堂──《難忘的一課》(齊讀課題),看看在那個風云年代的課堂里發生了什么事?
2、讀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現在請同學們進入課文,嘗試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并做到: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自己認為難忘的地方多讀幾遍。
2、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詞語。
3、讀讀想想:
你解決了哪些疑惑?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并把你問題記錄下來。
三、深入閱讀,體會情感
1、整理問題:
師收集、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當眾朗讀。
(簡單的當場由學生解決,比較難的留待待會理解課文時解決。)
2、深入閱讀:
⑴ 出示思考題: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每次“我”都有怎樣的感受?
要求:
① 細讀課文,畫出“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哪幾次?
② 再讀,想一想,每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
③ 三讀,結合自己的理解試著在旁邊做些批注。
請同學們自由學習課文,可獨立閱讀也可合作學習,解決了這個大問題,你們所提的小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⑵ 學生讀文、討論(師巡視)。
⑶ 匯報交流(從全文整體匯報)。
【教學反思】
以上是《難忘的一課》前半段的教學流程。初看起來,這部分設計沒有什么獨特之處,但當時課堂上所發生的讓我記憶猶新。比如課始時讓學生對課題提出質疑后,要求他們初讀課文解決疑惑,進一步提出問題,并把問題整理。這時的個人閱讀和小組交流都達到了最佳狀態。學生們一改往日被迫讀書的狀態,都積極主動的參與讀書、討論。而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其中的幾個正好是教師課前預設的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問題,如:
1、為什么這位老師第一次寫“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時那么吃力,而且是“一筆一畫”?
2、為什么他們讀這句話時那么嚴肅認真?
3、我們看到教室里師生在這樣認真、這樣富有感情的讀這句話,“我”也情不自禁地坐下來跟著讀,為什么老師和孩子們都不意外呢?
被小家伙們提出來之后,教者也不禁喜上眉梢了。然后,教師順勢讓學生再深入閱讀,自己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這不是比老師拋出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讀書要好得多嗎?以下的教學如我所料,出奇的順暢而又成功。其實,讓學生把所有的學習行為化作主動的探究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內容】
《難忘的一課》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語文第九冊第7單元第23課(需1課時)。
【教材分析】
這是篇略讀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作者在中國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見到一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認真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學校禮堂里參觀中國歷代偉人像的深切感受,表達了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
【學情分析】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聯系時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間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所講的故事,并從中體會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2、知道課文哪些內容圍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詳寫。學習這種表達中心思想的寫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常用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理念】
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內容和體會出的感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從而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陶冶與感染。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課文表達中心的寫法。
【教學難點】
課文中三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激發興趣,引入課文
審題:難忘的一課。
設問:誰給作者上的難忘的一課呢?這難忘的一課的內容是什么呢?為什么這么令人難忘呢?這些問題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請大家趕快打開課文。
二、范讀課文,初識文意
老師范讀,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講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員在一所普通的鄉村小學上了一節令他終生難忘的語文課。)
三、學生自學生字、詞和課文
1、按生字表自學生字:
要求讀準字音,記清字形。查字典并結合課文理解詞語。讀課后詞語。
2、讀通課文,思考: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
四、檢查掌握情況
1、字音:
指名拼讀,直讀生字,注意糾正。
2、字形:
說說易錯的字,易錯的地方。
如:“葛”注意筆順,與“藹”區別。“崇”與“祟”的區別。
3、詞義:
結合課文理解。
4、讀課后“讀讀寫寫”的詞語,不理解的提出來,大家討論。
5、指名讀課文,回答剛才的問題。
五、朗讀課文,說說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再問:難忘的一課是什么內容?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那么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請你劃出來,并讀一讀。
六、復習提問,引入本課時
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1、誰來說說“難忘的一課”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注意說明時間、地點。)
那么這節“難忘的一課”是什么內容?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3次)
2、三次出現在什么地方?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劃出來:
請同學自己讀一讀這句話出現的地方?怎樣出現的要讀出來。
七、讀講第一次出現
1、指名讀出這句話出現的地方。
2、問:老師是怎樣寫的?
(一筆一畫,認真吃力。)
從這“一筆一畫”、“認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樣體會的?說明什么?“我”這時是怎樣的感受?
(“光復”不久,老師就把自己剛剛學會的祖國文字教給學生,體現了對祖國的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5自然段),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八、讀講第二次出現
1、自己朗讀第二次出現的地方。
2、問:他們是怎樣朗讀的?劃出這些詞語:
(嚴肅認真,富有感情,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
3、談談你的體會,你的理解:
重點理解:“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
“火熱的真摯的心”指的是什么?
(強烈的、深厚的愛國之情。)
4、“我”這時有什么的感受?(感動。)
5、進行感情朗讀訓練。
九、按剛才學法學習第三次出現
1、指名讀。
2、思考:
“我”是怎樣說的?為什么“激動”?
3、“我”這時是怎樣的感受?
(激動,被這種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意所深深感動。)
4、理解最后兩句話的含義:
問:“我”這時的全部感情是什么?
(濃烈的愛國情意,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讀訓練。
十、朗讀全文,總結提高
1、說說課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達了中國臺灣人民及作者的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2、圍繞這個中心,課文哪些內容寫得比較詳細?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為了突出中心。)
3、朗讀三次出現的“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所在的句子,體會思想感情。
十一、總結深化
“一國兩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國懷抱;澳門于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我想,中國臺灣人民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回到祖國的懷抱。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閩、諸”2個字。
2、了解課文所講的故事,從中體會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自讀課題,激發情感
1、板書: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同學們,誰能讀一讀板上的句子。
2、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想法?
二、揭示課題,簡介背景
1、黑板上的話出自課文《難忘的一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2、介紹文章背景。
三、初讀課文,掃請字詞障礙
1、自讀課文,標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
2、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四、再讀課文,深入感悟
1、課文著重寫了那幾個主要場面?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兩部分其中一部分。
3、匯報并說明原因。
4、出示句子“我是中國人,我愛祖國”這句在文章中出現幾次?每一次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
5、出示最后一句設問句轉換成陳述句。
五、總結全文,了解詳略
《難忘的一課》中“一課”都包含哪些內容?文章哪一部分詳哪一部分略?
六、感情升華,讀寫結合
1、學完課文,你有什么想說的話?
2、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寫自己讀了這篇文章的感受。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8
23、難忘的一課
教學時間:一課時(2008.12.4)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聯系時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最近中央一套在熱撥一部連續劇《臺灣,1895》。你們知道這部片子講的什么嗎?生交流。
2、大家都知道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可是它怎么被日本統治了呢?你們對這段歷史有了解嗎?
資料:1894年日本侵略朝鮮并向中國挑釁引發“中日甲午戰爭”,由于清朝政府腐敗無能而遭到失敗,于1895年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中國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統治了五十年!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他們采取軍事占領、經濟掠奪、奴化教育等種種手段奴役中國臺灣人民,直到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國臺灣才歸還中國。
3、中國臺灣人民不斷抗爭,他們趕走了日本人,孩子們走進課堂,開始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這難忘的一課。(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預習后你們知道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有哪些人物?
生:課文講述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作者在中國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見到一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認真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以及在學校禮堂里參觀中國歷代偉人像引發自己深切感受的事。
2、指名讀課文,糾正字音。
3、師:大家可能都發現了,這篇課文有一句話反復出現,請勾畫出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一共出現了幾次?(三次)
三、自讀感悟
每次出現這句話是在怎樣的情節中?請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1、第一次:他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者:“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第二次:懷著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從后門走進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們一起,跟著那位教師,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第三次:我緊緊地握著這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復著他剛才教給孩子們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2、作者對這節課難忘在哪里?請找出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他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者:“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他為什么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
這是日本侵略者的罪惡。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中國臺灣的時期,中國人連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都不準學,他們企圖讓中國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國。不甘被奴役的中國臺灣人民沒有忘記祖國,沒有磨滅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所以,中國臺灣一“光復”,師生們就懷著真摯的感情認真地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
他先用閩南語,再用不太熟練的國語一遍一遍地讀,教得非常認真。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那么嚴肅認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火熱的真摯的心。
他們在表達著回到祖國懷抱的激動之情,對祖國的愛,都融入到他們所獨得這句話中。所以讀這句話時,嚴肅認真而又富有感情。他們讀這句話那么認真,更加體現出他們的愛國之心。
師:現在讓我們也來用自己對他們的理解來一起讀一下(注意讀出嚴肅而又那么認真的感情)
師:我已經看到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你們真摯的心。
老師和孩子們發現了我,但是,好像誰也沒有感到意外。
老師、孩子們以及作者,都有共同的愛國之心,是共同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彼此的心連在了一起,因而“誰也沒有感到意外”,而且“大家朗讀得更起勁了”。
師:讀到這,是不是很激動?(被這種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意所深深感動。)
我緊緊地握著這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復著他剛才教給孩子們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此時此刻,作者為祖國歷代偉人像重新出現在學校而激動,為教師和孩子們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意而感動,所以眼睛濕潤了。
“這是多么強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濃厚的愛國情意啊!”
這句話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揭示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還有什么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
是一個反問句,“這句最簡單的話”即“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意思是說:沒有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自己這時的全部感情了。用反問句說,更加強調了只有“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最能表達作者此時的全部感情。
3、師:看得出,此時此刻,同學的心已經沸騰,還有什么可以表達我們那份心情呢?心里就只會涌出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師:放聲朗誦,來表達你此時的心情吧!
四、小節全文
師: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在文中表達的情感中走了一趟。相信你一定記住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選擇,惟獨不能選擇的是你的母親、你的祖國。在我們的眼中母親是最美的,祖國也是最偉大的,我們的語言在傳遞著我們的感情,如果有一天,你身在國外,請別忘了,老師和你們上的這堂課。更不能忘了,這堂課里你記住的“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請再來用心讀這句話。
五、感情升華
你們有什么感受?請寫下來。(濃烈的愛國情意,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一國兩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國懷抱;澳門也將于1999年回歸祖國。我想,中國臺灣人民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回到祖國的懷抱。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
六、布置作業
1、抄寫23課生詞。
2、做23課練習冊作業。
板書: 難忘的一課!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教學反思:
《難忘的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五年級的一篇閱讀課。
回顧課堂,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導入,在歌曲中感受愛國之情
上課伊始,我首先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門》,接著,又讓學生聽了《我的中國心》這一首愛國歌曲,使學生初步感受到了中國人民那赤誠的愛國之情。這種初感,為下面的深悟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緊抓“感情”主線,讀中感悟。
為真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我決定拋開煩瑣的講,而是抓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在課文中的三次不同意義的出現,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賞、在讀中化。讀,使孩子們感受到了中國臺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讀,讓孩子們明白了中國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深厚而濃郁的愛;讀,更讓孩子體驗到了中國臺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舍不斷的親情;讀,還讓孩子們的那顆純樸的愛國之心沸騰了!這樣的讀,給語文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這樣的讀,讓語文課承載了生命的涌動!
再回眸整節課,我還有很多遺憾:
1、時間拖延了。主要原因就是雖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對學生感情的激發上了,卻又沒把握好語文的工具性,以至于沒有見好就收,耽誤了時間。這其實也折射了自己的不足:教學藝術缺乏“自然”,缺乏堅實的思想支撐。
2、沒有領悟語文“工具性”的含義。在對課文的理解過程中,只重視情感,卻完全忽略了對重點“字”、“詞”、“句”的提煉。應該換個角度,從重點字、詞、句中去抓情感,而不是脫離工具空談感情。
3、忽視了學生主體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有的問題都是我拋出來的,而不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這是與新課程理念相違背的,對此,我感覺是我最失敗的地方。糾其原因是:
(1)對文本的理解不夠透徹,沒有明白文本自身的作用。
(2)也是第一次接觸高年級的教材,心里沒底,對學生的把握不準,對學生不敢大膽地放手。
(3)還是自身的素質問題,語文素養實在是太低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應變能力還是不夠。有的時候,學生的回答不能到點子上,我就可是亂了陣腳,不能冷靜地進行引導。就把自己當成了主體,自演自導。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1、認識“閩、諸”2個字。
2、了解課文所講的故事,從中體會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 自讀課題,激發情感。
1 、板書(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同學們,誰能讀一讀板上的句子。
2、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想法?
二、揭示課題,簡介背景
1、黑板上的話出自課文《難忘的一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2、介紹文章背景。
三、初讀課文,掃請字詞障礙
1、自讀課文,標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
2、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四、再讀課文,深入感悟
1、課文著重寫了那幾個主要場面?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兩部分其中一部分。
3、匯報并說明原因
4、出示句子“我是中國人,我愛祖國”這句在文章中出現幾次?每一次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
5、出示最后一句設問句轉換成陳述句。
五、總結全文,了解詳略
《難忘的一課》中“一課”都包含哪些內容?文章哪一部分詳哪一部分略?
六、感情升華,讀寫結合
1、學完課文,你有什么想說的話?
2、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寫自己讀了這篇文章的感受。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學習在敘事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摘抄自己認為好的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三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表演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1、表演展示時代背景:
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中日甲午戰爭后,1895年中國臺灣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才歸還中國。中國臺灣被日本整整統治了50年……
2、引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寫的就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臺灣剛剛回到祖國懷抱時的事。
二、聽課文錄音,初知大意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中國臺灣高雄的一所鄉村小學。)
三、朗讀課文,找出重點
1、難忘的一課是什么內容?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2、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幾次?用尺、筆在文中畫出來。
四、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1、學習第一次出現:
⑴ 指名讀。(3、4節)
⑵ 第一次出現在哪里?老師是怎樣寫的?
板書:
寫──一筆一畫。
說明什么?(他教得很認真,也很吃力。)
這是為什么呢?
(中國臺灣“光復”不久,不少教師也是重新學習祖國文字的。)
光復不久,老師就把自己剛剛學會的祖國文字教給學生,體現了什么?
⑶ “我”這時是怎樣的感受?
出示:
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那么嚴肅認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象每個字,每個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
⑷ 有感情朗讀3~6節。
2、學習第二次出現:
⑴ 自由讀。
⑵ 第二次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的時候,加上了誰?
⑶ “我被這動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動人的情景”指的是什么,吸引住“我”的是師生們學習的內容,更是他們學習這句話時認真的態度和真摯的感情。)
⑷ 他們是怎樣朗讀的?圈出這些詞語。
板書:
讀──一遍又一遍。
⑸ 老師和孩子們發現了我,他們有什么反應?為什么?
看插圖,體會此情此景:
是因為大家都有共同的愛國之心,是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彼此親近,把他們連在了一起。
⑹ 朗讀訓練。(7~12節)
2、按剛才的方法學習第三次出現:
⑴ 指名度13~16節:
第三次是怎樣出現的?
⑵ “我”是怎樣說的?
板書:
“我”說──激動。
⑶ 為什么激動?
(因為看到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偉人像,上面有──)
你知道孔子、諸葛亮、鄭成功、孫中山嗎?
⑷ 看到這一切,“我”的眼睛不覺濕潤了,被這種──所深深感動。
板書:
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意。
⑸ 齊讀最后一節:
“我”這時的全部感情是什么?反問句的意思是什么?
(用了反問,就更加強調了只有“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最能表達作者此時的全部感情。)
⑹ 朗讀訓練。
五、總結
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中國臺灣時期,中國人連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都不準學,但是,不甘奴役的中國臺灣人民并沒有忘記祖國,沒有淡忘學習祖國的文字。所以,一旦“光復”,他們就認真地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
“一國兩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7、1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澳門也于1999年回歸了祖國。我想,中國臺灣人民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回到祖國的懷抱。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擁有同一個母親──中華!
(歌曲:《我的媽媽叫中華》)
六、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把你認為寫得好的詞句抄下來。
3、課外閱讀《上下五千年》,了解我們祖國的歷史。
【板書設計】
23、難忘的一課
一筆一畫──寫
強烈的民族精神
我是中國人 一遍一遍──讀 深厚的愛國情意
我愛中國!
激動地──說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11
2008-2009學年 課 題
難忘的一課
教學時數
教 學 目 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中國臺灣人民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意。
2、了解課文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重 點
理解“我是中國人,我愛祖國!”這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 點
體會課文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
教 學 準 備
教 學 步 驟
學 習 活 動
備 注
一、課前“知識快餐”,介紹背景
二、初讀,感知難忘事
三、精讀,揣摩難忘心
四、課外延伸
1自由讀故事,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
2 交流關于中國臺灣被日本人侵占后的背景資料。
3 讀題。
1、默讀課文,然后用簡單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可到底讓作者難忘的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然后來說說吧?
3` 再讀題。
1、以演促讀:“一筆一畫”:
2、理解“一遍又一遍”:
(1)、這“大聲地、整齊地”如何來表現呢?請同學們分組合作朗讀。
(2)、他們這樣讀了“一遍又一遍”,難道他們不覺得枯燥嗎?
(3)`引讀。
3、理解“光復”、“自己的”:
(1)學生齊讀課文。
(2)比較句子。
(3)學生再讀課文。
品讀余光中的《鄉愁》。
教 學 步 驟
學 習 活 動
備 注
四、激情朗讀,感情升華
五、置留問題,布置作業
⑶課件出示:我緊緊握著這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復著他剛才教給孩子們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還有什么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
1、學習了這篇課文,我想你一定被中國臺灣老師和孩子們那真摯而火熱的心打動了。請再次朗讀課文,抒發我們內心那強烈的民族精神與濃厚的愛國情意。 自由讀課文。
2、出示課件
1、“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在文中三次出現,請反復讀一讀當時的動人情景。把最能打動你的一個畫面記錄下來。
2、請給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寫一封信,表達你此刻的心情。
作 業 設 計
1、用心讀一讀下邊的句子,注意選出加點字的正確讀音,用“√”表示出來。
⑴ 中國臺灣“光復”不久,不少教師也是重(chóng zhòng)新學習祖國的文字。
⑵ 接著,他先用閩(mǐng mǐn)南語,然后又用還不大熟悉的國語,一遍一遍地讀。
⑶ 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諸(zhū zū)葛(gé gě)亮,有鄭成功,還有孫中山。
2、課文字里行間飽含著濃濃的“情”,有些短語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補充完整: ( )地握手 ( )的敬意
( )地朗讀 ( )的情景
( )的民族精神 ( )的愛國情誼
課文中這樣的短語還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__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12
一.引入:一次遭遇的驚險,一次游歷的新奇,一次病危復生的慶幸;老友的重逢,殊榮的獲得,大禍的降臨,都可以說是個人難忘的。但是課文中“我”難忘的并非個人的事,而是一種崇高的回歸,神圣的呼喚,偉大的使命,事情不過是一堂普通的語文課。“我”先是隨意而看,看了就被深深吸引,最后是熱淚盈眶。我為什么如此激動,這一堂課為什么如此難忘?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看書。)
二、講讀第一部分(第1~12節)
1、“我”看到了什么動人的情景被吸引住了?指名讀第1~12節。
2、討論:
(時、地、人、事) 寫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3、述:我也在教你們寫,教你們讀,出示小黑板(第3~6節)的語言文字,讀祖國的語言這情景是感動人的呢?要了解這一點,必須懂得“吃力、認真、光復”等詞語所含的意思。
(圖畫。)
4、從哪看了教師寫字看吃力?
(一筆一畫。)
述:九個字是一筆一畫寫的。“一筆一畫”寫得快還是慢?寫得輕還是費勁?字的動作是按最小的單位“一”進行的,一筆,再一筆,第三筆……當然慢而費勁,像小孩子初學寫字那樣吃力。這是寫祖國的語言文字。
5、教師領著學生讀國語吃力不吃力?從哪兒看出來的?
學生分析: ⑴ 領讀國語不是一步到位,先用福建南京的土話,方言讀讓學生認字;然后再用普通話讀,幫學生練音。
⑵ “一遍又一遍”也用“一……一……”的詞語結構,讀的遍數多而費勁,很吃力。我們讀讀看。齊讀,我是一個中國人……
述:由于讀得不熟練,讀不快,讀不你,于是就一遍又一遍地想盡力讀準、讀好。
6、教師為什么寫中文讀國語那么吃力?學生討論:
⑴ 日本統計時代,不許講國語,寫中文,教師寫是初學。還有別的原因嗎?從教學態度上想想?
⑵ 教得很認真。認真寫,一筆一畫,端端正正;認真讀,一遍又一遍,把音讀準。
結:這樣認真的寫,認真的讀,給學生樹一個好樣子,又是重新學習不久,所以很吃力。
7、中國臺灣教師為什么選這樣一句話來認真地教學生讀和寫呢?
學生分析:
(插話):“光復”的光,有光榮、光明的含義。被日本強占了50年的中國臺灣,現在光榮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從黑暗走向光明,這“光復”中含著中國人民熱烈振奮的心情。
述:中國臺灣光復,人心振奮。在中國臺灣回歸中國的大潮中,作為中國臺灣教師,他接受祖國神圣的召喚,他們偉大的使命是要讓中國臺灣的孩子認識自己是(指板書:中國人),他要讓中國臺灣孩子懂得要(愛中國),他要讓中國臺灣孩子學會祖國的語言文字。所以要挑選這樣一句話來教孩子讀,教孩子寫。
述:“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幅中國臺灣教師讓中國臺灣孩子的思想感情回歸到祖國的動人情景。我們一齊來讀一讀這動人的情景。
(齊讀“校園……一遍又一遍”。)
8、教師是這樣教,中國臺灣孩子怎樣學的呢?指名讀(孩子們也是……的心。)
評、析:(態度“嚴肅”而不隨便;認真而不馬虎,而富有感情,發自內心。)
9、述:我被這動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懷著崇高的敬意,悄悄地從后門進來坐在最后一排空位上,也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讀:“我……!”一個陌生從外面進來,會引起驚訝的,可是沒有,我大聲地跟著孩子們念,并沒有使他們感到意外,而是一道沉浸在朗讀中,融化在“我是中國人的”感情之中。
三、講讀課文第二部分(第13~17節)
1、述:下課后,教師一定要領“我”去看他們的小禮堂,看著看著“我”禁不住熱淚盈眶,中國臺灣人民有多么強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愛國熱情啊!(多么……多么……)
“我”為什么這么激動,看到了什么?指名讀(13~15節)。
2、掛,出示15節,為什么掛上“孔子、鄭成功、孫中山、諸葛亮”這四幅偉人像?,他們是什么人(小組討論)?這些偉人具有我倍華民族什么精神?小組討論(練說) 討論:
孔子 偉大的教育家 不在師表
鄭成功 偉大的愛國將領 堅強不屈
孫中山 偉大的革命家 愛國愛民
諸葛亮 偉大的軍事家 足智多謀
述:這些偉人正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誰能把這些偉人的精神結合起來,說說我們民族是怎樣一個民族?
(我們的中華民族是……偉大民族。)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具有光榮的愛國傳統的,聰明勇敢的偉大民族。)
3、中國臺灣教師把這些偉人畫像陳掛在禮堂上的目的是什么?
(讓孩子們知道中華民族是誕生孔子、鄭成功、孫中山、諸葛亮偉大人物的民族,做一個中國人是值得自豪的。這個禮堂在中國臺灣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充滿了強烈的民族精神的氣氛。)
4、從掛偉人的畫像中,又怎樣看出中國臺灣教師愛國情意十分深厚呢?輕讀15節:
討論 ⑴ 中國偉人像取代日本偉人像(這是從行為上看出的)。
⑵ “中國偉人”前面加上“我們”,后面加上“自己”,光榮、親切、自豪的感情。
提示:(自己讀讀看,是什么情感?用怎樣的詞語表達,是不是一咱愛國的情意?)
齊讀這一句(“這里原來畫的……自己的偉人。”)
5、指黑板,這些中國偉人像是買的,現在的嗎?(畫上的)什么時候畫上的?(新畫上的)也就是什么時候畫上的?(一“光復”時趕畫的)
述:他們特地挑選了能代表中華民族各方面精神的杰出人物,抒發中國人的光榮和自豪,當他們一筆一畫地畫著一個個偉人時,心中充滿了崇敬祖國之情,邊傳說中諸葛亮身穿八卦衣也想到了。
把日本偉人像取下來,換上我們中國自己偉人的像;中國偉人像是特地精心設計和一筆一筆趕畫出來的。這一連串的做法,這一連串做法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加上這小禮堂散發出來的中國文化特有的氣氛,使那里充滿了中國臺灣人民回歸祖國的強烈的民族精神與深厚的愛國情意。我怎能不感動得眼睛濕潤了呢?
6、看了這一切,我被激發出怎樣的感情呢?齊讀最后兩節:
述:說什么話也不能表達“我”的情意,千言萬語也說不清“我”胸中激蕩的感情,而只有那句:“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能足以表達我的全部感情。是啊,我是一個中國人!現在我更清楚知道我是一個中國人,是一個中國人就應該怎樣呢?就應該愛自己的祖國啊!祖國需要我工作,我全力以赴地投入;祖國需要我戰斗,我出生入死地戰斗;祖國需要我犧牲,我將奮不顧身地奉獻出我的生命。中國臺灣教師、學生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意喚醒了的覺悟,點燃了我的熱情,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讓我們大家共同讀這一句簡單而樸實的充滿真理的話:“我……!”
四、總結
述:這篇文章感人至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出現過三次。分別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討論。
(指板書)結:第一次是中國臺灣教師教孩子愛祖國,第二次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白了愛祖國,第三次是我被激發起愛祖國的情感,祖國把中國臺灣教師、孩子、 “我”連接在愛祖國的情意波濤中,這是一種崇高的回歸,神圣的呼喚,偉大的使命。這就是一所鄉間小學普通的語文課,使我“難忘”的原因。
中國臺灣,現在在美國的阻撓下,還未能回歸,一些賣國分子在搞,破壞祖國的統一,這是我們不能容忍的。我們和中國臺灣人民都盼望奮斗目標祖國早日統一。
【板書設計】23、難忘的一課
一筆一畫──寫 強烈的民族精神
我是中國人 一遍一遍──讀 深厚的愛國情意
我愛中國! 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