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小學數學新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十單元及案例
2.借助課題進行單元知識的回憶。
看目錄所列的課題,回憶課題里面的知識內容。如看目錄第三單元的課題是:1-5的認識和加減法。可知,這個單元包括1-5數的概念和計算兩部分。看小課題是:比大小、第幾、幾和幾。可知,數的概念復習的重點包括數的順序、序數的含義和數的組成。
(二)梳理,引導學生主動建構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獲得整理知識、建構知識網絡的能力,形成建構的意義是至關重要的。這種能力和意識是在經歷自主整理、主動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的。
1.自主梳理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頭腦中已儲存了大量的知識,但有些知識無條理性,堆積得越多,越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應用時無法提取。當學生頭腦中的知識以一種層次網絡的方式進行排列時,就很容易提取出來。因此,要引導學生將平日所學的零散的知識梳理為系統的知識,以便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
梳理,是復習課的重點,就是將知識點按一定標準分類。梳理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將相同的知識點聯系起來,二是把不同的知識點分開來,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類“,分類是兒童學習數學時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據一定的標準將知識分化。因此,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學生自己找出分類的標準,按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行重新組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如在全冊教材的復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學習內容可以怎樣進行分類?有的同學分為五類:1.數一數、比一比2.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3.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4.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鐘表5.分類;有的同學分為四類:1.數一數、比一比2.、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3.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鐘表4.分類。有的同學不知如何分類,可以引導學生看總復習進行分類,使學生自己感悟到復習數學知識的方法。
又如在“認識圖形”單元復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圖形怎樣分類?學生整理知識的標準和方法不盡相同,有的同學可能按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分類整理,有的同學可能按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聯系(正方體的面、長方體的面、圓柱的兩個平面各是什么形狀的)分類整理。這樣,抓準知識的連接點,剖析知識的分化點,求同存異,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2.主動建構。
梳理之后,如何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需要經歷主動建構的過程。
⑴捕捉聯系,畫圖建構
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圖形學具進行整理,有的同學整理成如下的網絡結構。這一結構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體圖形,哪些是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 球
長方形 正方形 圓 三角形
有的同學整理成樹狀結構。這種結構能清晰地反映知識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圖形,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從圖形這一棵樹上“生長”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兩個“大枝權”,然后從立體圖形這一“枝權”上生長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個小“枝權”,從平面圖形這一“枝權”上長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四個小“枝權”,形象清晰,不易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