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1)》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分類是一個新的數學概念,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本課是分類的起始課,因此在課堂教學環節上,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剛剛上學的孩子初步感受知識,從超市入手,到小組合作,到讓學生說生活中見到的分類現象,加深了他們對分類的理解,感悟到分類的真正含義。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商場實物的擺放情況,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3.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讓學生會用多種方法對不同物體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學會對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具學具補充材料 電腦、投影儀、圖片!
教學流程
第 1 課時
一、創設情境,探求新知。
1.看錄像片段一(超市遠景,錄商品的分類牌)師問: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2.看錄像片段二(超市內的文具柜)師問: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超市為什么要這樣擺?
3.揭示課題。
( 1.)學生看到了自己熟悉的超市,非常激動,踴躍地說出看見的電器類、水果類、食品類等等。
(2.)學生觀察出文具柜里筆在一層、練習本一層、墨水一層等。感受到這樣擺放很方便。 從學生熟悉的超市引入新課,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看錄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體會分類的意義,同時感受到我們的生活周圍就有數學。
二、動手操作,體驗分類。
1.課件展示一個小學生凌亂的房間,請大家幫忙整理一下。你們會怎樣擺放?
2.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學具袋(三十八頁做一做),四人一小組動手分一分。 1.學生看到這樣的房間都迫不及待想幫忙收拾。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想法。(課件展示整理結果)2.學生邊討論邊分,再小組匯報。有的把三角分一類,圓形分一類,小棒分一類等。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匯報,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分類中初步體驗分類的必要性。
三、聯系實際,鞏固分類。
1.完成四十頁第一題。問:為什么這樣圈?
2.課件出示第三題。找出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并說明原因。
3.師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沒有分類擺放的情況呢?
( 1).學生動手把同類的圈起來。
( 2.)同位先交流,再匯報。學生很快能找出了魚和熊貓,第三小題有爭議,有的選圓,有的選正方體。
(3).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回答。有的說書放在書柜里;衣服放再衣柜里等等。 1.通過學生獨立練習,加強對分類的理解和體驗,同時滲透集合思想。 2.鞏固練習有易到難,符合學生實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總結延伸
1.師:今天你學會了什么?對物體進行分類有什么好處?
2.開展整理書包比賽。簡單說明你是怎樣整理的? 1.學生說明對物體進行分類方便了生活。2.學生在整理書包時有的把大書放一塊,小書放一塊;有的把書放一塊,本子放一塊等。 通過讓學生總結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分類的好處。書包的整理使分類的知識得以延伸。
板書設計
分類(一)(圖片)整齊 美觀 方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