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案例設計與分析
師:我知道很多同學從書上、網上和附近的農民那里了解到青蛙與莊稼的關系。大家來交流一下好嗎?
生9:我從《跟我學語文》這本書中了解到青蛙捕食害蟲,不分晝夜,一只青蛙一天要捕食600只以上的害蟲。
生10:我爺爺告訴我,利用青蛙滅害蟲很環保,因為用藥水消滅害蟲,雖然害蟲死了,但還有一些農藥會留在莊稼里,人吃了就會對身體有害。
生11:我從書上看到過一句詩: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師:能說說意思嗎?
生12:大概是青蛙多,稻子就能豐收。
生13插嘴:這跟“瑞雪兆豐年”差不多。
師:對,這句話寫出了青蛙與莊稼豐收的關系,由此看來青蛙不僅長得可愛,還很有用呢!它是捉害蟲的(生:能手),莊稼的(生:好朋友)農民伯伯的(好幫手)。你們喜歡青蛙嗎?(生:喜歡。
讓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描寫青蛙媽媽的句子。
點評:在這教學片斷中,教師能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通過品讀詞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語言感悟能力。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讀書匯報、信息調查交流,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知道青蛙是種有益的動物,這為感情朗讀句子,體會青蛙的美,表達大家對青蛙的喜愛做了感情的鋪墊。同時又激發了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知識的熱情,并對學生滲透了保護青蛙、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課后延伸教學片段:
畫小蝌蚪變化過程的連環畫。
課后閱讀所提供的學習資料《小蝌蚪找媽媽》。
建議閱讀《中國兒童散文文庫》中的《巖石上的小蝌蚪》、小學語文第5冊《不合群的小蝌蚪》。
點評:抓住有利契機,把課本和課外讀物有機的結合起來,積極有效地去誘發兒童的閱讀興趣。豐富和延伸他們的知識,增強他們的閱讀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讓學生的知識得以延伸,認識得以升華,我設計課外延伸實踐這一環節,讓學生把課堂上沒有盡興的“節目”延伸到課外完成,實施綜合性學習。
教學反思:
設計教學時能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讓學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和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幫助下,怎樣找到青蛙媽媽的經歷,并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同時還激發了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知識的熱情,能自覺保護小蝌蚪和小青蛙,爭做環保小衛士。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精神和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課始質疑和課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解疑,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能以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利用多樣化學習資源,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積極主動。人人參與閱讀、小組交流討論。全班交流討論的參與率達到80%。在交流討論活動中,學生能準確把握課文內容要點,一部分學生更能運用想像力,提出獨創性見解。拓展延伸的文學欣賞活動,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欣賞到了藝術的美,效果很好。
這一案例的創設和設計,在教與學的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在教師教學思想的引領下,逐漸得到養成和實現的。其次,教師根據教學要求,靈活地把全班分為多個小組的小群體進行學習,學習形式上更具有靈活性和注重個性的發展。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能進行有效的指導,在關注過程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