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學實錄(精選2篇)
伊索寓言教學實錄 篇1
我講話后面的同學能不能聽得見?
我們先來聊會兒。
我們班有沒有平常喜歡講笑話、故事的同學?一開口就能讓大家樂的同學?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咱們來看一看,好不好?
1+1=幾。
我們班的故事大王可不少,在2000多年前,有一個故事大王,他的名字叫(伊索),可以上課了嗎?
這節課我們要讀的課文是《伊索寓言》,課文中有三個小故事,誰來告訴我?
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羊、
這三個故事有趣好玩,你們看,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出來說話了。
“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狼來了,狼來了!”
“您的歌聲多么美妙!您真是個天才的歌唱家。”
指名讀這三句話,評價。
比較一下,三句話的意思不一樣,但是有相通的地方。
不著急,比較是思考的一個辦法,比較會產生問題。
這些話都有引號,全是人說的。
這三句話都是騙人的。葡萄不是酸的,狼來了,
騙人的撒謊的,用趙本山的小品的話叫什么?
忽悠。
分別忽悠誰呢?
忽悠自己。
板書:說謊。
說謊,說謊的時候心會發慌的。
課文中有一個帶謊的詞語,是什么?驚慌失措。
那兩只狐貍和那個放羊的孩子,為什么要撒謊呢?
自由朗讀課文,找到具體的詞句,選擇其中的一個故事來交流。
強調要求,一定要找到具體的詞句,一定要說出自己的感受。
自由讀課文。
狐貍為什么要撒謊?
非常的妒忌。
我覺得狐貍吃不到葡萄,反正也無所謂,就想他反正也沒成熟。
我覺得狐貍很笨,做事情應該去嘗試一下。
他說是酸的,他想吃酸的,會掉牙的,還好不吃。
沒有落下來,肯定是酸的。
眼睛看得見,牙齒夠不到。他說這句話是來
安慰自己的 。
板書:安慰自己。
同學們想一想,這個是酸的不是葡萄的味道,是什么?
心里發酸。吃不到葡萄,心里酸溜溜的。
這酸溜溜的話該怎么讀呢?把這課文的一二自然段讀一讀。
指名讀。
吃不到葡萄,就說是酸的。
狐貍先生的這句話,已經是世界性的俗語了。
把這句話再讀一遍。
引讀:……
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知道葡萄是甜的,她會告訴狐貍,狐貍會怎樣酸溜溜的說呢?
哎呀,甜的就甜的吧,
我才不吃呢,我家多的是,干嘛要吃樹上的呢。
那些葡萄肯定被麻雀和蟲子弄壞了。
不吃也罷,我反正已經吃飽喝足了,要吃這些干嘛呢?
伊索寓言教學實錄 篇2
寓言教學:以“矛盾”催生智慧——《伊索寓言》教學實錄及評析
【教學現場】(第二課時)
一、異中求同,生成矛盾
師:課文中有三個小故事,誰來講一講?(學生復述《狐貍和葡萄》、《狼來了》和《蟬和狐貍》,略)
師:這三個故事非常有趣。你們看,故事中的人物走出來了(呈現課文人物的語言)——誰來讀一讀他們的話?
葡萄架下的狐貍:“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牧羊的孩子:“狼來了,狼來了!”
大樹下的狐貍:“您的歌聲多么美妙,您真是個天才的歌唱家!”
生(讀):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師:不吃也罷,吃了會酸掉牙的!(眾笑)
生(讀):狼來了,狼來了!
師:狼來了嗎?頂多是狼狗來了!(學生重讀,讀出了驚慌失措的語氣)
生(讀):您的歌聲多么美妙,您真是天才的歌唱家!
師:忽然想起了一句話:你真是——
生(齊):太有才了!
師:這三句話說話人不一樣,表達的意思不一樣,但有相同的地方,你發現了沒有?(課堂出現暫時的阻滯。)
生:這三句話都有引號。
師:一年級的孩子都能看出來。(笑聲)
生:這三句話的后面都有一個目的。
生:這三句話都是忽悠人的,一讀就知道說的不是真心話,是謊話。
師:那葡萄架下的狐貍忽悠誰呢?
生:忽悠自己。
師:呵呵,用一個成語就是——
生:自欺欺人。
師:同學們找到三句話的相同點了,(板書:說謊)說謊時心會發慌的,這個“慌”字怎么寫呢?(區別“謊”與“慌”的寫法。)
師(生成矛盾):那兩只狐貍、還有那個放羊的孩子為什么要撒謊呢?自由地朗讀課文,找出具體的詞句支持自己的觀點,選一個故事講講自己的想法。(學生讀、悟,課堂陷入長時間的沉靜。)
二、同中求異,生成矛盾
片段1.
師:同學們讀得很認真,想一想,葡萄架下的狐貍、大樹下的狐貍,還有那個牧羊的孩子,為什么撒謊呢?
生:其實葡萄本來不是酸的,狐貍是非常想吃到它的,我從“成熟”、“饞得直流口水”可以看出來。因為他吃不到葡萄,想盡辦法都白費勁,所以就說葡萄是酸的,吃了牙齒會酸掉的,不劃算的。
生:我從“想盡辦法”也可以看出狐貍一心想吃到葡萄。
師:吃不到葡萄,就說這個話來——
生:安慰自己。(師板書:安慰)
師:同學們能夠聯系具體的詞句來談,非常好!那些葡萄晶瑩剔透、非常誘人,饞得狐貍的牙齒格格地響啊,可是他眼睛看得見,嘴巴夠不到哇。(生笑)——想一想,這里的“酸”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是說葡萄是酸的,而是說心里發酸。
生:心里有些妒忌。
生:就是吃醋了。
生:心里酸溜溜的,有點難過。
師:嗯,心里酸溜溜的,就把甜的說成——(學生接“酸的”)把好的說成——(學生接“壞的”)把美的說成——(學生接“丑的”)這個酸溜溜的話該怎么讀呢?
(學生練習讀出語氣,指名讀,評讀,略。)
師(再次激疑):狐貍先生的這句話,已經成了世界性的俗語了。——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看見了,告訴他這葡萄是甜的,面對這尷尬的情景,狐貍又會怎么酸溜溜地說呢?
(課堂中再次出現“澀”味,過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
生:甜的就甜的唄,我這幾天恰好牙齒疼,才不要吃呢。(笑聲)
生:這葡萄肯定被小鳥咬了洞,吃了會拉肚子的。(眾笑)
生:不管你怎么說,這葡萄就是酸的!
生:哎喲歪,誰希罕這東西啊!(眾笑)
生:這里面肯定有蟲子,吃了肯定不好過。再說了,我是食肉動物,什么沒吃過,誰稀罕這個啊,不吃,不吃,就是不吃!
師(再次激疑):這個“酸”字讀懂了!“酸葡萄心理”有趣的!——同學們,假如有人告訴狐貍,伊索先生知道了這件事,并為此嘲笑它了,狐貍先生又會怎么對伊索說呢?
生:伊索先生您太尖酸刻薄了,我要是能吃到葡萄,干嘛會這樣說呢?(笑聲)
生:伊索先生,我這樣不是為了心里好受一點嗎,干嘛嘲笑我呢?
師:這樣看來,狐貍有可氣、可笑、可悲、可嘆的一面,同時也有可愛的一面哦。——同學們,讓我們有聲有色地講講這個故事。(學生有感情地讀、述。)
片段2.
師:我們來換一個故事交流。
生:牧童說謊是為了尋開心。村民們被騙了,他就十分得意,很有成功感的樣子。
生:我從“好幾次”可以看出來,他是撒謊狂!(笑聲)
生:牧童撒謊是在捉弄人,從“牧童看到他們驚慌失措的樣子,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中的“哈哈大笑”可以讀出來。(師板書:捉弄)
師:你能緊扣詞句來表達自己的理解,非常好。讀書,就要對語言有靈敏的感覺。
生:這是在搞惡作劇呢!
生:老師,我有一個看法,男孩子太無聊了才撒謊的。
師:這樣說來,大人們也有責任?這個牧羊的孩子也值得同情?
生:你看,牧童在村邊放羊,沒有書讀,也沒有人和他一起玩,他很孤獨、無聊,用這種辦法引起人們的注意!
師:有道理!尋開心也好,無聊也好,但采取撒謊這種極端的辦法都是不對的,后果很嚴重。(引讀)后來,狼真的來了。牧童嚇壞了,他慌忙大叫——
生(齊讀):狼來了!狼來了!快來幫忙啊,狼在吃羊了!
師(引讀):可是沒有人前來幫忙,他繼續大喊——
生(齊讀):狼來了!狼來了!快來幫忙啊,狼在吃羊了!
師(引讀):然而,他喊破了喉嚨,也沒有人前來幫忙,牧童的聲音在那個山頭回蕩著,回蕩著,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傳來,一直回蕩在我們的耳畔——
生(齊讀,聲音壓低):狼來了!狼來了!快來幫忙啊,狼在吃羊了!
師(再次激疑):假如狼一直沒有來,孩子僥幸過關了,后來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
生:后來,人們不相信他了,他也覺得無聊了,又開始編其他的謊言了,從此再也沒人理他了!
片段3.
師:《蟬河狐貍》中的狐貍為什么撒謊呢?
生:《蟬和狐貍》中的狐貍撒謊是為了拍馬屁。
師:拍馬屁的背后有個—一
生:美麗的謊言。
師:又回到謊言了。(笑聲)
生:美麗的謊言背后有個陷阱,就是想吃掉蟬。(師板書:陷阱)
生:美麗的謊言背后有個陰謀。(師板書:陰謀)
師:課文中有個詞語,也是這樣的意思——
生:圈套。(師板書:圈套,認讀“圈套、陷阱、陰謀”這三個詞語)
師:用同樣的辦法,狐貍曾經騙了誰?(生齊說“烏鴉”)
師(生成矛盾):想一想,假如烏鴉遇上了蟬,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課堂中又出現短暫的阻滯,過會兒學生紛紛交流)
生:烏鴉遇上了蟬,佩服地說:“蟬老弟,你真有判斷力啊!”蟬聽了烏鴉的話,笑著說:“烏鴉大姐,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遇上狐貍這樣的人,一定不要被它的花言巧語迷惑住了!”
……
師: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
生:吸取教訓。
三、異中求同,再生矛盾
師:看來,三篇課文都與這個“謊”字有關。葡萄架下狐貍的謊言,是為了安慰自己;牧羊孩子的謊言,是為了捉弄別人,排遣孤獨、無聊;大樹下狐貍謊言的背后,是設下的圈套,是可怕的陰謀,是美麗的陷阱。我們抓住了一個“謊”字,理解了這三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同學們,下面我們默讀課文,看看這三篇課文之間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較出智慧,看誰發現得多。(課堂再次出現阻滯,學生長時間讀、悟,做批注,之后紛紛舉手。)
生:這三則寓言的結尾都有一個道理,(讀)“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師:我們來讀讀這些句子。(媒體呈現)
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
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
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師:這個道理是不是像人生格言似的?咱們把這樣的結尾取名為“格言式結尾”(板書:格言式結尾)。這是我們發現的,有知識產權的哦。
師:我們的周圍,有沒有這樣的人?(學生接“有”)其實,我們的心中也住著“狼”,住著“狐貍”,……就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到了關鍵的時刻,我們不要讓不好的一面跑出來喲。(學生若有所悟)——我們接著來交流。
生:我發現每個故事中都有一兩個動物,故事的主角是動物。
師:也就是采用擬人的手法寫的。在伊索寓言中,狐貍和狼一般扮演什么角色?
生:他們都扮演反面不光彩的角色。狐貍狡猾,喜歡騙人,是個大忽悠。狼兇猛,是個大壞蛋。(眾笑)
生:這個狐貍扮演陰險的女人,狼呢,是壞男人。(笑聲)
師:那你說狐貍和狼有沒有優點呢?這樣抹黑他們公平嗎?(學生回答“不公平”)
生:我爸爸正在讀《狼圖騰》,其實狼很有團隊意識,勇敢,堅強。狐貍很聰明,一看它的樣子就覺得很機靈。
師:嗯,那如果你們有興趣,課后為他們編個是正面角色的故事。——同學們,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們接著交流?
生:我發現,每個故事的題目里都有一個“和”字,都是什么和什么。
師:嗯。這是用來比喻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生:他們都是一個故事,都有起因、經過、結果。我還發現,這三個故事雖短,但都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狐貍吃不到葡萄,走就走了唄,偏偏又回來說了句酸話。
師:說得好!我們編寫故事時,也要有意想不到的地方,也要有吸引人的地方。
生:這三個故事都與我們的生活有關。
生:這三個全都是伊索寓言。
師:真是一句大實話。(眾人笑)——同學們,我們還讀過與之類似的故事嗎?
生:《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農夫和蛇》、《龜兔賽跑》、《誰的本領大》……
師:想想這些故事為什么能流傳下來呢?
生:這些故事都很有趣,好玩。
生:都有道理,有說服力。如果直接告訴道理就沒有說服力了,但編成故事就有意思了。
生:這些故事都耐人尋味,故事主人基本都是動物,讓人想像,讀了還能聯系到自己。
師:好了,同學們,伊索寓言產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它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成為世界文學經典。如果你們感興趣,課后把《伊索寓言集》找來讀讀,我們再來開一個讀書報告會,好嗎?
生(齊):好!
【教后反思】
寓言教學重在“生成矛盾”
《伊索寓言》(蘇教五上)中有三個故事:《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貍》。
學生對這三個故事并不陌生。一般地,寓言故事乍看都很簡單。教學這類文本,要以形象感悟內涵,充分地進入故事當中去,建構“我和寓言”的關系,寓言所寄寓的道理就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孩子的心田。如果架空分析,寓言教學就會有很“硬”的感覺,縱然寓言故事說明的道理再深刻,也是外在于學生的。這就要揭示矛盾,給學生強而有力的刺激。教學中如果不能從其已知中揭示未知,將已知轉化為未知,去作獨特的領悟、探索與發現,他們就會硬撐著進入文本內部,思維處在疲沓狀態,表面上熱熱鬧鬧,實質上空空洞洞。這就需要尋找一種“催化劑”,依此引發思維沖突,展開文本細讀過程,建構“我和寓言”的關系,創造融通共生、自由和諧的境界。
拿這個故事來說吧,教學從人物的話切入,將三個故事整合在一起,主題聚焦在“謊”字上,自然就有了矛盾:“那兩只狐貍、還有那個放羊的孩子為什么要撒謊呢?”教師利用這個矛盾串起了全文教學的脈絡,打破了課堂的平靜,將“不難”的寓言引導到“難”的困惑中,為文本細讀搭好一個架子。此外,將三個故事整合在一起比較,文本內容形成互補、互為資源,不僅使教學內容具有豐富性,而且使學生對文本有了“陌生化”的感覺,利于打破惰性思維,激起創造的熱情。比較出智慧,“比較”是矛盾生成的重要方法。如果以單個文本為單位,學生的思維就會從表面到表面滑行,無法真正進入到故事中去。
接著,緊扣“謊”字深入三個文本的細部,由文字或由學生的感悟掀起波瀾,理解“酸葡萄”、“狼來了”、“奉承話”背后的意義。第一個片段,學生在理解狐貍說謊的基礎上,進而調細“酸”的語境意義,之后利用假設、還原的辦法再生矛盾:“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看見了,告訴它這葡萄是甜的,面對這尷尬的情景,狐貍又會怎么酸溜溜地說呢?”“假如有人告訴狐貍,伊索先生知道了這件事,并為此嘲笑它了,狐貍先生又會怎么對伊索先生說呢?”這樣不斷揭示矛盾,步步引導,層層深入,學生對“酸葡萄”也就有了個性化的解讀。第二個片段,教師根據學情掀起沖突:“這樣說來,大人們也有責任?這個牧羊的孩子也值得同情?”這樣就顛覆了長時間以來對“狼來了”的一元化解讀思維。第三個片段,把另一個熟識的故事《狐貍和烏鴉》引進課堂,通過“烏鴉”和“蟬”相遇生成矛盾,寓意的理解也就自然蘊含在其中了。三個文本讀后,自然地也就理解了“三篇課文都與這個‘謊’字有關。葡萄架下狐貍的謊言,是為了安慰自己;牧羊孩子的謊言,是為了捉弄別人,排遣孤獨、無聊;大樹下狐貍謊言的背后,是設下的圈套,是可怕的陰謀,是美麗的陷阱。”學生的收獲豈止是理解了課文,他們更是學得一種解讀思維。
最后,教學重新回到整體上來,仍然用比較的方法生成矛盾,從“意”到“言”,從“言”到“意”,從結尾、題目、角色、敘事方式等各方面自主建構寓言的體裁特征。寓言的教學不能停留在內容的感悟上,只有深入到言語形式的感悟,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寓言的內涵。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找到三則寓言的共同點,進而提出課外閱讀《伊索寓言》的要求,這就給名著閱讀開了一扇窗。
不僅是寓言的教學,所有課文的教學都應重視矛盾生成。課堂教學的“催化劑”就是——矛盾生成。課堂教學是一對矛盾運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流暢與停滯,有序與無序,協調與沖突,簡單與復雜——始終交替出現并且互為作用。而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也需要依靠矛盾,在不斷努力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表達能力將得到螺旋式的提高。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運用“矛盾生成法”來組織教學,課堂經歷從無疑到有疑、從流暢到停滯的過程,有的環節甚至給人以“澀”的感覺,此時,學生的思維看似受到阻滯,其實恰是在“憤憤悱悱”中進行思考和交鋒,一旦有突破,課堂就會出現一種毫無掛礙的高層次的流暢、自由。
整節課的教學都圍繞著“矛盾”展開。“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黑格爾)平衡源于矛盾。和諧,是一種最利于生存的“矛盾態”! 從平衡——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這是事物的運行規律。真正有意義的學習發生在“交匯點”上,把握對立的張力,找到矛盾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更深層學習,這是教學設計最困難的一環,也是最有價值的一環。如同水有落差產生電一樣,利用矛盾造成教與學之間的落差、且達到一個恰當的峰值,才會有教學對話的發生,也才會有教學內容的生成。
“矛盾生成”具有怎樣的價值呢?這節課的教學讓我認識到:
第一,“矛盾生成”作為一種解讀思維。文本解讀需要切入文本的精髓、精華,聚焦在文本內部超越常態的矛盾和情態上,聚焦在非同一般的表現方式和手法上,聚焦在“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認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地方上。這就需要揭示矛盾進入分析,將已知轉化為未知,讓學生經歷發現與驚喜。如果沒有這種思維,我們在背這篇課文的時候,很難有“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然后再回到“異中求同”這樣大開大合的教學思路,也很難有文本細讀巧妙的點撥、拓展。
第二,“矛盾生成”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動態是最好的平衡。”利用矛盾生成組織教學,讓教學過程成為矛盾生成、呈現與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言—意—言”中反復走幾個來回,課堂也由低級的流暢到中途的阻滯再到一種毫無掛礙的自由,這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如果沒有沒有問題,沒有矛盾,沒有阻滯,我們的課就會始終處在一個“穩態”,或教學流程看似很流暢地“流”動,可教與學依然存在著“隔”,學生的思維處在“疲沓”狀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并沒有發生。這種表面的、低級的或假性的平衡姑且稱之為“惰性平衡”。惰性平衡帶來教學的平庸化。久而久之,這種“惰性”最終成為一種文化理念和思維方式,蟄伏于學生身上,繭縛了個體言語生命的活力,扼殺了母語文化的創造性。——打破惰性的平衡,走向深層的和諧,課堂教學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第三,“矛盾生成”作為一種素養目標。利用矛盾生成不僅把“對教材的理解教”教給了學生,而且把“對課文理解的方式”教給了學生,往深層講,就是把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自然地融入語文教學,這樣就能打破表面的思維習慣,這本身就有很大的價值。由此可見,“矛盾生成”既體現了活動狀態,又內含了主體自覺,還指向了關系事物,且道出了追求期望——深層和諧,因而它是打破低級平衡、生成課堂智慧的動力。
生成矛盾的方法因人、因文而異,可以從作者的創作中生成矛盾,可以從文本的關鍵詞句中生成矛盾,可以從文本與文本的比較中生成矛盾,可以從學生對文本的原初體驗中生成矛盾,可以從學生的疑問中生成矛盾,可以利用文本這個例子,在活動、項目設計中生成矛盾……這要靠教師的“專業感覺”去判斷。無論是哪種方法,都要突顯語文課程的基本矛盾,即在領會文本的言和意的統一、融合及契合上。
當然,深層和諧教學的“矛盾生成”具有教學現場的適應性。它依據學情而變化,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生成”的。從我的這節課可以看出,老師經過多次啟發引導才讓學生觸摸到“我和寓言”之間的關系,這實在是不容易的。所以,就整個教學過程來說,它是教學調控下的生成,是朝著最終教學結果的有方向的生成。學生的解讀思維一開始總是籠統的、膚淺的、粗糙的,怎樣改變學生這種習以為常的思維狀態,就要靠教師不斷地、適時的、精確地引導和啟發。學生回答空泛,教師就引導他找到落點;學生回答抽象,教師就引導他回到具體;學生回答膚淺,教師就把他引向深刻;學生茫然無措,教師就給他指引方向;學生感到自己無能為力,教師就讓其他同學幫助;當學生真正抵到程度的極限還是難以回答出來時,教師就要和盤托出了。課堂上一次次的鴉雀無聲,一次次的困惑艱澀,一次次的處于“憤悱”狀態,都讓教師給引上思維的坦途,就猶如把學生帶到了“高速公路的路口”,阻滯一沖破,課堂又歡暢地流淌下來,進入了一種毫無掛礙的、高層次的自由狀態。這位教師高超的教學啟發、引導藝術是走向深層和諧的又一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