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分與合”教學設計及說明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37頁的例題和“想想做做”。教學目標1. 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掌握10的分與合,進一步體會分與合的思想。2. 在合作交流中發展學生的探索意識,提高有序思維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溝通。3. 在活動中使學生體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的樂趣,培養愛數學的情感和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教學過程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1. 出示內裝10個圓片的盒子,讓學生從中任意取走若干個圓片,教師不用看,就能正確報出學生拿走的圓片個數。2. 鼓勵學生發現老師猜數的“竅門”,并適時引入新課。[說明: 這一環節,教師應發揮語言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學習過程的起始階段就能吸引住學生。]二、 主動探究,獲取新知1. 動手分圓片。要求學生拿出10個圓片,用自己的方法,把它們分成兩堆。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針對操作情況適當給予展示。[說明: 教師應及時評點,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無序”地分,效果不好。]2. 動手涂算珠。(1) 激勵學生先認真觀察,動腦思考,再自由討論怎樣“有序”地涂,然后獨立動手涂一涂。(2) 寫一寫,說一說,讀一讀。引導學生把10的組成情況寫下來。反饋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最后集體讀一讀。(3) 快速搶答。如,老師報出10分成9和1,學生馬上回答出10分成1和9,并適時補充板書。[說明: 如何“有序”地掌握10的組成是本課的難點。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關系,在語言上要以鼓勵、表揚為主。]三、 游戲活動,應用拓展[說明:小學生的學習大多以無意識注意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勝,注意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較差。在這一環節,利用課件設計闖關的游戲,可以再次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第一關:“芝麻開門”。通過練習“想想做做”第1題,完成闖關任務。第二關:“快樂搭檔”。同桌合作,完成拍手游戲。(如,生1: 我拍3,生2: 我拍7,合: 3和7合成10)第三關:“學唱兒歌,誰最棒”。通過競賽的方式,學唱兒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合成一雙手。”[說明: 可以鼓勵學生發揮想像力,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適當的表演。]第四關:“商店購物,你能行”。課件呈現幾種不同的玩具,標價1~9元。提出問題: 如果你用10元錢,買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后,還剩多少元錢?[說明: 讓小組成員相互交流、評價,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四、 總結評價,情知共融這節課小朋友學會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領?如果滿分是10分,你打算給自己或同桌打多少分?[說明: 在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時,教師可以及時追問:這位同學差幾分就滿分了?這樣,在評價中既能獲取學生學習效果的信息,又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樹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