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第三單元 巧嘴巴教學設計
2、復聽樂曲用動作模仿鴨子拌嘴,體驗速度與節奏的變化對樂曲的重要性。
學生分成幾組,邊聽音樂,邊想象自己就是那群鴨子中的一只,隨著音樂的進行用動作來模仿鴨子拌嘴的情景,并對有創意的動作小組予以激勵表揚。四、課堂小結
課時安排:3/21 二(3) 3/22 二(4)教學反思:音樂課《數鴨子》,充滿了童趣,音樂中我們感受到柔嫩明亮的音色,感覺到兒童天真爛漫的天性。生動活潑的說唱節奏,更看到了具有濃郁的鄉村氣息的中國水墨風景畫。橋上數鴨子的孩童,橋下放鴨子的老爺爺,有橋有河,有爺爺與孩子們風趣的對話,有鴨子的嘎嘎叫聲。可謂是有情有景,生動可感。 在歌曲教學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玩中學,構造了一個生動活潑、富有童趣的教學情景。首先我選擇出示圖片(紅燈、綠燈、黃燈),讓同學重點對四四拍節奏“0”(空拍)難點進行處理接著從猜謎語的方式導入課題,顯得親切也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也容易放松學生緊張的心情,并增強學習興趣。我通過讓學生自己選擇表演形式,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歌曲節奏鮮明利于上口,學生非常喜愛,很快就學會歌曲,還能理解其中的情緒。通過創編表演,讓學生在參與和合作中感受到音樂帶來的無窮樂趣,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學習任務。在整個音樂活動中,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我共放入了“律動”“情境導入”“學唱歌曲”“歌曲處理”“創編動作”五個環節。
第三課時一、教學內容:1、唱《猜謎謠》2、聽賞和表演《蟈蟈和蛐蛐》二、教材分析: 《猜謎謠》是一首山東兒歌。歌曲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向朋友們介紹了小動物的特征和生活習性。指導學生模唱出問答的口氣。《蟈蟈和蛐蛐》是一首詼諧的諷刺歌曲曲調充滿京味,歌詞具有敘述性,用音樂方式表現了蟈蟈和蛐蛐在一起吹牛的故事。三、教學目標:1、能用輕快活潑的聲音,充滿童趣地演唱《猜謎謠》,并拓寬學生對各種動物的知識面,從而激發對動物的熱愛之情。2、通過聽賞和表演《蟈蟈和蛐蛐》,了解這兩種昆蟲。四、教學重點:能用輕快活潑的聲音充滿童趣地演唱《猜謎謠》五、教學難點:歌曲《猜謎謠》中襯詞的演唱。 六、教學準備:鋼琴、錄音機教學過程:一、 教學組織1、學生聽《猜謎謠》的伴奏音樂進教室入座
2、安定情緒,師生問好。
二、學習樂曲《猜謎謠》
(一)導入
師:今天在上課之前,老師給大家猜一個謎語:
兩個角,抱著頭。上樹頂,爬村頭。扁扁嘴,細長的脖。坐著高,站著低。
在這個謎面中,每一句都可以猜一種動物。
生根據謎面猜謎底,對說出不常見的動物答案的人給予肯定與表揚。
師:同學們到底猜得對不對呢?聽聽人家是怎樣回答的。
【設計意圖】:通過猜謎的游戲,熟悉歌曲內容,并且不公布謎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聽錄音范唱,整體感受歌曲。
哦,原來每句謎面都有幾種答案呢。
(三)把歌詞以兒歌的形式來朗讀
1、按歌曲的節奏齊讀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