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媽媽笑了》教學反思
4、簡筆畫在板書上的運用能更直觀形象地讓學生分辨冬瓜、茄子在大小、顏色、細節部位上不同,幫助孩子們理請小燕子每次的觀察所得及燕子媽媽的表現,從中懂得認真的重要性。
需要反思與改進的地方:
1、讓孩子們就文章題目提出疑問時,面對較多孩子提出的較零散、不完整或與不著邊際的問題應如何處理如何引導,才能既培養他們學會提問的能力,又不會打消孩子們提問的積極性。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文后,讓他們同桌合作,互檢朗讀情況時,本意是同桌讀對了,表揚他,讀錯了,幫幫他。從而解決孩子們讀書中不認識的字,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但面對較長的課文,針對一年級孩子好表現,缺乏耐心的的特點,有部分識字能力較薄弱的孩子總是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同桌朗讀,讓同桌合作讀流于形式。
3、認讀生字詞和開火車讀生字時,大部分同學都熱情高漲,躍躍欲試,讀得特別開心,但總有個別孩子站起來“金口難開”,“火車”因此“出現障礙”,其他同學也在那邊干著急。應如何關注這些孩子的學習動態,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讓火車“順利通過”呢?
4、每當到“再讀課文,理解內容”這一教學環節中,我總覺得孩子們的情緒還停留在認讀生字的激動中,一時難以靜下來再次讀文,理解課文內容。在交流感悟時,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已容易開始分散了,無法集中到課文中來,能靜心思考,參與回答的孩子好象不多。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再次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再次靜心讀書并暢所欲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