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案例設計與分析
?問鯉魚、烏龜?(青蛙)
大腦袋先長后腿四條腿
黑灰色的身子再長前腿寬嘴巴
長長的尾巴尾巴變短披綠衣
尾巴不見露白肚
鼓眼睛
五、第二教時教學片段評析
復習引入片段
師問:同學們,上節課你學會了什么?能向大家展示一下嗎?
生:我會讀課文中的生字詞了,請大家跟我讀。(一生領讀,其余跟讀,發現有錯,即時糾錯。)
生:學了課文第一節,我知道了小蝌蚪長什么樣了。
生:我會讀第一段課文了,讓我讀給大家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生:我根據課文意思畫出了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樣子。(展示自己的畫,大家評議。)
生:我會唱老師教的歌曲《小蝌蚪真可愛》,請大家和我一起唱:小蝌蚪真可愛,灰黑身子大腦袋,甩著長尾水中游,游來游去多快活!(全班同學都盡情地唱了起來。)
點評: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以及個性體驗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教師應打破以往單一枯燥的齊讀生字詞和課文的模式,鼓勵學生用不同形式展示上節課的學習成果,這樣才能全面的、充分調動各類情感因素,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從而積極、有效地投入學習。
學習探究片段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小蝌蚪可愛的樣兒,那這節課,你們還想學什么?
(學生質疑,構建問題情景。)
生:我想知道小蝌蚪有沒有找到媽媽?
生:他的媽媽是誰?長什么樣?
生: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媽媽的?
師:好,這節課我們就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學習、研究。大家想先解決哪個問題呢?
(學生自選學習內容,教師尊重學生的意愿。)
師:剛才大家提出來想先了解“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怎么樣”這個問題,那么就請大家自由朗讀第2.3.4小節,把所有寫小蝌蚪媽媽樣子的詞句用橫線劃出來。
(生讀課文畫有關詞句。師巡視發現有些學生沒有劃全。)
師:四人小組內交流,看看是否找對找全。
生:四人小組交流評議。
師:討論一下怎樣連起來說說青蛙的樣兒?
小組代表發言、師生共同評價。
點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因此,讓學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先讓學生自己找答案,再在四人小組里交流,最后小組代表發言,這不但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并使學生智力互補,實現共同提高,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并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這一過程教師起到的是引導者、服務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師:請大家讀讀文中描寫青蛙樣兒的句子,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1:我覺得寫青蛙媽媽身體顏色的詞很美:碧綠、雪白
生2:我認為“蹲、披、露、鼓”這些動詞寫得很準確。
師:為什么說這些詞寫得準確呢?
生3:青蛙是兩條后腿彎曲著站在荷葉上的,就不能叫站了,只能叫“蹲”。(該生邊說還邊做了個蹲的動作。)
生4:“鼓”字說明青蛙的眼睛很大。
生5:鼓字還說明青蛙的眼睛是往外凸出的。
生6:我知道青蛙的眼睛是長在頭頂上的。(生邊說邊把手握成拳頭放在頭頂上)
生7:我知道為什么說青蛙是披著碧綠的衣服而不是穿著碧綠的衣服了。因為如果說是穿著,那么就不會露出雪白的肚皮了。
生8:我知道青蛙那碧綠的衣裳和植物的顏色差不多,不會被害蟲發現,它的眼睛很明亮,四條腿會跳,舌頭還會突然伸出去,所以捉害蟲的本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