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美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2篇)
世界多美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認識一個新偏旁“羊”字頭。
(3)了解小雞在雞蛋里發育直到破殼而出的常識,小雞對周圍世界認識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隨文識字;從生活經驗入手,精讀感悟;培養觀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教學重點難點: 識字、朗讀、小雞對周圍世界認識的變化。
(二)教學策略
1、教法選擇:講授、討論、隨文識字、啟發引導、多媒體輔助。
2、學法引導:一邊讀一邊想、觀察、分析、體驗。
3、課堂組織形式:師生互動,集體合作,個別輔導相結合。
4、教具媒體組合應用:雞蛋;多媒體課件;幻燈片;生字、詞卡片。
5、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向家長了解小雞小鴨的孵化常識。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談話: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個雞蛋,把它放在雞懷里,過了些日子會發生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要讓學生明白不是所有的雞蛋都會變成小雞。)
[這是以問題引發興趣的。雞蛋能孵化出小雞,學生有這樣的生活常識,但有的雞蛋不能孵化出小雞,學生不一定知道,如何讓學生明白,看來是有難度的。如果學生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顯然影響下面的教學進程。]
二、整體感知
1、課件播放小雞的孵化過程和配音朗讀,觀察了解小雞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
2、小雞來到這個世界后說了句什么?
[雞蛋是怎么孵化出小雞的,道理明白但過程是不知道的,通過直觀的課件演示,學生體驗了生命的過程,同時創設了情境,產生了好奇。
借助小雞的語言說出自己的話,這是生命對生命的體驗,是對生命的渴望,對生活的向往。]
三、品讀課題
1、課件出示課題:“16 世界多美呀”
2、認讀“世界”、“美”。
3、試讀課題。提示:讀這個課題時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要讀好這個課題那些詞是關鍵?為什么?
4、對這個課題你是怎么體會的,讀出來讓大家聽一聽。
5、討論:什么叫世界?
(過渡:世界就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小雞一來到這個世界它看到了什么?我們讀讀課文吧!)
[因勢利導,自然的揭示了課題。隨文識字,認讀“世界”、“美”,初步感知音、形、義。試讀課題“世界多美呀”,是以體驗為前提,再練習讀出感情色彩的。抓住關鍵詞“世界”討論,從而準確的明確的世界的含義,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的基礎,]
四、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讀課文。要求:借助注音讀準字音,不認識的生字朋友用“”劃出,再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2、同桌合作再讀,討論:小雞眼里的世界先是……再是……?
3、匯報展示句子:
①蛋殼里的小雞先是睡著的,后來它醒了,看見四周黃乎乎的的。小雞想:整個世界都是黃色的呀!
②它看見天空是藍湛湛的,樹木是綠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學習生字不僅要讀準字音,而且還要認清字形、了解字義。所以,這一環節應給足時間,相互交流、相互檢測,教師也要注意效果的評價,加強反饋,打牢基礎。
問題盡量讓學生提出來,小組解決不了的再拿出來討論,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要寬泛,最好能牽動全篇。]
五、品讀句子,讀中感悟
1、課件出示句①:
蛋殼里的小雞先是睡著的,后來它醒了,看見四周黃乎乎的。小雞想:整個世界都是黃色的呀!
(1)認讀:“小雞”、“黃乎乎”。
(2)品讀感悟。如果你是小雞看見四周黃乎乎的,會有什么感覺?把你的體會讀出來讓大家聽聽,還可以配上動作。
(3)齊讀句①。
(設問過渡:這是小雞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世界?蛋殼外的世界又是怎樣的呢?)
[抓住關鍵的句子,讓學生朗讀感悟,這是很適用的方式。朗讀的同時要注意積累,特別是新出現的詞語,要讀熟,且要理解。讀有所感、讀有所思、讀有體驗、讀有語感,這是閱讀的根本。教師讓學生以假想的方式體驗小雞的內心,這是生命的交流與溝通,展示了孩子的心靈。配上動作表演讀,符合兒童的心理,學生一定能讀得有聲有色有情。]
2、課件出示句②:
它看見天空是藍湛湛的,樹木是綠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1)識字:你會讀這個句子中的那些生字、詞,愿意當小老師領大家讀嗎?學生自主認讀“藍湛湛”、“綠茵茵”、“碧澄澄”。
(2)品讀感悟。你想用什么語氣讀這個句子?為什么?讀讀看,讓我們也感受這蛋殼外世界的美。
過渡:多美的畫面呀!讓我們一起來贊美它吧!
(3)齊讀句②。
[緊緊抓住識字和積累詞語展開學習活動,不僅是重視了語文的基礎性,而且也是在滲透生學習方法。由詞到句到讀,這是一個訓練的過程。怎么讀,教師沒有盲目的指導,而是讓學生自己體會、討論,體現的學生的主體性。]
3、小結學法:剛才我們一邊識字、一邊讀句子,知道了小雞眼里的世界是怎樣的。你們還有不認識的生字朋友嗎?
4、認讀:“很久”、“站”。
(過渡:生字朋友我們記住了,現在大家一起朗讀課文。注意,這次要讀得通順、流利、還要有感情,有信心嗎?)
[由滲透學法,到總結學法,體現了由教會到會學的過程。學法的總結應讓學生自己來完成,盡管說的不全面,但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能力。盡量避免齊讀,齊讀不利于讀出個性]
五、朗讀全文
1、齊讀課文。
2、指讀,評議。
3、小結:小雞看到得只是世界得一小部分,更多得美景等著它去發現。
[誰想讀誰就讀,誰愿意讀,就站起來跟著讀。沒有參與的,老師再提議他大膽的讀。這樣面向的是全體。]
六、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美”。
(1)分析“美”的結構、字形和“羊”字做偏旁的變形。
(2)練寫“美”字。
(3)展示作品。
2、出示生字“世界”。
(1)讀筆順表,自主練寫“世界”二字。
(2)展示評議。
[寫字指導要扎實,體現過程性。應先讓學生看書,自己觀察字的結構及規律,特別注意生字各部分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學生先說說,老師根據學生的要求,有重點的邊講邊范寫。一定注意讓學生看老師的操作,讓學生臨摹。]
七、作業
1、朗讀課文。
2、操作題(以下任選一題)。
(1)畫一畫小雞的孵化過程和小雞眼里的世界。
(2)請家長幫忙收集有關小雞孵化的圖片或資料。
[作業有選擇性,實踐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與視野,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關注了小雞的未來生活。]
綜述:教者建立了“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關注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教學過程體現了以問題為情境,以品讀為手段,以合作為促進,以體驗為歸宿,重自主、重朗讀、重積累、重感悟、重實踐。主張從學生的生活入手,以生命來體驗生命,放飛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激勵了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思考: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關注的是學生原有的認知和經驗,注意引導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自我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創新意識。教學活動的展開,多與學生商量,讓學生提出怎么學習,注重學生自我的選擇性。(當然,低年級學生這樣操作有難度的,但教師要有這樣的意識,長期的培養下去,學生自然的就生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世界多美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生字只識不寫。認識兩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重點難點: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指名讀課題。認識“世界”兩字。畫圖認識界字,讓學生明白界的意思是分界線,從而記住它是由表意的“田”和表音的“介”組成的。讀句子“現在,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讓學生明白世界很大。書空“世”的筆順。認識“美”:古人認為羊大了就美。提示學生上面是羊字頭,與羊字區別,知道豎不出頭,而且筆順也有所變化,下面是大,這個字的筆順是難點,要多請幾個學生書空。
齊讀課題。
二、教師范讀課文。
三、學生自讀課文,并識記課文中的生字,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四、全班交流。
1、“母雞”的雞:雞與鴨、鵝同屬家禽。記住右邊都是鳥字旁。重點記左邊是又字旁。
“蹲”:做動作識記。要用腳穩穩地踩住地,記住它的偏旁。
“孵”:先認左邊的卵字。拿一介雞蛋,告訴學生其實在科學上雞蛋稱卵,母雞孵小雞時,就是要蹲在雞蛋上,用自己的體溫使蛋保持一定的溫度,使卵里的小生命生長、發育、出殼,所以孵的左邊是卵字旁。
指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正確停頓。
“黃乎乎”,引導學生與“呼呼”區別,呼呼是指風發出的聲音,而黃乎乎指的是顏色。把黃換成其它字意思會相應發生改變:黑乎乎、胖乎乎、熱乎乎。
2、“久”:課文中指時間長。與攵區別。
“藍湛湛、綠茵茵、碧澄澄”出示顏色讓學生與詞相對應。分析“茵”“澄”的字形與字義。
指導學生讀好第二自然段。
3、“麗”:重點記下面的部分,注意里面只有一點。
“站”:猜謎語“一點一橫長,兩點一橫長,你若猜不著,站著想一想。”謎底是立。問學生,為什么謎語中要說“你若猜不著,站著想一想。”讓學生體會站和立是同義詞,因此站的左邊是立字旁。右邊是占領的占。
指導學生讀好第三、四自然段。
五、總結:認讀生詞。
六、指導寫字:
世:第一筆長橫從左上起筆微向右上傾斜,最后一筆是豎折,在轉折處頓筆。
界:田字頭扁一點,撇捺要舒展。
美:第8筆是撇,從橫中線和豎中線交叉處起筆。
讓學生經歷看帖,描紅,臨摹,對比,再臨摹的過程,在練習中不斷提高。
反思:
這是一節一年級下學期的識字課,我的設想是把生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學習。
這樣做是想讓學生在初次接觸生字時便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如果學生的第一印象是錯誤的話會一直錯下去,即使后來知道自己錯了,但是一寫也會無意識地寫錯,直到老師給他指出他才能改正。改正一個錯誤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比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還要難。因此在教學中我不惜花費時間讓學生反復書空,如“世”的筆順,反復比較:如“乎”與“呼”。讓學生在重復與對比中留下鮮明的印象。
其次,我要在一年級有意培養學生利用字理識字。我們的漢字是最有意思的文字,每一個漢字好像都會說話。我充分利用古人造字的方法引導學生識字,讓識字趣味無窮。更多的是讓學生從中感覺到一些識字的方法。如認識“雞”時,我告訴學生它與鴨、鵝都是家禽,是被人類化以后養在家里的鳥。因此它們都是鳥字旁。然后比較左邊,相信學生在下一次遇到鳥字旁的字,即使不認識,腦海里也會馬上想到它是一種鳥。其實這就是形聲字的特點。這課的形聲字很多,如“孵、蹲、茵、澄、站”我都逐一進行了引導。讓學生認識到這種識字方法的樂趣,為二三年級乃至高年級的自主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盡管設想是好的,但是在操作時還是發現了有許多問題。首先是拖堂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是枝蔓太多,有些東西可以放到寫字時再重點強調,要學會分散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