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問怎么讀呢”──《月亮的心愿》聽課札記
這是一年級下冊《月亮的心愿》一課的部分實錄。師:讀課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珍珍很孝敬媽媽。
師:從哪些地方感到珍珍很孝敬媽媽?關心媽媽?找到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生:她不去春游了。 師:她為什么不去春游了?她想干什么?
還有一些老師的問題:此時窗外的月亮會怎么想呢?明天下雨意味著什么呢?你能理解月亮的心愿嗎?……
這不像是一年級的課,像中高年級的課文分析。一年級的課要引導學生多讀書,有沒有需要理解的呢?有,那就是要讀出作者寫這些話含著的感情。孩子剛剛認了十幾個生字,讀一遍就要談出自己的感受,多難為孩子啊。執教老師說:“但是學生說得出來。”是的,有個別學生說得出來,大多數孩子呢?他們能把課文讀通就不錯了,過高的要求只會令他們望而卻步。想想我們,如果一篇文章有十幾個生字,內容比較深,能讀一遍就有感受嗎?何況小孩子呢?不要用那些無用的分析磨滅孩子愛讀書的天性了。
那位老師不解地問:“那不提問,怎么讀呢?”不提問就不知道怎么指導讀書了,確實是一部分老師中存在的問題。另外還有一部分年輕的老師沒有以前分析的老框框,但是怎么讀,卻很模糊,課文都是泛泛讀讀,這樣又走了另一個極端。
“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最好能讀出感情。還有一個重要任務:認字學詞,積累語言。此外,還要培養讀書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體現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一年級的閱讀教學,要結合對少量詞和句的理解,體現由讀正確──讀通順──讀出感情的指導過程和學生練讀的過程。”崔老師的這段話對我們實驗教師應該很有啟發。下面我想以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為例來談談在教學中以讀書為主線的閱讀過程怎樣進行。
一讀,讀正確:
首先教師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小熊維尼迷路了,它家就在北方。小朋友,你們愿意幫助它嗎?”熟悉的動畫片中的主角和幫助別人的快樂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饒有興致地自由讀課文,碰到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忙拼一拼,多讀幾遍。然后在四人小組里互相讀課文,正音。這個環節的讀書主要是讀正確,字音讀準,不掉字,不添字。
二讀,讀通順:
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讀的:“課文中編輯叔叔阿姨給我們介紹了哪些像指南針一樣能辨別方向的好朋友呢?默讀課文,思考。然后最喜歡哪個好朋友就找到相關的段落多讀幾遍,再讀給小組同學聽。這一次讀,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并互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直至把課文讀通順,流暢。
三讀,讀懂:
就是要讀出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對文章的理解,雖然是低年級,這一步必不可少,否則就會走入泛泛讀讀的誤區。這一步不是分析課文,而是根據課文具體情況,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幫助學生去感悟語言。
看這位老師怎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課文讀順了,現在能幫維尼找著回家的路嗎?”老師這里有一幅圖,中午的太陽當空照,誰來找一找維尼的家在哪個方向?語言文字化作生動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
“老師現在就是維尼熊,誰告訴我怎么回家呀?”學生興致勃勃,爭著告訴維尼熊怎樣根據太陽和樹影找到北方。課文的語言在這樣的交際運用中內化成了學生自己的語言,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