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課后靜思,總體感覺這節課上得很流暢,課堂結構嚴謹,各個環節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重點,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得到了激發。另外,教學中注意滲透學法,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想象力。第三點是對拓展資源的修改很成功,10篇拓展文章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意識到科技發明創造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圍繞教學目標設立打寫題目,突出教學重點。
教學第四自然段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教學環節,課前預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展開想象,站在潛水橋上會看到什么?可效果不理想,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課堂上我這樣問道:“展開聯想,此時此刻,你就站在透明的潛水橋上,你會看到什么?”學生說的還是書里的內容,或是圖上得看見的。反思這一現象,我覺得可能有兩點原因:一個是課堂引導不夠到位,當第一個學生說的內容與課文中寫的一樣時,我沒有及時引導,當時就可以引導說:“誰看到了蘭蘭(文中的主人翁)沒看見的,說給大家聽聽。”這樣一引導,學生可能就不會再說書中提到的內容了。第二點是當時我給出的圖(文中的潛水橋圖)局限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圖上,思路沒有打開。
語文教師不單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要有靈活的課堂駕馭能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我要在教學路上不斷錘煉自己。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說過:興趣的源泉藏在深處,你得去挖掘,才能發現它。《蘭蘭過橋》一文比較生動淺顯,意思通俗好懂。但是由于文章篇幅較長,可能會在無意中分散孩子的閱讀注意力。因此,我采用探究性閱讀的方式,長文短教,精讀精思。學習過程中,抓核心任務帶動次要任務,將課文學習的支點落在“探究橋的奇妙處”上,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品讀、感悟語言文字,激發科學創新的興趣。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昨天,在我校校本教研開放日上,我上了一節一年級的的閱讀課《蘭蘭過橋》,這是一篇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常識性課文,通過寫蘭蘭和爺爺參觀潛水橋,過塑料橋的事,分別向我們介紹了新奇美觀的潛水橋和輕巧實用的塑料橋。讓我們了解了迅速發展的科技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本課第一課時以識字教學為重點,突出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重點,并為閱讀教學掃除閱讀障礙,把生字寶寶放回到文本中,通過反復朗讀感悟,理解課文。理解橋的特點,相機指導朗讀,并適當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我在第二課時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詞語積累和運用
在復習的環節,我設計了讓先復習詞語,通過自由讀、開火車讀、齊讀,鞏固了生字詞語的讀音,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詞語說一句話,訓練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這個過程在實施時效果較好。但在學生說了較好后,教師如果能根據用詞的準確性、句子的完全等來評價,能給學生明確的導向,這樣有助于學生以后語言的發展。
二、重視朗讀,在讀中理解課文
在學習兩座橋的特點時,我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橋所的段落,然后在小組內說說喜歡橋的原因,可以運用文中的句子來說明自己喜歡的理由,這時老師就引導孩子找出句子讀,讀后說說是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繼而指導朗讀。學生能讀出蘭蘭走在潛水橋上驚奇的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