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課堂預約精彩──《口語交際·這樣做不好》教學案例及反思
人的思維活動有特定的節奏,有時頓悟,有時冥想。課前,教師應根據預設的問題相應預設師生互動學習活動的時間。節奏太快,學生跟不上,預設生成不充分;節奏太慢,學生容易游離于主流活動之外,預設生成同樣不充分。如以上的教例中,課始讓學生自由看圖,“看看圖上講了一件什么事?”如果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寶貴的二分鐘),學生就不能靜下心來,專注于看圖、思考,可能也就不會出現以后那份意外的精彩的生成;反之,在四人小組交流自己曾在公園、綠化帶上所見的情境時,三分鐘后,課堂生成已相對充分。這時,如果教師還在這個環節拖沓,耗費時間,那么就會冷卻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中斷學生原本流暢的思維, “背兒歌《輕輕地》”、“創設情境演一演”,可能就不會那樣水到渠成了。
因此,只有當教師的問題預設和時間掌握與學生的整體思維和思維速度相吻合時,學生才會陶醉于自己的思維活動中,學習的生成材料才會豐滿充分,達到甚至于超過教師的預設要求。
四、引導實踐,變“教”為“學”
備課時,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學生創造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朗朗地讀書,默默地靜思,無拘無束地對話,變“教”為“學”。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合作、探究,努力讓每一位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才能在交流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意見。
五、厚積博發,提高教學智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這時教師怎樣發現學生回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于傾聽,教師必須要有較好的語文素養,必須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必須研究教材,把握目標定位。這樣才能對所有的“可能”加以甄別、篩選。如《司馬光砸缸》一課,對學生所提的“還有救人的好辦法”值得發揮,而對“插圖上假山不正對水缸的,小朋友怎么會掉進水缸呢”不應花大力氣進行探究。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信息,并通過不斷處理信息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同時,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進課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