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語文味的課堂——聽張曉華老師《認一認3》有感
師:月亮有時彎彎的,像( ),月亮有時圓圓的,像( )。
生:月亮有時彎彎的,像鉤子,月亮有時圓圓的,像月餅。
……
再如,老師引導孩子學完“云”這個字,也設計了,這朵云象什么?先給孩子看幾幅形狀的云圖,生看著圖畫很快回答出:像愛心,像袋鼠,像一條狗,像……老師進一步追問,這朵云還可能像什么?孩子們想象了很多種不同的形狀,這時候老師又引導孩子們說一句完整的話。老師說,學生接。天空的云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瞧,張老師一步步有剃度的引導,孩子們想得豐富,說得精彩。從張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孩子們從不會到會,從說得不好到說得好!這就是老師的點撥引導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是課堂的精彩!喜歡這樣的教學設計!為張老師這樣的設計叫好!這樣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孩子們的思維將更活躍,語言表達將更生動形象。
總之,這節課帶給我們聽課者一頓精神的盛宴,一種美的享受,一次頭腦的洗禮。回味這節課的同時,也帶給我點滴思考,和張老師一起探討:
一、教師設計的發展目標,在課堂中生成的精彩背后我們是否要思考基礎目標的落實。課堂中有幾個孩子對于“風”的后鼻因的讀音掌握還有欠缺。可能是老師聽得不太清楚的緣故,也有可能孩子發音太小的緣故。如果老師能及時糾正,在課堂上讓所有孩子一一過關這個重點的易錯生字,那就更好了!
二、課中老師設計了一個讓孩子們自學的環節,孩子們通讀了一遍,然后老師就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了,這樣的自學環節是否有效?我理解老師想引導孩子在課中學會自學這一理想意圖,只是感覺自學的時間有些短暫,沒能充分的自學。當然一年級的孩子還不太會自學,老師是不是留點給孩子思考的時間?或者在自學前,引導孩子怎么自學?
三、在孩子猜是什么季節的風時,有個孩子說“東風”,老師說沒有“東風”,其實“東風”就是“春天的風”。處處聆聽清楚每一個孩子的發言,是很難做的,我也做不到,常常忽略了孩子精彩的發言。
僅僅是個人拙見,貼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堂課看花容易,繡花難。從沒教過低年級的男老師教出這樣精彩的課堂,怎能不讓人佩服?這節課的背后是張老師深厚的人文底蘊,全面的語文素養,善于鉆研,深入尊嚴文本,精心設計預案的結果!短短一個月,張老師的課堂就如此駕輕就熟,環環相扣,充滿語文味的課堂,真的讓我心生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