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案例及反思
一、談話導入。師:同學們,你去過什么地方游玩?那里的風景怎么樣?
生1 :我去過北京,那里有天安門、故宮、長城,真是美極了。
生2:我去過杭州,西湖很漂亮。
生3:我去過青島,大海無邊無際,我還撿了許多美麗的貝殼。
……
今天老師也要帶大家到一個美麗的地方,出示課件:美麗的江南。
生:觀看。
師:小朋友,看了圖畫,你覺得江南怎么樣?
生:(齊聲回答)很美。
師:今天,我們就乘上小竹排,去游一游像畫一樣美的江南,好不好?
生:好。
師:出示課題:指名讀,齊讀。注意“中”的讀音,再讀課題,能不能讀得美一點。 這么美麗的江南景色,有人就把他寫成了一首兒歌,請小朋友美美地讀一讀吧。
二、初讀文本:
師:那就請小朋友們把課本翻到64頁,自己先讀幾遍。對了,如果碰到不認識的字寶寶,該怎么辦呀?
生:問問上面的拼音朋友就知道了。
師:對呀,還要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記住這些字寶寶。好的,開始吧!
生:(自由朗讀。)
師:(巡視、指導。)
師:現在,可以同桌兩個人,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如果他讀得好,你就夸夸他;如果不夠好,你就幫幫他。還要把自己記住字寶寶的方式也兩個人交流交流。
生:(同桌兩人互讀、互評)
師: 小朋友,課文里還藏著許多生字寶寶呢!現在李老師都把它們請出來了,看你能不能準確的叫出它們的名字!
生:齊讀
三、再讀文本:
師:(課件播放: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圖片并配上音樂)啊!這兩岸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可別忘了隨時按下你手中的照相機呀!(邊看圖片,師邊隨機進行解說)小小竹排,順水漂流,兩岸是郁郁蔥蔥的樹木,綠油油的禾苗,鳥兒在盡情歡唱,魚兒歡快的跳出水面,江南的景色真美啊!
生:邊看,邊情不自禁的喊著,還不停的“拍著”照片。
師:真的好美,你們拍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呀?
生:(大多數學生都高高的舉起了小手)我不僅拍到了好多美麗的小鳥,還聽到了好聽的鳥叫聲呢!
師:是啊,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著、唱著,真好聽!你聽懂它們在唱些什么了嗎?四人小組討論討論。
生:(四人小組討論。)
師:誰聽懂了呀?
生1:我聽見它們說,這里真美啊!
生2:他們在唱,我真開心!
生3:它們在說,我們真幸福!
生4;哇,這里的大樹真多!
……
師:小朋友,這就是我們的江南,處處是美景,小河多,河里的魚蝦多,田野里種滿了水稻, 所以把江南稱為是—— “江南魚米鄉”。 誰能把整首兒歌連起來讀,用你的朗讀,把江南的美傳遞給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我們一起來讀。下面讓我們拿起書本一起來美美地讀讀課文,來夸夸我們美麗的家鄉。
生:美讀課文。
反思:
《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展現了在景色秀麗的江南水鄉,一個男孩撐著小竹排順流而下,他觀賞著兩岸美麗的風光,感覺自己如同在畫中游覽一樣。課文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情感線索,易激起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因此,本節課主要采取“關注興趣創設情趣”的教學策略來激發學生積極性,輔以“自我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走入文本,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更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民主、平等,營造一種充滿生機的課堂氛圍——和諧、開放。再說課堂中教師是活生生的人,學生更是活生生的、性格迥異的一個個不同的個體。課堂學習不可能在教師預設的環節中按部就班地展開,應在“活生生的人”的活動中形成,應在孩子積極地思維、自主地探究中,在孩子驚喜的發現中,在情感的共鳴中,在獨特的感悟中熱鬧有序,活潑而又有所得中生成。如在上述課例中,課件出示江南美景,拉近了學生與教師、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還通過“拍照片”來強化學生的記憶。課堂就在孩子的自我展示中,在教師有效的調控中,在師生的合作中、平等對話中逐步的展開、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