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云彩》教學設計
3.從實驗室借出日食、月食演示儀,演示日食、月食發生的狀況。
可以說,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生怕錯過了其中一個小小的環節,一大半的孩子躍躍欲試,想親自演示一遍,我滿足了一些同學的要求,但更多的是要求他們回家用簡單的球借助燈光來演示。
得出結論:月亮確實會動,學生更驚喜地發現,原來那么神秘的日食和月食現象就是那么簡單,只是因為它們在運行的過程中處于特殊的位置所產生的現象而已。
興奮之余,一學生猛然提出,時鐘走的情況不是和課文里月亮走的情況差不多嗎?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令人吃驚。我決定繼續演示下去,于是,我找來一架電子鐘,請學生觀察時針、分針、秒針的運動情況。五分鐘后,大家發現,秒針走了五圈,分鐘走了一個大格,而時鐘似乎是一動未動。我讓大家聯想月亮在天空運行的情況,學生恍然大悟。由此得出第二個結論:月亮在天空中是在動的,只不過它和時針一樣,走得很慢很慢,我們只觀察一會兒是看不見它在動的,因此,課文中李小文說月亮不動云彩動是對的。
過后,學生又提出疑議:為什么一開始他們會認為是“月亮走得快呢?”
雖然,學生并不太明白什么是參照物,但通過討論后,學生明白了課文中李小文他們一開始是以飄動的云彩作為參照物,而后來卻是以靜止的樹杈作為參照物的,來判斷的。學生還聯想到火車上看行人、樹木的感受,甚至觀察到同一方向前進的慢車似乎在后退。至此,學生茅塞頓開了。
在這堂活動課中,學生摸索到了天文及物理的一點粗淺的知識:(1)太陽系、地月系天體的運行情況。(2)日食、月食發生的原因及現象。(3)什么是參照物。(4)什么是絕對靜止和相對靜止。
解決這些問題并不是一堂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但教師應該在學生對某一內容心存疑慮時,幫助解決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內容是學科之間相互融合貫通的因素,它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它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及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能夠培養他們自己動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新課程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也許,正是這樣的一堂語文實踐活動課,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當一名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的種子。
總之:1、通過課文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遇事要多動腦筋想一想,才能有好辦法解決問題。
2、我把課堂導入的環節和調動學生的興趣結合在一起,在課堂的初始階段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因為“興趣是最好的學習驅動器”,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就會產生了探究的欲望,就能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因此課堂的氛圍就會比較熱烈。
3、本節課,我還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組織了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由于是一年級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學習還不是很深入,只存在于表面,只有幾個愛動腦筋的同學在發言,其中有一部分同學好象無所事事。那么,如何更好地組織好地年級學生合作學習呢?敬請大家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