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真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了解“荒”的字理,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知道“這兒”好在哪里,教育學生從小要懂愛護環境。
教學難點:通過讀書感悟找到與種樹之間的聯系,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引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5課,齊讀課題。
2、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誰還記得,“這兒”原來是什么地方?后來又是什么地方?
(過渡)對,原來是荒島時,這兒不好,后來種上了小樹,大家感覺到這兒真好!是誰使這兒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小熊),這節課,我們就來和這只小熊交朋友。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小熊的家在哪里?
2、怎樣的島叫“荒島”?想象一下,這個島是怎樣的?有什么?
(1)看老師寫“荒”,仔細看,想一想,荒島上有什么?
(2)從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荒島上只有野草!
(3)出示句式:這個小小的荒島上沒有,也沒有,只有。
3、在環境這樣差的荒島上生活,小熊感到孤零零的。
(1)什么叫“孤零零”?
(2)講解:我們中國的文字表現力非常豐富,在一個詞語當中,相同的字重復出現一次,它的意思就更加強調一次,那“孤零零”就表示——比孤單還要孤單,就是非常孤單的意思。
(3)你還知道了有那些詞語也是這樣的結構,表示什么意思嗎?(黃乎乎、亮晶晶、綠油油……)
(4)你什么時候也有孤零零的感覺,你感到孤零零的時候想做什么?
(5)回到課文,小熊和你們的想法一樣嗎?它是怎么想的?
4 、誰能把小熊這種孤獨的感覺讀出來?(把自己當成小熊來讀)
(1)指讀
(2)齊讀(孤獨,渴望……)
師:平時啊,我們就應該把自己當成書中的人物去想去讀,這樣,才能把課文理解得更好!
(過渡):那這只小熊后來就這么一直孤單下去嗎?讓我們來學習2—3自然段。
三、學習第2、3自然段
1、和同座或前后同學合作學習,先讀書,再討論。
你覺得這只小熊是一只怎樣的小熊,為什么。
出示句式:這是一只的小熊。(聰明、勤勞、能干……)
2 、出示句子“云兒不說話,飄來飄去變成了一棵樹。小熊明白了,他在島上種呀種,種了許多小樹苗。”
a、小熊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樹與朋友之間的關系)
b、這時,它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c、小熊一個人種那么多的樹,是一件容易的事嗎?那我們來想象一下,在種樹這件事上,小熊會遇到哪些困難?他是怎么解決這些困難的?(從天氣、工具、身體、時間……等方面引導想象,體會小熊的勤勞、艱辛、不怕困難)
d、再讀這句話。注意“種啊種”該怎樣讀。
3、師引讀,(用書上的話回答老師的提問)經過小熊艱辛的努力,原來的荒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出示句子:一年,兩年,小樹苗長大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
a、什么叫“漫山遍野綠葉成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