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一比
教學內容;國標本第三冊4、5、6頁內容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和輕重的含義,體會比較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2、經歷比較的活動,初步建立長短、高矮和輕重的概念,培養初步的觀察、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與事實,培養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輕重。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情
多媒體出示情境,小朋友們,這是我們美麗校園的一角,圖上都有些什么呢?
學生交流,預設說出:校園的一角,有一張石桌,兩張石登,邊上還有一盞路燈,兩棵樹,一棵蘋果樹,一棵梨樹 有兩個小朋友在跳繩,兩個小朋友在滑滑梯。
小朋友在這美麗校園的一角,還蘊藏著數學知識呢 !
二、自主探究,體會方法
1、比長短
出示小朋友跳繩圖,仔細觀察,哪根繩子長?長的畫鉤。
交流,你認為哪根繩子長?你是怎么比的?
引導學生說出:把繩子的一端對齊(出示畫面)
總結:原來比較物體的長短時可以把物體的一端對齊,然后在比。
2、比高矮
出示滑滑梯圖,提問,哪個人比較高?
交流:預設:前面的小朋友高
后面的小朋友高
一樣高
怎么會有這么多答案?這樣比公平嗎?怎樣比才公平?
讓他們站在地面上比(出示畫面)
這樣一下子就看出誰高誰矮了。
總結:比較物體的高矮,要讓人站在同一地面上比。
3、比輕重
出示石榴和柿子,讓一位學生用手掂一掂,提問:石榴和柿子哪個重?
怎樣一下子知道誰重誰輕呢?我們可以把他們放到天平上比。
出示天平比較圖,介紹天平。比較誰重誰輕?你是怎樣比的?(天平的托盤沉下去說明重)
總結:比較物體的輕重可以用用手掂一掂的方法,也可以用天平來稱,沉下去的一端的物體重。
4、你還能在圖上找一找、比一比嗎?
學生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比較蘋果樹和梨樹的高矮
三、鞏固升華,學會比較
1、想想做做1
出示情境,明確要求,4人小組合作,每人拿一枝鉛筆,先每兩個兩個比一比誰的鉛筆長?再四個人比一比哪枝最長?
小組活動
選擇幾組交流比較結果,說說比較方法。
2、想想做做2
出示情景,學生嘗試
交流結果,提問:男孩和女孩誰高?怎樣比的?
男孩和女孩看上去差不多高,他如果站起來就比女孩高。
教育學生幫助病人、殘疾人。
3、想想做做3
出示情境
學生判斷
交流比較結果,明確,一直走比彎彎曲曲近。
4、想想做做4
出示情境
學生判斷
交流結果、方法
(引導說出:1個紅蘿卜和3個胡蘿卜一樣重,那么1個紅蘿卜比1個胡蘿卜重。
四、總結方法,拓展運用
小朋友,今天你有什么收獲?怎樣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想想做做5
游戲,請幾位小朋友上臺,請他們按從高到矮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