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教學內容:人教社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位置》。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 根據行、列確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動一動等活動,使學生能從兩個維度來確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行、列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根據行、列來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具:多媒體課件。
設計意圖:
《位置》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用兩個數表示一個物體在平面中的位置(即從兩個維度來確定物體的位置),初步滲透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思想,學好這部分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教學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聯系實際,導入新課。
教學中,我借助學習環境的改變,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座位引出本節內容—位置。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學生知道如何確定自己的座位后,讓學生觀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座位的關系,然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從而揭示出前后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組,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排這一規律。
三、反饋練習,鞏固升華。
練習中,設計了基本練習、變式練習、發散練習和升華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從不同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學過程:
前言:
同學們,誰能把我們這節課上課的地點介紹給大家。
學生答略。
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教室的前后、左右,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組交流一下。
過程:
一、聯系實際,導入新課。
今天上課的座位和你在教室里的座位一樣嗎?
(不一樣)
那么,你能不能給在座的老師們介紹一下,你坐在什么位置?
生1:我坐在第一組第三個;
生2:我坐在第四排第二個;
生3:我坐在第五行第六個;
……
現在,請同學們同桌互說一下你所坐的位置。
師:剛才,同學們說出自己所坐的位置,這節
課我們共同探討生活中有關位置的知識。(板書課題:)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現在請大家觀察一下,你前后的同學分別是誰?他們各在什么位置?學生答后,組織學生討論前后同學的座位與自己的座位有什么關系?交流:生1:前后同學的座位與我的座位是相連的;生2:前后同學的座位與我的座位在同一組;生3:前后同學的座位與我的座位在同一列。我們再觀察一下,你左右的同學分別是誰?他們各在什么位置?學生答后組織學生討論,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的座位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