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的村寨》教學設計
《北京喜訊到邊寨》教學設計 【教材依據】 《北京喜訊到邊寨》是人民音樂出版社教材第十冊第二單元的欣賞曲,本單元的主題是“歡樂的村寨”,從各種豐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在少數民族村寨里,當喜訊傳來時他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 【教材分析】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我們祖國的心臟。在那里發出的重要信息都會傳遍全國各地,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產生激蕩和回響。管弦樂《北京喜訊到邊寨》就是表現了重大喜訊傳到祖國邊陲時,山寨人們欣喜若狂、縱情歡慶的情景。這是一首熱情奔放的舞曲,結構緊湊,表現手法簡樸,音樂形象鮮明。其主題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間音樂,曲調新穎,節奏明快,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全曲由引子、六個具有舞曲特征的主題(表現不同的舞蹈場面)以及第一個主題反復再現所構成。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能熟悉各主題音樂的旋律,并能會唱第一主題音樂和第四主題音樂的旋律; 2、能聽辨出各主題音樂開始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以及各段音樂所表達的情緒; 3、通過唱、聽、跳、涂色等活動,感受在少數民族村寨里,當喜訊傳來時他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 4、豎笛練習,簡單吹奏《敖包相會》《蘇武牧羊》民族樂曲。 【教學重點】 能熟悉各主題音樂的旋律,并能會唱第一主題音樂和第四主題音樂的旋律。 【教學難點】 能聽辨出各音樂主題開始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并能分辨每個主題的情緒、力度、節奏的不同。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
學
環
節 教師活動 一、導入: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節選,教師與學生一起舞蹈。 二、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 1、完整聆聽全曲,感受音樂情緒。 2、提問:在剛才這段音樂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民族的人們在舞蹈?他們的心情怎樣?你猜猜是什么事情讓他們如此激動? 3、介紹創作背景: 新中國成立后六七十年代,我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那個時期出現了一股壞勢力“四人幫”,他們禍國殃民、壞事做盡,全國的老百姓都很痛恨他們。終于在1976年黨中央粉碎了“四人幫”,這么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越過高山、跨過原野傳到了祖國的每一個角落。這首樂曲就生動而形象的表現了當這一特大喜訊傳到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邊寨時,山寨人民載歌載舞、熱烈慶祝的情景。 4、分段聆聽,說說每個主題音樂的情緒、音樂形象等。 ①引子:用圓號模仿牛角號的聲音,奏出號召性的音樂。 ②第一段:展現出一幅熾熱的群舞場面,引出了熱誠奔放、高昂矯健的旋律。 ③第二段:姑娘們輕盈、歡樂地舞蹈著。 ④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揚而流暢的旋律。 ⑤第四段:雙簧管奏出輕飄而富有色彩的音調,像一位美麗的姑娘在獨舞。 ⑥第五段:小號奏出粗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壯的舞蹈。 ⑦第六段、第七段:姑娘們跟小伙子們對以輕快活潑的舞蹈。 ⑧第八段:樂聲輝煌燦爛,把萬眾歡騰的熱烈情緒發展到了頂點。 5、介紹舞蹈形式:獨舞、群舞和對舞。 6、復聽第一主題旋律和第四主題旋律,用“lu”唱一唱旋律。 7、完整聆聽,想象每個主題音樂所表現的畫面,并標出每個音樂主題所演奏的樂器序號。 8、說出樂曲是用哪一段曲調作為結束的,在速度和情緒是有什么變化。 9、課堂小結:旋律熱誠彌漫,粗獷奔放;富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和地方色彩。 三、拓展: 1、介紹苗族和彝族:(播放視頻) 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的音樂文化風格各異,個性獨特,內容豐富多彩。民歌彝族從古到今都有愛唱歌的傳統,彝族諺語稱:“有嘴不會唱,白活在世上”。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 2、拓展豎笛練習:簡單吹奏課本練習《敖包相會》《蘇武牧羊》民族樂曲。 a、tu音練習 b、簡單吹奏課本練習《敖包相會》《蘇武牧羊》民族樂曲。 四、小結: 今天我們欣賞了《北京喜訊到邊寨》,大家都為我國近30年來發生的巨變所感染、激動,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創造更多的令人歡欣鼓舞的喜訊。 學生活動 聆聽樂曲片段,舞蹈 聯想音樂所描述的場景 聽出每個主題音樂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唱主題旋律 說出每個主題所演奏的樂器 觀看視頻,感受民族風俗、音樂舞蹈風格 學生簡單吹奏《敖包相會》《蘇武牧羊》樂曲 設計意圖 讓學生對歌曲有個初步的印象,感受少數民族舞蹈風格 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熟悉作品的創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音樂情緒 培養學生認真聆聽的好習慣 加強試唱、識譜努力 直觀了解苗族和彝族的音樂文化 結合課本練習,通過吹奏活動,進一步多方位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喜愛 激發學生為了更好地建設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學習的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