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一比 教材分析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用2課時進行教學。教學教科書第9~13頁的內容,完成練習一的第5~9題。
2.教學長短。
(1)本節課可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
(2)教師給每組提供一種物品,可以是幾根紙條、幾根繩、幾枝鉛筆,也可以是幾把尺子等。每種物品最好是長短不一的。讓學生觀察這些物品,看能發現什么,把觀察到的情況在組內交流,再在全班匯報,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從而引出長短的概念。在觀察時學生可能會發現有的物品的顏色不同,有的物品的大小不同,對于這些發現教師都應予以肯定,以保護學生觀察的興趣。但不要作為觀察重點。
(3)接著通過讓學生想想怎么知道這些物品有長有短的,再通過操作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學生可能會說出一些不同的方法:①看出來的。②把學具橫著平放在桌上一頭對齊或豎著戳在桌上(或手上)比出來的。③把兩根繩(紅、綠色)拉直,發現紅的兩頭都比綠的兩頭短,判斷出綠的長……不管學生用哪種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
(4)最后做一個比長短的游戲,體驗比長短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長短概念的認識。游戲時,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小組,比的物品可以自由選擇,可以是書上提供的幾種,也可以比一比每步多長,誰跳得遠等等。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活動,對有創新的學生要給予表揚和肯定。
3.教學高矮。
(1)先找出幾個身高相差比較大的同學,進行兩兩比較,讓學生說說誰高誰矮,初步感知人有高有矮。然后,請兩位身高差不多的同學到前面分開站著,讓學生判斷高矮。這時不能一眼看出誰高誰矮,就應讓學生探究比較的方法。可以分小組進行,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方法,為在全班交流做準備。
(2)第10頁的排隊游戲,可以先以三個同學為一組進行,然后再逐漸增加小組人數。每次排好隊后,可以說說誰最高誰最矮。
4.關于練習一中第5~9題的教學建議。
第5題,不限制學生比的方法,只要有道理,都應予以肯定。
第6題,訂正時,可以讓學生說說判斷的理由,也可以將題里的圖做成多媒體課件,演示蛇伸直后與鱷魚比較的情況,來驗證蛇比鱷魚長。
第7題,除了比書上的三種動物外,教師還可讓學生進行其他動物的比較。
第8題,摸高活動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既可以站在地上摸,也可以跳起來摸。站著摸時,注意不要踮起腳尖。擺高活動的用具應因地制宜,可以用積木,也可似用易拉罐等。
第9題,這三組活動的內容都可再豐富一些。如第一組,比高矮,還可以讓學生先站在不同的水平線上進行比較,再正確比較;也可以用一塊布擋著比身高的兩個同學的腳讓其他學生判斷身高。第二組,利用紙條間接比長短,可以比課桌和講臺,也可以比腰圍,頭圍等等。
(四)參考教案
課題:長短
教案設計: 蔡寧 吳成林 陳長勝
教學內容:教科書9頁,做一做及練習一5、6題。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學生操作學會 一般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知道長和短是比出來的。
2.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愛護學具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具、學具準備: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