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在孩子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本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那瑯瑯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欲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的興趣。
[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剛學完拼音不久,識字、課文朗讀都只是初步,由于還處在幼兒園和小學的過渡期,孩子較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力還不足。學習閱讀課難度較大,這又是很后面的課,如何克服這些困難上出一節好課呢?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還生活在自己的童話世界中,熱衷于比賽、游戲,我就拋開成人的眼光,俯下身傾聽孩子的心聲,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設計課堂,讓這節課化難為易,追求更完美的教學效果。
[設計意圖]
一、指導思想
課標指出“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是的,文章本不是無情物,而兒童是情感的王子。語文脫離了感情,語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語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蘊。這樣的語文,根本不可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凈的底色。
以情促讀,通過趣味多變的教學形式帶動“情”字貫穿全文,讓孩子在文本中瀟灑走一回,讓孩子的心跨越萬水千山來到了動物身邊活他個痛快。“海闊憑魚躍,山高任鳥飛”,孩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體驗,在活動中學習,使語文課真正活起來。
讓孩子擺脫課堂束縛!水平如鏡的心中該激起層層漣漪,甚至是驚濤駭浪了。“情”弦撥動,“心”到渠成,課堂便有了生命,也就成了活水源泉。
二、設計策略
1、童年的色彩——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切人才成長的起點。激趣式的導入,做到一上課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游戲、比賽、表演、多媒體運用等多種形象趣味性的教學手段,喚起了學生的情趣。打破師生的傳統關系,扮演角色以裁判這一有趣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來,創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發其旺盛的求知欲。前蘇聯優秀教師阿英那什維里曾說:“學生不是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點燃的火把。步入其境,真情萌發時,學生的火種就會點燃起來”,自然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2、尋找創作根源——新
盡力體現創新性。課堂中的孩子往往在心里筑起一道長城,一條防護線。導致生活中輕而易舉能悟到的知識一搬進課堂學生馬上手足無措。文本與生活、情感脫節,孩子無法領悟創作的初衷,尤其說話、寫話往往無從下手,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創作靈感,懂得尋找創作根源。把學生的心帶出課堂框架,使其在廣闊的天地中自由飛揚。
在教學中,我播放視頻,介紹課文中動物尾巴的特點,把孩子帶到生活、大自然中,尋找創作源頭,讓文本活起來,不再抽象文字。
想必當年作者也走這么一遭,不然何來創作靈感。有了一樣的心理歷程。我們引導學生自由創作不局限框架,一句、兩句,類式于課本或完全不同于課本都行,尋找創作者的感覺、感受,挖掘真實情感。
看完后,學生說話中有了課文初形,引入課文內容,觀看課件(突出課文內容的動畫)教師配樂范讀,這些小作者已與文本融為一體,利于為有感情朗讀、背誦作鋪墊。
3、體現語文人文性——情
唯有情和智和諧共生,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統一,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生命活力,才能閃耀出動人的魅力。以故事的形式串連全文,孩子的情感隨著故事情節而跌宕起伏,尤其復習生字詞、寫字教學也與以往只體現工具性有所不同,通過小猴子遇到困難需要孩子們的幫助引發的。孩子熱血沸騰,人文性的設計使這些字詞也有了生命的色彩,孩子對動物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