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手》教學反思
《春天的手》教學反思
周一的第一節課,《春天的手》第一課時,還有幾位老師前來聽課,說實在的,因為昨晚的事,原本準備好的東西一下子全忘了,這也不能怪誰,只怪自身的應變能力太差。這節課我是讓小朋友們回家預習了的,所以引入課文以后馬上就學習、檢查字詞,這個地方時間不夠,小朋友們還沒有完全掌握本課的字詞,另外,我把這節課的識字方法變成了聽讀識字,拼讀只是輔助,所以我把時間變短了,但今天看來效果不佳,小朋友們的字詞沒有掌握牢靠,后面的學習就會費勁。識字環節完了以后馬上就開始進入到課文了,我預想的方法是以讀代講,想讓小朋友們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溫暖、輕柔,以和幾個動詞,可是同學讀了體會不出來,于是變成了我在講,而且提問和引入的方式也不太理想,小朋友們的興趣不是太高,很美的一篇課文,由于沒有結合插圖,同學又想像不出來,結果變成了在學習一篇枯燥的說明文,旨在解釋幾個詞語,所以這個環節對于整個課堂來說十分重要,還要認真考慮。怎樣放手讓小朋友們自主學習課文但是教師又能掌控是我們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本節課為什么不能環環相扣的原因,我把問題放出去了但是收不回來,所以今天的課顯得虎頭蛇尾的,也許是自身的教學經驗還不夠吧,反復摸索、反復實踐,我相信一定能夠有所效果的。課后幾位聽課老師也提出了珍貴的意見,真的希望這種交流、學習的機會能多一些,對我們年輕教師的生長與提高是不無裨益的。
《春天的手》教學反思
《春天的手》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的兒歌,同學喜歡讀,讀起來也朗朗上口,然而這課的生字卻非常多,要求會認的字有14個,要求會寫的字有4個,而這些會認會寫的字中,其中還有些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不是常用字,如:“撫摸”、“掠”、“拂”。因此,上這一課我采用了以讀為主、隨文識字的方法。以下是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幾處:
1、看圖說話,感知課文內容;
在前一單元《家園》的語文天地中,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丁丁冬冬中的冬冬給了我們一把金鑰匙:“插圖右以協助理解課文內容,讀書時要留心看看插圖。”因而,在本單元春天的學習中,我有意識地把這把金鑰匙運用到學習的實踐中,讓同學看圖說話,看圖想象春天的景,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也鍛煉了同學的口語表達能力。
2、多種形式的朗讀,以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因為《春天的手》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并具有和諧韻律的兒歌,所以十分適合同學朗讀。因而課堂上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以學促讀,以讀促學。
跟讀。老師朗讀,會讀的可以跟著讀;
自由讀。通過自已朗讀,初步認識一局部字,能初步讀通;
齊讀。配上優美的音樂,同學配樂朗讀,加重兒歌的美感,在優美的音樂中同學美美地朗讀,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中。
讀自身喜歡的小節。因為是自身喜歡的,所以才會盡可能地把它讀通讀順讀美,為了讀好,同學必定會反復地練讀,練習的過程也成為學習體會的過程。
全班分小組合作朗讀。全班六小組,每小組讀一小節,最后一小節齊讀。這就要求每組的同學注意力集中,因為注意力的不集中就會使小組配合不上全班的朗讀,同時,這也是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一個競爭,看看哪組的同學最認真,哪組的同學讀得最好,從而激發同學讀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