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 教案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鞏固復習生字。
了解數字的不通用處,了解基數和序數。
能背誦有關的詩歌、兒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抽讀生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注意糾正四和十的讀音。)
2.聽寫:一、二、三。
如果你還能寫其他數字也可以寫其他數字。
二、認讀筆畫“橫”
三、認讀兒歌。
上節課,我們學習十個生字,還會寫了三個字,你們真的都學會了嗎?
1.出示繞口令,比比誰讀得又準又快。(練時注音)
繞口令: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說好四和十,得靠舌頭和牙齒。
誰說四十是“細席”,他的舌頭沒用力;
誰說十四是“適時”,他的舌頭沒伸直。
認真學,常練習,十四、四十、四十四。
2.先由老師帶讀,再學生根據剛才學習的情況跟讀。同學互讀。齊讀
了解數字使用的不同場合。
3.真是不看不知道,簡單的數字也有那么多講究,我們再來讀讀《一去二三里》齊讀
你在這詩歌中找到了哪些數字?
如果我們都把他們改為數學的阿拉伯數字,你看合適嗎?(不合適,這是中國古代的詩歌,他已經成為了一種特定的格式。)
誰知道一般漢字的數字和數學的阿拉伯數字使用在什么不同的場合?(一般在文章中都使用阿拉伯數字,除了在特別莊重的場合,如文件的題目、標語;或者是古詩,古詞。)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一起到街上去看一看。看投影片日常生活中數字的使用。
了解基數和序數。
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必須用漢字的數字,那就是數字是表示事物先后順序。比如第一、第二等等。
那么反過來,一般1、3這樣的數字就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四、小結知識,拓展課外
今天,我們學習有關數字的許多知識,其實有關數字的知識還有很多,只要我們留意周圍的生活,就會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