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課堂預約精彩──《口語交際·這樣做不好》教學案例及反思
【我的思考】
一、轉變觀念,泰然迎接生成
課堂上,特別是公開課上,我們老師為了“安全”,為了不影響課時的教學進度或教學任務,為了防止非預設生成讓自己在課堂上下不了臺,就會不知不覺地采用多種手段,包括語言、眼神、臉色以及課堂的紀律教育等,對學生的非預設生成采取漠視的態度。這樣就使課堂教學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處于封閉的狀態。“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布魯姆)。葉瀾教授在進行“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時,提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由于參加教育活動有諸多復雜的因素,因此教育過程的發展有多種可能性存在;教育過程的推進就是在多種可能性中作出選擇,使新的狀態不斷生成,并影響下一步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以發展的眼光來看課堂教學,卸下包袱,告訴自己: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與否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的素質,這是學生發展也是教學發展的根本后勁。
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課堂上面對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我們就能泰然地迎接,并加以智慧的推進。如在以上的教例中,教者就能果斷地放棄預設的教學程序,巧抓生成契機,從而迎來了未曾預約的精彩。
二、以“預設生成”促“非預設生成”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向課堂預約精彩,課前教師必須要有充分的預設生成的準備。因為較多地預設生成能促成有意義的非預設生成。
在備課中,教師不僅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更應該明白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共同創造者,是教學的資源。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在課堂上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思維水平,會有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在考慮教學活動方案時,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假設,以便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能夠對孩子的不同反應有所應對。如在設計《兩只小獅子》中“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常刻苦”一句的朗讀指導(指名讀──評議──再讀)時,我曾預設了如下幾種可能。可能一:指名讀,讀錯或讀破了,引導讀準、讀通,再挑戰讀;可能二:指名讀,讀得平淡沒有力度的,引導評議時,指導看圖(小獅子滾、撲、撕、咬的圖片或動畫)模仿動作,再讀;可能三:指名讀,讀出了感情的,可讓讀的小朋友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聽的小朋友說說他(她)哪兒讀得好,或聽讀后,有什么感受,好像看到了什么等。三種可能相輔相成,在具體的實施中,無論出現哪一種情況,課堂上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則能得心應手地以預設生成促進非預設生成,并有效利用生成性資源指導、組織學生朗讀、感悟、體驗。這樣的課堂生機盎然。
三、開放時空,促進生成
備課中,教師必須預設彈性的問題,預留彈性的時間,開放時空。
所謂彈性問題是指問題具有挑戰性、包容性和針對性,能有效地激發和導向學生進行動態生成的思維活動,即思維注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教材情理的共鳴。如新課程提倡孩子們在生活中識字,把學生的視野引向課外;倡導以孩子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字形,結果識記的方法豐富多彩,有以漢字特有的形狀識記的(如“排”有一孩子說右半邊像兩排孩子在排隊;“飛”字,一個孩子說它的撇和點像一對小翅膀等),有以漢字的構字規律識記的(如同偏旁歸類,形聲字歸類等),孩子們擁有了思維的自由,放飛了心靈,個性得以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