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教學案例(精選3篇)
春筍教學案例 篇1
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江蘇版第二冊的《春筍》寫的是春筍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贊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課文語言不但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而且簡潔、明快、節奏感強。
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呢?請看以下教學片段:
1、教師范讀,全班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嘗試想象畫面。
師(充滿激勵的語氣):“小朋友們已經在學習‘一邊讀課文,一邊想畫面’的本領。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誰的這個本領強?(學生異口同聲:“好!”)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用心聽老師讀,并努力想畫面。”
(老師話音未落,許多學生都已閉上了眼睛,一副信心百倍,立馬一決高低的神情。)
師(用情朗誦):“……”(略)
2、指名嘗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腦海中的畫面,教師適時點撥。
師:“現在,誰先來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能說多少就說多少。”
(老師的鼓勵及低要求給予了學生很大的信心。幾個性急的學生早已高舉小手,大叫:“我來!我來!”)
生:“我聽到了春雷--轟隆隆,轟隆隆,很響!”
生:“我看見了春筍,像一個個可愛的娃娃。”
生:“我看到他們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
生:(好幾個男生嘴快,不贊許前一個同學的回答):“你是在背課文了!”
(看來,學生已經意識到會背課文不等于已經懂課文。)
師(因勢利導):“是呀,現在我們不是在背課文,而是說你腦海里的畫面。沒關系,聽聽別人是怎么說的。呆會兒,你也一定能行!”
生:……
3、教師再次感情朗誦,學生扮“春筍”再現春筍破土而出的情景。
(這一自然段中,“沖破”,“掀翻”顯示了春筍不可阻擋的氣勢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頑強生命力。“冒”準確寫出了春筍破土而出的動態。“一個一個”不光說明多,還給人一種連續不斷、你追我趕的感覺。它們都是重點詞語,它們的意思,它們包含的情感、意蘊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我就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表演“春筍”,來換位體驗,為感情朗讀§1奠定基礎。)
師:“小朋友,你們現在就是春筍。但春雷沒來之前,你們在干什么?”
生:“在地下睡覺!”
(不等老師命令、指導,學生都離開了座位,閉上眼睛,蹲了下來,扮睡覺樣。而不少男生更是奇思妙想,拿了書蓋在身上,充當被子,拿了鉛筆盒當枕頭。更有甚者,班中幾個調皮大王索性躺在了地上。教室里頓時喧鬧起來。)
師:“春天還沒來到,地面上還找不到可愛的春筍娃娃。他們在哪里呢?奧,他們在地下睡覺。噓——別吵別吵,讓他們安靜睡覺。”
(教師巧妙的描述讓全班同學進入了角色,教室里一片寂靜。)
師(過了片刻,再聲情并茂地朗誦):“一聲春雷,喚醒了……”(略)
(學生們都用動作形象地再現了春筍破土而出的情景。我知道,他們此時已完全融入了春筍這個角色。)
4、齊聲感情誦讀。
(不言而喻,此刻的朗讀是十分到位,也打動老師的心。)
教學反思:
平時語文教學中,老師們時常有這樣的朗讀指導現象:“這個詞要讀得輕一些。”“這個句子要讀得慢一些。”……這實際上把“自讀感悟”與“朗讀技巧指導”本末倒置。表面上看,學生讀得有感情了,但那實際上是“形式化”的感情,說白了就是裝腔作勢,不是真實、自然的。
因為“感情是在體驗、感染、共鳴中自然生發的,不是靠外在的命令產生的。”
實踐證明,指導學生朗讀,先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即進入課文的情境,體驗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讀文”,即把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當地讀出來、表達出來。
換句話說,也就是先“讀進去”,再“讀出來”。
由于教材中文章的體裁、題材不一,思想情感也豐富多采,再加上學生個體的情感經歷、情感積累各不相同。因此,指導“讀進去”的方法要“因材而施”,“因人而異”。但以下三種方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使用頻率很高:
1、創設情境,啟發想象,點燃情感。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要讀進去“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啟發想象,就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放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浮現,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學《春筍》的課上,我利用學生好競爭的心理,讓學生來比賽“聽范讀,想畫面”,從而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接著,我又針對學生愛表演的特點,讓他們扮“春筍”,角色得到轉換,想象也就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自然,他們的表演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春筍的頑強品質深深地烙在了他們的心里。對春筍的喜愛、贊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因此,感情朗讀非常到位。
2、教師有情,撥動心玄,激發情感。
教師有感情的言語渲染,聲情并茂的范讀,最能打動孩子的心,最能使他們與老師、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學生“讀進去”之后,又怎樣指導學生“讀出來”呢?這就要引導學生在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再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抒發出來,把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感受表達出來。
要“讀出來”,就要引導學生把握朗讀技巧,如語調的高低、強弱,語氣的輕重,節奏的快慢等。這時候,切忌直接向學生講解朗讀技巧,而應讓學生自我感悟。如教師范讀后,讓學生在模仿跟讀中體會技巧;如學生間比賽讀,從師生共同評議中領悟技巧;又如用不同種方式朗讀字、詞、句、段落、文章,然后讓學生自己來比較評析,從中掌握技巧等等。
例如《春筍》中的最后兩句話“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通過老師范讀,學生自讀,同桌間比賽讀等方式,學生情感得到激發,朗讀時,一聲比一聲讀得高昂,且富有節奏感。把春筍頑強生長的品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相信,只要我們在語文學習的殿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用心去奏響那精神律動的音符,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必將會成為學生生命歷程中一篇篇華彩的樂章!
春筍教學案例 篇2
【案例描述】
片斷一:
師:豎起小耳朵聽,這是什么聲音?(播放雷聲)轟隆隆的雷聲好像在說什么?
生:雷聲好像在說春天來了。
師:這雷聲好像在對小春筍說什么?
生:雷聲好像在對小春筍說,小春筍,快醒醒,你看,粉紅的桃花開了。生:雷聲好像在對小春筍說,小春筍,快醒醒,你聽,布谷鳥在唱歌呢!
生:雷聲好像在對小春筍說,小春筍,快醒醒,你看,雪白的梨花開了
……
師:是啊,這就叫作“喚醒”。
(出示詞語指導認讀,注意字形)
“喚”是口字旁,用嘴去叫喚,“醒”是形聲字,右邊是“星”
……
師:小春筍在做什么呢?自己讀一讀。(學生讀課文)
(出示句子:它們掀翻泥土,沖破石塊。指名讀)
生:老師,寫錯了,“掀翻”“沖破”寫反了。
(出示課文中的句子)
師:想一想,“掀翻”“沖破”能不能換?
生:不能。
師:為什么?
生:(不語)
師:(多媒體演示春筍掀翻泥土,沖破石塊的樣子)假如我們的手就是春筍,做一做,它是怎樣掀翻泥土,沖破石塊的?
學生做動作
師:再想一想,“掀翻”“沖破”能不能換?
生:不能,泥土比較軟,春筍可以沖破它長出來,石塊很硬,春筍沖不破,可以把它掀翻了再長出來。
師:是啊,不能換。課文中的詞語搭配多么準確呀!
指導學生想象畫面邊做動作邊讀。
片斷二:
(引讀)“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
師:(范讀)“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你能把“冒出來”換一個詞嗎?
生:長出來。
生:鉆出來。
師:是啊,春筍一個一個從地里“長出來”,“鉆出來”那么,我們把這句話中的“冒”換成“長”“鉆”行不行?
生:不行,不通順。
生:可以的,讀起來意思一樣的。
師:再讀一讀書中的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春筍一個一個從地里長出來。
師:做做動作,怎樣冒出來的?
生:(學生跟著老師一起做動作)
師:你為什么這么做?
生:春筍想早點長出來,所以速度要快一點,是“冒出來”的。
師:現在你知道為什么不能把“冒”換成“長”和“鉆”了嗎?
生:“冒出來”是說春筍長得很快,比如說今天看看還沒有長出來,春雨一下,它馬上就從地上長出來了。“長出來”速度慢。
生:“鉆出來”是說春筍的力氣很大,但是速度不快。
師:是啊,春筍多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呀,快快冒出來吧。
(引導學生朗讀)
師:春筍一個一個,你追我趕,終于冒出了地面,這是多么強大的生命力啊!
春筍教學案例 篇3
師:春雷是怎樣喚醒春筍的?
生:轟隆隆。
師:誰來做春雷爺爺叫醒小春筍?(指名表演,一起表演)
師指圖說:春天來了,小春筍在春雷爺爺的呼喚中醒來了。想想,春雷還會喚醒誰?
(出示填空)一聲春雷,喚醒了,喚醒了,喚醒了------
生:喚醒了小草。
生:喚醒了柳樹。
生:喚醒了冬眠的青蛙,狗熊。
師:指圖引讀第二句,引導學生表演,指導朗讀。
師:蓋在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可春筍把它們沖破了;壓在身上的石塊多重呀!可春筍把它們掀翻了!春筍一個接一個,你追我趕地往上長,終于冒出了地面。它們為什么想急著出來 ?
生:它們想看看外面美麗的世界。
師:小春筍睜開眼睛一看,呀!好大的一個世界,它看到了什么?會說些什么?
生:小花開的五顏六色的。它們說:“小花,你真美!”
生:它們看到小草也從地里鉆出來了。它們說:“小草,你怎么與我穿的衣服顏色是一樣的?”
生: 它們看到柳樹發芽了。。。
生: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它說:“燕子,你早。”
生:粉紅粉紅的桃花開了,雪白雪白的梨花開了。
生:它們看到小河里的冰都化了。
生;它們看到許多高樓,它們說以前都沒見過。
生:它們看到了紅紅的國旗,它們也說以前也沒見過。
。。。。。。。
師:它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多高興啊!
(師引讀第二自然段,生接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
師: 為什么向上,向上,還要再向上呢?
生:因為,只有長的高,才能看的遠。
師:小春筍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那么,此時,你是怎樣想的呢?
生:我們要學習小春筍好好學習, 考個好成績。
生: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到北京上大學。
。。。。。。
師:多么可愛而勇敢的春筍呀,面對堅硬的石塊,它毫不懼怕。就讓我們變成一個個小春筍,在風雨里笑,在陽光中長吧!(學生試著邊做動作背誦記憶課文。)
[教例]蘇教版國標本第二冊《1、春筍》
師:現在,我們就是春筍娃娃了,來,一起做動作(師生共作沉睡狀)
(音樂聲:轟隆隆的雷聲)
(學生做蘇醒、伸懶腰的動作)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1:什么也看不到!
生2:黑乎乎的泥土。
生3:到處都是黑乎乎的。
師:那……你們聽到什么了嗎?(學生思考片刻)
生1:我聽到了小鳥的叫聲。
生2:我聽到了小河水嘩啦啦的聲音。
生3:我聽到了呼呼的風聲。
生4:我聽到了狗熊出來活動的聲音。
生5:我聽到了樹木、花草的說話聲。
師:(點頭贊許)你真有想象力!(停頓一下)你們想出來看看嗎?
生:(齊)想!
師:該怎么辦?
(少部分機靈的學生做“想出來”的動作,其他人也紛紛效仿。)
師:厚厚的泥土阻擋了我們,怎么辦?
生:沖破它!
師:呀!一些石塊壓在我們的頭上……
生:把它們掀翻!
師:于是,我們——(學生接著說)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
(學生一邊說,一邊做“沖破泥土”、“掀翻石塊”的動作,然后站起來。)
師:誰來讀讀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
師:春筍娃娃們,讓我們一邊表演,一邊來讀,好嗎?
(學生表演讀,聲情并茂)
教后反思: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新課程標準指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從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在本片斷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個“喚醒春筍娃娃”的情境,讓學生表演,引導他們說出春天的其它景物,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課堂氛圍中,不知不覺地了解了春天,同時體會到了春筍迫不及待鉆出泥土的心情。課外閱讀課上,我又讓學生讀了讀《課外讀本》上的《春天來了》、《春風娃娃》等文章,更能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培養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