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配畫──插入圖片》教學設計
學生完成后,教師引導說:同學們,掌握了這么多首兒歌,老師對你們真是刮目相看。但老師這里有一位新朋友,它不服氣了,想和你們比一比。”(大屏幕展示)電腦小博士。展示“兒歌作品”。引出了這節課課題:兒歌配畫──插入圖片。教師用電腦小博士來激勵學生:小博士在關注著我們,你們對自己有信心嗎?
(這里運用了逆向教學法,向同學們展示形式多樣的兒歌配畫,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教師引導學生廣開思路,激起了他們在word中插入圖片的興趣。)
(二)自主探究,主動建構
這一環節是課堂重點部分,我沒有直接教授,而是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任務是課堂的“導火索”,教師布置任務──為兒歌配畫,讓學生把powerpoint中圖片的操作,引申到word中,驅動學生學習圖片的插入,而由圖片的插入而引出圖片大小、位置的改變,大膽的讓學生自己探索。
在操作過程中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有3種求助方法:1.教材的閱讀;2.同學之間的幫助;3.教師的指點。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得到新知。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把教材、同學、教師都作為學習的幫助者,目的是為了自我學習,同時也可照顧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先完成教學任務的同學幫助學習慢的同學。
學生在操作中會發現:
1.插入的圖片要適合這首兒歌的意境,不是隨隨便便一張圖片就可以的。
2.“剪貼畫”功能。word中有一個“剪輯庫”,可以直接從剪貼畫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圖片,但剪輯庫中的素材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所有需求。可以上網搜集一些素材,使用插入“來自文件”的圖片。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生基本掌握后,選取不同層次的學生走上講臺為大家演示,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才能的機會。在演示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全班同學一起想辦法解決,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在課堂上不是讓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鞏固新知,作品創作
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掌握操作技巧,就有一種創作的欲望。這時教師讓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完善自己的作品。
學生自我創作,教師走到學生中間巡回指導。鼓勵學生遇到問題相互討論、協作解決。及時掌握學生創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針對普遍性問題就需要面向全班反饋。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進行想象創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四)匯報成果,評價交流
一堂好課,最后的畫龍點睛之筆也很重要。教師引導同學從技法的運用,構圖是否合理等方面,讓同學之間展開互評。教師選取好的作品讓全班評。評價本著發展學生個性為原則,評價方法靈活多樣,鼓勵學生創新。讓學生不要單一的只用好和不好來評價,而是要說出好在哪里,實現評價結果多樣化。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信息的辨別力,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正在我們信息技術力求的目標。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計算機成果的展示可以促進學生自覺學習,開拓視野,拓寬思路,使他們在友好的氛圍中相互學習,相互啟迪。通過這樣的展評,使學生不斷產生創新的火花,構思出更好的作品。教師及時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給予準確的評價和肯定,使學生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和喜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