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教學片段分析及課后反思
【教學片段】
教學片斷一:
當時我正準備組織大家以小組的形式學習生字。我說道:“請大家在小組中學習這些生字,讀準它們的音,再討論一下,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們。”未等老師說完,孩子們己迫不及待地行動了起來,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討論,我的后半句話早已淹沒在了孩子們的聲浪中。我怕孩子們沒聽清要求,又提高嗓門,把后半句話重復了一遍。我在參與有些小組的討論中,發現還是有不少孩子沒有聽到老師后半個要求。
分析:學生們還沒有聽完老師的要求,便展開了討論。表面看是熱熱鬧鬧的,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有不少小組只是停留在了對字音的反復學習上,并沒有對每個字作更深入的了解。
教學片斷二:
熟讀了兒歌之后,我問大家:“課文里說到了家里的哪些人,他們都喜歡看什么電視?”孩子們紛紛舉手,其中甲回答了這個問題:“爸爸喜歡看足球,奶奶喜歡,嗯──”甲稍微停了一會兒,正思索著。這時有那么幾個孩子,邊舉手,嘴中邊喊著:“京劇,京劇!”甲尷尬地望著我,嘴里咕噥著:“噢,京劇。”坐下了。
分析:甲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只作了短暫的停頓,稍加思考。其余孩子便沒有耐心聽下去,著急的代替他回答。這實際上,等于剝奪了甲思考、回答的權利。
教學片斷三:
在拓展說話訓練時,我要孩子們用誰喜歡看什么的句式說說家里人喜歡看的電視。乙說道:“我喜歡看動畫片。”幾個同學發言之后,我見丙舉手特別積極,便請他發言,他說:“我喜歡看動畫片。”此語一出,有的孩子便說:“剛剛說過了!”丙不服氣,有些委屈地說:“我又沒有聽到。”
分析:丙在別人發言時,沒有認真聽,結果,重復回答了。
【教學反思】
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足夠重視對孩子“聽”的習慣的訓練、培養。“聽”是一個重要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取得外界訊息的關鍵,是學習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聽的習慣,極有可能對孩子的學習造成障礙。特別對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已有知識局限,正是應該大量聽記、大量輸入、大量積累的黃金時間。而我并沒有對這個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孩子們才會在課堂上有這種表現。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在平時的小練習中,就發現有的孩子不愿靜下心來聽老師讀題釋題,往往審錯題意;有時,孩子們的作業沒有按老師的要求做。看來,注重對孩子“聽”的訓練,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了。一般課堂上的 “聽”有以下幾種常見模式,即:老師聽學生(從上至下)、學生聽老師(由下往上)、學生聽學生(平級)。針對此,我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一、以身作則
老師是孩子們的偶像,老師的一舉一動會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孩子在發言的時候,老師首先應帶頭傾聽,決不在孩子發言的時候,做其他事。在孩子發言的過程中,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不打斷孩子的回答。對孩子的發言,給與適當的評價。
二、細化要求
以往,一直要求孩子們認真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孩子們對此認識模糊。老師應該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了的要求。如:聽的時候眼睛注視著老師或發言的人;要聽清老師或發言的人的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插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