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大海邊教案
本單元教材編寫的基本結構如下:
(二)單元學與教建議
1、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計算方法的探索。
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創(chuàng)設的一系列海邊活動情境,引導學生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組成具有邏輯聯(lián)系的“問題串”。讓學生在解決這一串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要避免單純的計算教學,讓學生體會計算是解決問題的工具。
2、重視發(fā)展學生的計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樣化。
鼓勵算法多樣化是培養(yǎng)兒童自信心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有效途徑。在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如:解決具體問題時,學生可以用口算、也可以估算或比算;在用豎式計算時,如:筆算不進位、不退位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可以從高位算起,也可以從低位算起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體會和比較,自主選擇方法。
3、讓學生在直觀操作的過程中,探索計算方法。
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運用小棒,計數器等學具進行直觀操作,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尊重學生差異,逐步提高計算能力。
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計算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要尊重這種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計算速度不宜提過高或過于統(tǒng)一的要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給予熱情的幫助和鼓勵,允許他們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5、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積算的作用。
1 趕海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5-49頁,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體 會算法多樣化。
3、在用計數器、小棒解釋結果的過程中學習用豎式計算的方法,拓 寬數的計算的認識渠道。
4、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整十數加減整十 數的知識作為基礎,數位的認識及100以內數的組成為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 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經驗。有一小部分學生在上學前對豎式已有: 簡單的了解,對于看圖編故事和從圖中提問題,前面的學習中也有過練習。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教學掛圖、氣球圖片、三角形學具圖片、計數器、 小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課前安排學生唱《趕海的小姑娘 )
剛才,小朋友們唱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誰給老師介紹一下?這首 歌曲講的是誰,在哪里,做什么? 伴隨海浪的聲音,出示情景圖,同時揭示課題:趕海 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一共捉了多少只大蝦?
( 2 )一共捉了多少 只螃蟹?
(3)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
(4)沙灘上有多少只螃蟹?
(5) 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鷗?
(對于學生提出的可以直接數出來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數一數,立即解決,如3、4、5題。教師板書1、2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一共捉了多少只大蝦?
1、探究: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提出了這么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咱們已經解決了。現(xiàn)在你能想辦法解決“一共捉了多少大蝦? ” 這個問題嗎?怎樣列式?猜想一下得數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