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彈撥樂器-小學音樂教學案例設計
洪嘯音樂教育工作站編者:這是一篇設計較為精細的民族樂器教學設計,由洪嘯音樂教育網友“深海的泡泡”-11-27 14:44:00發布在洪嘯音樂教育論壇社區的小學音樂教師備課室,在此向“深海的泡泡”朋友表示感謝!--趙洪嘯
《民族樂器中的彈撥樂器》教學案例設計
作者:(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盛平小學 鄭紅)深海的泡泡 配圖:趙洪嘯
一、教學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理念是:“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為動力,鼓勵創造,弘場民族音樂,提倡學科綜合。”以音樂為主線,通過欣賞、動作表演等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心體驗感悟音樂用心表現音樂。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學生音樂感受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并了解民族彈撥樂器,熟悉它們的音色和演奏姿勢;
2、通過欣賞《快樂的諾嗦》進一步感受我國民族彈撥樂器合奏的豐富音色和表現力;
3、調動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產生興趣,并有進一步探究的愿望,讓他們有創造性地參與音樂活動;
4、通過欣賞樂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三、教學分析
本課為廣東省花城出版社“走進音樂世界”教材第十冊第三單元“多彩的鄉音”中第二節教學內容《民族樂器中的彈撥樂器》,在音樂課本上只有一般的樂器圖片和簡單的分析,學生從呆板的書上很難去了解各種樂器的結構色彩以及樂器的音色和演奏效果。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先分出重難點按各器樂的特點在課件中常見的四種樂器:古箏、古琴、琵琶以及揚琴。首先通過實物直觀介紹它們的結構、音色和演奏技巧,再次通過欣賞各自的代表曲目聽辨其音色說出各自的特點;最后讓學生對樂器進行比較,然后總結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種教學方式突破了以“課堂、書本、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而代之以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學模式。而這種模式更適合學生的需求,更能活躍課堂氣氛。
本課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注重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想象能力。突出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以生動有趣的方法解決教學難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
四、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中國民族樂器中常見的幾種彈撥樂器(古琴、古箏、揚琴、琵琶等),了解它們的演奏特點和音色特點。
五、教學課時:一課時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電腦平臺、揚琴、古箏、古琴、琵琶
七、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奧運會剛剛落下帷幕,
8月8日的奧運會開幕式大家都看了嗎?能告訴老師你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嗎?
生:二十九個腳板印、擊鼓倒計時……(指名學生回答)
師:老師也有一個最難忘的片斷,大家想知道嗎?(播放奧運會開幕式中的古琴演奏視頻)
師:這就是在開幕式文藝匯演中老師最難忘的片斷,剛剛同學們在視頻上看到的樂器叫——古琴,我們經常說的“琴棋書畫”中的琴就是指古琴,有誰知道古琴是屬于我國民族樂器中的哪一類樂器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