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第二冊 認識人民幣 綜合資料(二) 教案
教學建議(1)第1題讓學生獨立作業。先用模擬人民幣自己進行換錢活動,再將活動結果填在書上。對正時,注意引導學生說出第(2)小題的兩種不同答案。(2)第2題可做成課件,先出示題中的4種物品及單價,接著出小精靈明明提出的問題:“1元錢能買什么?”讓學生沿著小精靈明明的提問獨立思考。教師提出要求,一個人可以做多個答案,做出兩個以上者可獎勵小紅花之類的物品。學生回答時應讓其說出思考的過程。如:1元錢能買5枝鉛筆,學生可能用加法(2+2+2+2+2=10,10角=1元),也可能用點數的方法(2、4、6、8、10)算出,不管用哪種方法算,都應鼓勵。通過說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用簡明的語言向老師和同伴來表達自己的想法。5.例3。編寫意圖(1)例題分為兩個層次。上面3題為第一層次,學習面值是2元、5元、10元的人民幣與面值是1元的人民幣之間的關系。下面3題為第二層次,學習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幣與面值是10元的人民幣之間以及100元與50元之間的關系。通過這兩個層次的學習,使學生知道以元為單位的12種人民幣之間的兌換關系。(2)加深對以元為單位的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的了解,知道在市場流通中,這些錢幣的使用是最多的。教學建議(1)師生之間做換錢游戲。教師先分別出示面值是2元、5元、10元的人民幣,并提問:“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幣和老師兌換,應該用幾張?”讓學生將換的結果擺在桌面上,并請一位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結果,說出自己思考的過程。(2)接著教師再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幣,讓學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幣和老師兌換。教學過程與上面一個層次相同。學生說自己的思考過程時,應幫助他們聯系整十數的組成來思考。如,20元是2個十元、50元是5個十元、100元就是10個十元等等。6.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編寫意圖(1)引導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最小單位分,知道1角=10分。(2)使學生知道以分為單位的分幣1分、2分、5分在市場上用得很少。(3)“做一做”是配合例3進行練習的。突出兩點:①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在市場上的廣泛應用。②讓學生感受10元錢的幣值,與例2下面“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感受1元錢的幣值相呼應。教學建議(1)教學過程和例2下面做一做第2題相似。暫沒有條件做課件的學校可將題中4種物品畫在黑板上或用吹塑紙畫好、剪好貼在黑板上。(2)可將其中某些物品的單價稍作變動。如,鋼筆為4元、文具盒為9元。這樣,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就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