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數學(精選2篇)
享受數學 篇1
教師們可都有這樣一個體驗:學生上到音體美課就歡呼雀躍,興致勃勃,上到數學課就無精打采。為何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呢。究其原因,恐怕離不開以下幾點。1.傳統的應試教育,導致了教師注重評價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宰,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課堂氣氛緊張沉悶。藝體課則有相對寬松民主和諧的氣氛。2.數學課大多正襟危坐,先聽教師分析講解,再做大量習題鞏固新知。藝體課能讓學生多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滿足學生好動的愿望。3.為保證正確率,數學答案強調固定統一,藝體課上學生可大膽想象、創造,學生的思維有馳騁的空間。要讓學生同樣喜歡上數學課,這就要從以上幾點入手,改變我們數學課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法。讓學生在數學課上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悅,從而學好數學。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民主和諧的氣氛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
1.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某一教師,必然也喜歡這個教師上的課,形成教師越喜歡我,我越喜歡這位教師上的課,我越學越起勁的良性循環。所以教師要愛每一個學生教師要象主持人一樣具有“親和力”,讓學生有“向師性”。教師的每一個親切的稱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關切的手勢和充滿愛意的微笑都可以在無形中縮短師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師應摒棄:“師道尊嚴,教師權威”的思想,倡導師生人格平等。教師應越來越多地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的學習伙伴。
2.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
課堂上教師要力求改變優等生和教師一統天下的局面,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不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教師可以把提問分成幾個層次,較難的題目可以讓能力強的學生回答,一般的題目讓普通學生回答,容易的題目讓能力差的學生回答,也可以讓他們把別人的回答重復一遍,這樣,可以讓所有的學生在各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3.減少過多統一的規定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了維持課堂紀律,往往向學生作出劃一的規定,如:讓學生齊唱“一二三,坐坐好”“要發言,先舉手”。諸如此類的規定確實讓學生上了規矩,但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講,過多過細,過于整齊劃一的限制,必然會分散學生的精力,不利于學生積極思維。在課堂上我對學生不作不必要的限制,學生可以站著聽,也可以直接站起來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同時我們也要正確對待愛插嘴的學生,因為循規蹈矩的學生不會插嘴,膽小的學生不敢插嘴,不動腦筋的學生無法插嘴,只有上課精神集中,思維敏捷的學生才會。雖然插嘴有時會擾亂課堂秩序,有時還會讓你難堪,但畢竟插嘴的學生在思考,與其為擾亂課堂紀律而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不如順水推舟,讓他當回老師,說不定他會有更新穎的想法,讓他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活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通過設置各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可以采用故事導入 的方法來激趣。一天,四個小伙伴高高興興地到樹林里去采蘑菇。白兔、藍兔采得最認真。黃兔呢,邊采邊玩。灰兔最不認真,瞧,它一會兒去捉蝴蝶,一會兒去采紅花,玩得甭提多高興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天快黑了,于是他們決定回家了,你們看最高興的是誰,最不高興的是誰,為什么?
2.聯系生活實際,提高興趣
人們總是對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興趣,所以教學中如果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素材,創設一種模擬生活的情境,能使學生感到數學是可親可近的,在不知不覺中展開對數學問題的探索。逐步產生求知的欲望。第一冊“統計”單元,例題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聚會情境提出問題,體現了生活里需要統計,以便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時,我對教材進行了加工,使整堂課圍繞過生日這一內容展開,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過生日時,家里來了哪些客人,并說說當時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話鋒一轉,大象今天也過生日,看看它的家里來了哪些客人?這時學生興趣高漲,爭著說自己的發現。我抓住時機問:你還想知道什么呢?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顯然正是由于學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不僅學得主動,而且興趣盎然。
3.開展游戲競賽,提高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強的心理特點,教學中可適當開展一些競賽和游戲活動。如:口算大王比賽,登山奪紅旗比賽,小組對抗賽,“找朋友”“送信”等一系列活動,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使所有學生比,學,超,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4.加強操作,提高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是從動作開始的。只有讓學生自己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不在教師的指令下默默接受,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才能同時得到發展,動手操作活動,以動促思,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積極進行探究。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數出11根小棒,然后引導學生想怎樣擺能讓人一眼看出是11根?
生1:一根一根地擺。
生2:左邊擺一根,右邊擺6根。
生3:左邊擺5個2根,右邊擺1根。
生4:左邊擺5根,中間擺5根,右邊擺1根.
生5:左邊擺10根,右邊擺1根.
……
再通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引導歸納出這幾種擺法的實質都是先擺10根,再擺1根.為了更清楚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個"十"。由此“十”也是一個計數單位表象初步進入學生的頭腦。學生在擺11~20中的每個數時,就很自然地拿出一捆再加上幾根,從而突破了10個一就是1個十的難點。這樣教學,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如果教師運用賞識教育理論,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那么學生將會獲得一種再接再厲的內趨力。
1.課堂評價
課堂中的評價往往影響到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評價得好,學生勁頭實足,思維空間擴大,對下一知識掌握得好。評價不得體,學生會失去興趣,郁郁寡歡。有時不光影響一堂課的情緒,還會影響一天的情緒。更為嚴重的甚至影響對某一教師、對某一學科的興趣。積極評價時不要吝嗇表揚。比如,學生發表了一個有創新的見解,教師可以豎豎大拇指,或者讓全班鼓鼓掌。學生的回答不成熟時,教師可以這樣鼓勵:“你能再想一想嗎?能否說得更完美些”“你真愛動腦筋,繼續努力。”“誰愿意幫助他?”教師要避免直接否定的評價也要避免同學間的嘲笑。總之,要調動學生更積極主動思維,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回答問題時無后顧之憂。
2.作業 評價
要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學生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 ,但是部分學生的作業 是敷衍教師的,完全是為了交差,更有的是抄來的。這樣的作業 不僅無效,而且獲得的反饋信息會導致錯誤的判斷。我想,學生做完作業 后肯定急于想知道自己的作業 是否正確,這是及時出示答案,必然收到較好的效果。因此,我讓同桌互換作業 ,相互校對答案。錯的改正,但不擦去批改痕跡。再收上來教師批改,對校對后改正正確的作業 ,教師仍評“優”。這樣有兩個優點:一是錯誤的信息在頭腦里停留短暫,取而代之的是正確的信息,且印象深刻。二是學生交換批改是對所學知識的再次運用與鞏固。在作業 評價等第上,我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正確的給“優”,正確且清楚的給“優*”。如此一來學生勁頭實足,作業 書寫及正確程度大有提高。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應不斷轉變觀念,在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激發學生的熱情。米盧以“享受足球”的理念,帶中國足球隊首次沖出亞洲,沖擊世界杯。我們數學老師何不以的理念幫助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呢。
享受數學 篇2
小學數學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美的藝術。正像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的:“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它不但擁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數學知識中包含了許多種美,比如數學知識的簡潔美,數學知識本身的內涵美,數學知識的動態美和靜態美……這些都是數學家的心靈智慧撞擊所迸發出來的一種和諧、莊嚴、永恒的美。數學知識這種內在的美麗,只有被我們教師挖掘、渲染、感受,才會體現出來。要使我們的學生喜歡數學并對它保持濃厚的興趣,就必須要使他們親身感受的數學中的美,這種美的藝術能喚起學生們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美產生非常愉悅的感受,這種感受會給學生力量,使學生喜歡數學,能夠主動積極地探索和追求數學知識。
數學中處處充滿著各種美,美的力量不可低估,但是這種數學知識的潛在的美,隱含的美,不是自發地表現出來,并且發揮作用的。教師要努力挖掘它的美,渲染它的美,讓學生和老師一起享受數學的美。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帶領學生去領略它的美,感受它的美,并且升華它的美,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強烈愿望。
在《旋轉與角》的這堂課中,我真誠地牽著學生們的手,和他們一道躍進數學知識的海洋,共同融入這美的意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美極了。現將本堂課的課堂教學實錄如下,以供分析和反思,為繼續研究怎樣通過讓學生享受數學的美,來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提供有價值的材料。
一、教學內容認識平角、周角。(課本第24~25頁“旋轉與角”)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展示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過教學活動,知道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過程,理解各種角之間的關系。
3、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4、使學生得到美的教育,體驗到數學美極了。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種角之間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準備 教具:掛圖(教師自己設計的圖案),芭芘娃娃,活動角,大尺子,鐘面模型。
學具:活動角,尺子,圓形紙片。
五、課堂實錄
(一)圖案引入,復習角的有關知識。
1 觀察圖案的組成。
(教師出示掛圖,讓學生欣賞)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美麗的事物,而且還有不少和我們數學有關呢。今天,蔣老師就請大家欣賞一幅我設計的裝飾圖案,你們覺得我設計得怎么樣?美嗎?(美)謝謝大家的鼓勵,這幅圖案不僅看起來很美,它還是由許多數學密碼組成的,這些數學密碼就是我們學過的圖形,你能看出來嗎?
學生指出有銳角、直角和鈍角,教師指名學生上前指出發現的角。
師:同學們都發現了嗎?原來這幅圖就是由直角、銳角、鈍角組成的,這些看似普通的角組成的圖案美不美呀?(美)真是美極了!
(設計意圖:讓學生欣賞由他們喜歡的老師親手設計的美麗圖案,這本身就對他們很有吸引力,再加上要尋找其中的數學密碼,更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索的興趣,課堂一開始就牢牢抓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
2 復習角的靜態定義以及各部分的名稱。
師:那現在我們來回憶一下,什么叫做角呢?我們以前認識過哪幾種角?能不能把它們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一下。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前面引出了角,緊接著復習角的定義和學過的幾種角,過渡自然,也為后面的學習做了非常有效的鋪墊。)
3 觀察鐘面,發現運動著的角。
師:剛才我們從一幅圖案中發現了美麗的角,但是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的事物每時每刻都在運動變化,你也有信心尋找到數學密碼嗎?(有)
(此時全班學生興致盎然)
(教師出示鐘面模型,旋轉上面的分針或時針,引導學生觀察)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個鐘面,在時針和分針不停地旋轉的過程中,它們組成了什么圖形?尋找到這個數學密碼的同學請舉手。
生1:形成了角。
師:而且組成的角是像這幅圖案上的角靜止不動的嗎?
生1:不是,是不斷變化的。
師:看來,生活中除了靜態的角,還有這樣不斷變化的角,它也會和靜止的角一樣美嗎?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和研究旋轉變化中的角。
板書課題:旋轉與角
(設計意圖:用生活中的實物鐘面模型引發學生發現除了靜態的角以外,還有不斷旋轉變化的角,即動態的角。)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操作活動,引出平角。
(1)師:請同學們拿出剛做好的活動角,固定其中的一條邊,觀察旋轉過程中形成的各角,有什么發現,與同桌交流。
學生動手動手操作,教師幫助指導。讓學生體驗角的大小是在變化的,名稱也隨之變化。
(2)讓學生說說活動結果。
(3)師:你能擺一個銳角嗎?怎樣驗證它就是銳角?銳角和直角有什么關系?
學生擺一個銳角,并用三角板驗證。
(4)師:請你擺一個直角,并驗證它是否是一個直角。
學生擺一個直角,并用三角板驗證。
(5)師:你能擺一個比直角更大的角嗎?
教師指名學生上前展示所擺的角。
答案可能有:
生1:我擺的是一個鈍角,鈍角比直角大。
師: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生2:我有不同擺法,(上前展示)鈍角繼續旋轉得到這個角,它比直角和鈍角都大。
師:同學們看明白他是怎樣旋轉的嗎?你們自己再轉轉看,又有什么發現呢?
2、認識平角。
(1)認識平角的特征。
教師和學生一起旋轉活動角,逐步得到平角。
師:現在活動角轉成這樣了,想一想,它跟前面的幾個角相比,有什么不一樣?
生1:它比前面幾個角都大。
師:大家同意嗎?
(學生中有同意的,還有沒有發表意見的)
生2:角的兩邊是平的。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看出了它這么多特點,那這個角的兩邊平平的,成了一條直線,沒有其它角那種尖的感覺,它到底是不是一個角呢?
(此時:學生分成同意和不同意兩種看法)
師:先請不贊成的同學發表意見。
生1:它是一條直線,直線又不是角,所以不是角。
生2:它有頂點,又有邊,怎么不是角?
生3:而且它是由鈍角旋轉得到的。
師:現在明白了吧,這也是一個角,只不過它有點特殊,兩邊是在同一條直線上,能說它是一條直線嗎?(不能)為什么 ?(因為它的兩邊剛好成一條直線)
師:像這樣的角數學上稱它為平角,能理解嗎?
(板書:平角)
生:能,因為它的兩邊是平的。
師:平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1:它的兩邊在同一條直線上。
生2:它有一個頂點。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平角的特征)
(板書:有一個頂點,兩邊在同一條直線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擺學過的銳角入手,在循序漸進的操作活動中發現平角,但教師不急于告知學生這樣的角是平角,而是鼓勵學生去懷疑“它是角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角的已有經驗去判斷和討論,最后肯定它是角,這樣就使學生真正認識了平角,理解了平角的特征)
(2)畫平角。
師:我們認識了平角,想學會怎樣畫平角嗎?
(教師板演畫平角,指出做上角的記號,從角的一條邊畫一條半圓形的弧線,畫到角的另一條邊,并標出旋轉的方向。)
(學生練習畫平角,教師巡視,注意觀察學生畫角的方法。)
3、認識周角。
(1)教師演示教具。
師:(把剛剛旋轉得到平角的活動角繼續旋轉)現在我們接著轉。這個角比平角要怎樣?(大)(旋轉到兩條邊完全重合)那現在呢?它還是角嗎?它是什么角?
(根據前面判斷平角的經驗,這時基本上學生都認同這是一種角。學生說出名稱后,教師說明,這是周角。板書:周角)
師:它比平角怎樣?(大)它是怎樣形成的?
生1: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旋轉一周得到的。
師:周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2:它也有一個頂點。
生3:它的兩邊重合。
生4:它的兩邊是完全重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周角的特征)
(板書:有一個頂點,兩邊完全重合)
(2)學生用活動角旋轉形成周角。
同桌之間擺一擺,互相說說周角的特征。
(設計意圖:周角的認識是由教師演示得到的,所以這里安排了讓學生旋轉自己手中的活動角得到周角,目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旋轉,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周角是怎樣形成的)
(3)畫周角。
師:下面我們來學習畫周角。
(教師板演畫周角,指出周角的記號,從角的一邊畫一個圓圈,回到起始的位置,標上箭頭符號,表示另一條邊旋轉一周形成。)
(學生畫周角,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畫法。)
(設計意圖:平角和周角的畫法不是本課的難點,同時它們的畫法必須規范化,所以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教師先演示畫法,再讓學生畫,在學生畫的過程中教師細心檢查指導,發現學生都掌握的很好,這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4、小組互相擺一擺,說一說。
師:下面再請同桌兩人一小組,互相演示旋轉中形成的所有的角,并說說它們的特征,好嗎?
(學生小組活動時,教師更多地到學習比較困難的小組去了解他們操作的情況和說的情況,進行必要的指導)
(設計意圖:再次讓學生旋轉活動角依次得到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使學生體會到在這里所有角的形成是通過旋轉得到的,并且把以前學習的角和新認識的角合起來復習了一遍,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加系統化。)
(三)鞏固練習,逐步提高。
1、看一看、說一說。
(1)教師用芭芘娃娃來演示芭蕾舞蹈演員“大跳”和“旋轉一周”的動作,引導學生欣賞舞蹈中平角和周角的動態美。
(設計意圖:教師用可愛的芭芘娃娃展現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平角和周角的動態美)
(2)說說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師:你能舉例說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平角和周角嗎?
生1:電風扇的開關在旋轉的過程中形成了平角。
師:怎樣形成的能具體點說嗎?
生1:比如說旋轉開關使它和原來的位置在同一條直線上時。
生2:電風扇的扇葉旋轉一周就形成了周角。
生3:我的直尺是折疊的,可以繞著中間這點旋轉(學生旋轉自己的直尺),就形成了一個平角。
……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畫一畫:
師:請同學們在點子圖上畫出學過的五種角,并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它們排一下隊。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學生。
(2)指名一學生板演角的排列順序。
(學生板書:周角>平角>鈍角>直角>銳角)
(設計意圖:在學生練習畫角的同時,還要求他們按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排列,這是提高了對他們的要求,因為逐步提高難度的聯系才能持續地激發學生挑戰的興趣,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
3、操作活動:折一折。
師:請同學們拿出圓形紙片,對折兩次,你發現了什么?(發現折成了一個直角),再展開一下,又發現:平角和直角的關系(1平角=2直角),接著再展開成原來的樣子,又發現了什么?
(通過集體交流,教師小結并板書: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設計意圖:學生都喜歡在課堂上的操作活動,因此在折一折的活動能夠主動探索進而發現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系。)
(四)課后小結。
師: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認識了平角和周角……)它們美嗎?(美)原來我們數學也能這樣美麗,希望同學們今后能仔細留心身邊的事物,發現更多美極了的數學知識,好嗎?
……
五、課后反思
總的來說,學生在這節課上都以飽滿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學習,不僅掌握了知識和技能,還受到了美的教育。
1、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美極了。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將智育與美育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通過設計的平面圖案、可愛的芭芘娃娃的演示,以及優美簡潔的語言,使學生在學習有關角的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幾何圖形角的靜態美和動態美。
2、引入的設計新穎,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我用自己設計的圖案,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發現其中的數學密碼,即學過的角,在享受數學美的過程中,又復習了相關的知識,讓學生耳目一新,主動性大大提升。
3、注重細節和語言準確。比如我在演示畫角時注意指出怎樣做角的記號,不僅是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也是為以后度量角做鋪墊,另外在用語言描述時做到到簡潔和準確,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語言的簡潔美。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兩點:
1、要更充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學生認識了平角和周角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辨認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以更多的實例豐富他們對角的認識。
2.在課堂中齊問齊答的方式應少一些,多給學生獨立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
六、案例評析
本案例充分展現了數學的美,包括靜態的美和動態的美,數學符號的美,還有教師語言的美,整個課堂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通過美育,能夠以美導真。學生通過對于藝術美的欣賞,即教師設計的圖案以及芭芘娃娃的舞蹈動作等等,可以使學生在愉悅精神的同時,獲得有關平角和周角的知識。此外,審美活動可以調節人的大腦機能,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因此蔣老師設計的教學過程沒有那種枯燥干癟的感覺,而是在一種充滿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保證了課堂的實效性。美育可以融智育為靈秀之美,蔣老師的課堂設計很好的將智育和美育結合在了一起,使學生在受到智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教育。
教學設計的引入很特別,欣賞蔣老師設計的圖案使學生們興趣盎然,這一過程也使得學生復習了以前認識的靜態的角,緊接下來通過觀察鐘面模型上的指針,學生發現了旋轉變化的角,這是以旋轉為切入點,使學生認識角的一個新的途徑,即動態的角。
此外,數學是活動的教學。本文設計通過“看一看”、“擺一擺”、“說一說”、“畫一畫”、“折一折”等系列活動,使學生經歷操作、探究、體驗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
總而言之,這次教學活動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在坐的所有學生和聽課的老師無不感受到數學的美,無不為之吸引住了,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數學不是一件苦事,而體驗到了無限的樂趣。這種美的體驗絕不是一種平庸的趣味,而是愉悅高尚的感受。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我將繼續努力地嘗試下去,堅持不懈地去發掘數學中的美,通過各種途徑帶領學生享受數學的美,讓他們懷著愉悅的心情走進數學知識的殿堂,以飽滿的熱情去追求和探索美麗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