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材料(精選8篇)
評課材料 篇1
凌亦祥
語文學科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小學語文教學更有著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特點。周海偉老師在教學《亡羊補牢》一課時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達到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真正的目的。周海偉老師找準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與知識傳授的最佳結合點,使課堂教學閃現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
(1)在識字組詞中,潛移默化。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并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文章的字詞中蘊藏著作者的觀點,傾注著作者的感情,教學中要抓住這些字詞反復品味,才能較好地領會思想內容,從而達到提高思想素質的目的。周海偉老師在字詞教學中注意通過對學生識字組詞進行思想教育。如在初讀課文時周海偉老師讓學生在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思考課文中哪一個詞與題目最密切?周海偉老師抓住了學生提出的勸告一詞學習生字“勸”和勸告的意思,進而深入問一句:“圍繞勸告你最想提哪些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了教育。周海偉老師把握字詞的意義,掌握好時機,靈活多樣地寓教育與字詞訓練中,長此下去勢必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在課文教學中,加以深化。
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內容是豐富的。每篇課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側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冊語文教材之中,沒有完整的序列。我們只要深入鉆研教材,確定恰當的教育目標,找出德育點,就能發揮課文教學的基礎作用。例如《亡羊補牢》一文中,引導學生明白為什么勸告?怎樣勸告?結果怎樣?從而讓學生明白在學習和生活中是應該聽從別人的勸告。又如在教學第四、五自然段時教師提出: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養羊人后悔?他會怎樣想?學生抓住重點句理解、同桌表演從中受到教育。總而言之,周海偉老師針對不同的課文內容借助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將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學生心田。
總之,語文和思品學科的整合,將更好地發揮它們的綜合效應,展現語文人文價值。它使教育真正實現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提高整體素質的任務。因此,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聯系,使各科知識互為促進,有機融合與一體,讓學生有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
評課材料 篇2
經緯小學 梁松巖
所有的課程要一分為二的看,預設與生成永遠都不會統一。魏老師今天執教的《用擺計時的鐘》一課的設計可以用大膽創新、簡單明了、樸素平實、收放自如、以人為本五方面來進行評析。
大膽創新:魏老師將《用擺計時的鐘》一課和《測量擺的快慢》一課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為一課典型的科學探究課,使課堂的主脈更加清晰,內容更加豐富。讓學生親歷了一個完整的研究擺的過程。
簡單明了:一是教學環節的設計簡單明了,目的性強,其實整體設計就分為兩大部分:先認識擺的構造并通過測量一分鐘百的次數這個實驗來揭開本課重點問題的研究。魏老師沒有單純地利用這個問題做過渡,在這里,讓學生通過多測幾次來體會重復實驗的重要意義——科學、精準的數據是要通過多次測量才能得到的。這一重要的科學思想為下一個環節“研究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鋪墊。二是教師語言簡單明了,問題設計邏輯性強、指向性強。五年級學生表達能力已經較強,教師的問題就不能過碎,讓學生有一個連貫性的思維過程。魏老師在這一問題上做的比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導學生評價,以促進學生自己的思維發展。
樸素平實:有些老師上觀摩教學好用一些動畫片和色彩鮮艷的實驗器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不否認,這樣往往課堂氣氛比較熱烈。但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準備一般不適合上日常教學,這樣的觀摩課學習的東西不多。但魏老師這節課從電教手段上只用了一個演示文稿,幫助學生回憶了學過的計時器和看了擺的構造,為后面的學生敘述作了語言上的鋪墊,并加深了對擺德感性認識。效果也很好。而且實驗器材簡單適用,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理解科學的生活化,感受身邊處處是科學。教師在課堂上從擺的構造到猜測影響擺快慢的因素,再到設計實驗驗證猜測,都力求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方式親歷親為每個探究活動。操作前,教師更是利用師評、生評等多種方式使學生明確了實驗目的,過程等。力圖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體現科學的嚴謹性。
收放自如:在探究環節,教師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學策略,學生在制定計劃的過程是一個思維開展的過程,對這一過程,教師給予了指導并直接參與學生討論。魏老師收放的尺度比較恰當,更重要的是魏老師明顯的先扶著學生經歷了擺重因素影響擺的快慢的過程,使學生明確了控制變量的重要性,從而為后面放手讓學生獨立設計和操作對比實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人為本:本節課始終都是學生自己發現感興趣的問題,自己設計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去獲取有關結論和信息,能主動地把研究結果進行總結交流,這里魏老師就是在努力為學生創設參與學習的條件和機會,支持和促進學生發展,幫助學生在參與中自己建構知識,自己鍛煉能力。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但本節課也存在著不足:如自制擺后,教師說我們擺得擺重各不相同,擺繩也不相同,那它們在一分鐘內擺動的次數是否相同呢?這里的順序顛倒了,應該在測量完本組實驗后問為什么大家的擺一分鐘內擺動的次數不同,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而且教師在每組測完第一組數據后,這里重要滲透的是一組數據能不能代表你的擺每次都是擺相同的次數呢?從而引出要反復實驗多收集幾組數據才能得到較準確地自制的擺在每分鐘內擺動的次數。并滲透重復實驗的重要意義。但在這里魏老師有些急于讓學生多收集幾組數據為后面發現問題作鋪墊。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求出每組的平均值,使學生得到一個自己的擺單位時間內較精準的擺動次數。使我們的實驗有一個結果。而且在比較數據的時候應該先比較每組四次的德次數分別是多少,再比較同一次不同組數據的變化,從而引出為什么不同?這樣結構比較分明。
在扶著學生設計“擺重”是否影響擺的快慢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控制變量的重要性,也要規范操作。如放兩個鉤碼作為擺重時,兩個鉤碼是并排掛還是豎直掛,怎樣控制擺幅相同等問題,可以利用學生說,教師演示的方法來使實驗更科學、更嚴謹。不然我們扶著走的意義也大打折扣。
最后就是對于生成性問題的處理,比如在學生總結擺重到底是否會影響擺的快慢時有兩個同學與大家的意見不統一。認為有關系,這時作為教師不能什么都留到課下讓學生去處理。我們可以讓他說明理由,大家共同分析,這是訓練學生思維的現成素材,我們要把握。最起碼,也可以讓他和下面要研究的問題共同研究。
這節科學課上魏老師不僅注重教給學生有形的知識,更重要的她側重在訓練學生的無形的能力上。我們每個科學教師都清楚一個道理,就是交給學生查字典的方法,要比教給他每一個字產生的效能會更大。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有不當之處請多加指正。
評課材料 篇3
音樂性。
教師上課的過程充分利用了音樂語言去引導學生,啟發學生,讓學生在音樂引導中自然地進行學習。例:1、在引入音樂活動前,用音樂導入。2、活動中,律動音樂、游戲音樂、創編活動的背景音樂等,都以音樂為主。3、活動后,以《快樂的潑水節》音樂作為結尾,結束新課。讓學生充分感受了音樂的美感,讓學生在教師語言和音樂中得到充分的音樂情境體驗。這樣就將歌曲的教學和模仿、律動、游戲結合成一個整體,這樣既使課堂更加完整活躍,又增強了音樂性。讓學生在唱唱動動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樂,體驗其中的快樂。
二、構思新穎,銜接巧妙、自如。
本課教學環節之間,銜接巧妙,課堂教學流利順暢。教師仔細分析教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各環節自如地過渡,不流任何痕跡,課堂教學保持整體性。
本課教師將要到傣族村寨去參加潑水節必須通過三道關“節奏練習、按節奏節奏讀歌詞、唱會歌曲”先后順序貫穿始終。構思新穎,銜接自然,使教學生動活潑,興趣盎然。
三、學生自主創編,其樂無窮。
評課材料 篇4
談橋中心小學 李月珍
《“我是您的兒子”》一文生動形象地記敘了原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焦裕祿同志在風雪嚴寒的日子里,以身作則,冒風雪,頂嚴寒,挨村逐戶,訪貧問苦,給貧困百姓送去黨的溫暖的感人事跡。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周老師的這節課,能很好地落實單元訓練目標,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的特點,感受人物的品質。注重品詞品句,力求語言文字訓練與情感教育,思想教育融于一體。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淺析這堂課:
一、抓住描寫人物行動的關鍵句,展開情節想象,概括人物特點。在這堂課的一開始,周老師就讓學生找出描寫焦裕祿那頂“棉帽子的耳巴在風雪中忽閃忽閃的抖動”的句子。并讓學生讀讀體會體會后,讓學生找找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再進行分別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的說話練習。這樣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又得到情感的體驗,讓學生仿佛看到了焦裕祿風雪中的高大形象。
二、品讀人物語言,想象寫話,感受人物的品質。在品讀老大娘對焦裕祿說的那句話后,周老師說:“解放前,在大雪堵門的時候,地主逼債……現如今怎樣呢?”接著,布置了一個小練筆:請用“現如今,大雪堵門, ”想象寫話訓練。這個訓練通過新舊社會生活的對比,突出了新中國新一代干部關心群眾疾苦的品質,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焦裕祿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
三、語言動情,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優秀的語文老師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們不但能夠準確地把握課文本身表達的情感,而且能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周老師上課語言親切自然,表情豐富,情感非常投入。當品讀到焦裕祿“動情地說:‘我是您的兒子,是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的。’”這句話后,周老師又重點抓住“動情”一詞的理解來指導學生朗讀,她問學生:“動情”是什么意思?在學生理解了詞義后,她深情地對學生說:“那么,就請你動情地讀一遍,讀了這句話你又知道了什么?”這時,一位位學生站起來動情地朗讀。接著,帶動了全班激情朗讀。真是“教師情化自己,熏陶了學生”。這樣的朗讀訓練不僅大大地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而且加深了對這句話的理解。讓學生仿佛看到了當年焦裕祿訪貧問苦時深情地對老大娘自己是她的兒子的動人場面,達到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
以上是我對周老師這堂課的初淺評析。最后,我還提出一點建議:最好在學完本文后,組織學生作一次人物訪談,采訪一位好村長或好支書,再寫一則日記或一篇作文。這不僅使學生參與了社會實踐活動,得到了情感體驗,又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評課材料 篇5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電腦媒體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來增強學生的感知力,認識幾分之一。積極貫徹啟發性原則,運用講授法,在課堂上,既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主要對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進行了培養,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用手中的圖形折一折,涂一涂。先畫出折痕,并在紙上標出,再表示幾分之一。學生操作后,充分地說出了自己所得到的每份都是它的幾分之一。加深了分數的概念,并進一步理解平均分。
張老師的課堂是一個師生、生生之間互相平等對話的課堂,他們彼此分享經驗、溝通思考、交流看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考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升華。
評課材料 篇6
新課程明確指出:閱讀教學中,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代老師《她是我的朋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把語文閱讀教學建立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人物的形象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內涵,在讀中努力產生學生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可以說,本課的教學設計,突破了以往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情形,學生的學習,完全是自主地,探尋式地學習,具有實效性,可以說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下面具體來談一談:
一、三維目標達成的比較好,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螺旋上升”的
本節課學生深刻地了解了描寫哭的幾個詞語“啜泣、嗚咽、低聲哭泣、抽泣”的不同含義;學生不僅朗讀能力有了發展,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并能抓住阮恒獻血時的表情和動作體會人物內心的變化,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感動了自己,讓“朋友”的內涵在心里有所提升,再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到朋友真摯的友誼,從而樹立了正確的“朋友觀”。如課堂上教師通過:“阮恒小手顫抖地舉起來,他可能在想什么?試著用第一人稱說一說。”引導學生知道了要想體會人物的內心變化先要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從本節課的教學實際看學生非常好的掌握了這種讀書的方法,而且能夠用這種方法來展開交流和學習。
二、思路清晰,教學內容安排得當
從初讀──細讀──精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人物內心的思想內涵,受情感的熏陶,最后升華情感。教學如行云流水,通順流暢,把學生帶入課文中的意境。教學中重點、難點突出,分析透徹,朗讀到位,學生學習態度積極,效果好。
比如: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找出對阮恒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情以及心理的描寫,然后抓詞抓句、咬文嚼字進行理解,除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阮恒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還可以完成詞語的積累,知識的獲得變成了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生不在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學生在主動的參與過程中,積極動腦思考,揣度人物的情感,想法,對學生的分析水平、通過重點的語句理解課文的水平都能得到鍛煉,在分析阮恒這個人物時,學生的生活背景不同,經歷不同,所以在理解的程度上也有深有淺,設計者把教學的難點放在人物的形象分析上,充分證明了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啟發自己的思維,自能讀書,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而不必要求他們必須有統一的認知。
另外,我認為,此篇教學設計最巧的地方是在結尾處設計的“通過‘她是我的朋友’這句話,你都想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啟發?”這一項上,這是在讓學生在根據對課文的理解上求“活”,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也是在學生中展示生活中最美的事物,要讓學生的知識“活”起來,學生在思考中、在集體的生活中,在相互的交流中,精神財富共享。
最后提一點個人的建議,在這篇教學設計中,我認為對故事發生的背景和鮮血的場面可以讓學生演一演,可以幫助學生體會當時的情境,另外,還可以在教學的餓過程中,讓學生想象一下醫生和阮恒的對話,填補課文中留下的“空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有一位哲人說得好:“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性格,他們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
三、亮點
1、在朗讀課題的時候,代老師沒有請大家齊度了知,而是請學生根據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驗來朗讀,這是課標所提倡的。在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教師還請學生試著為課文換一個題目,這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到阮恒待人真誠、無私助人的品質,深化了友情的意義。
2、在一名學生多次讀錯“血”的讀音的時候,教師沒有馬上否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幫他糾正,給他改正的機會,這樣,給了學生自信,我想,這個學生以后將更加喜歡上語文課。
3、對于區分“血”的兩個讀音的問題,教師處理的非常到位,這是一個很難區分的多音字,大多數學生如果不經過糾正訓練,都會含糊不清,所以,代老師的這個訓練非常有必要,意義也非常大。
4、課堂上請學生模仿醫生說話,想象她在那時會和阮恒說些什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想象力,也幫學生掌握了有關語文課之外的一些獻血的知識。
四、提點建議
1、初讀的次數有些少,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初讀可設計在兩、三遍左右,然后再讓學生根據初讀,回答在初讀課文后能解決的問題。
2、對于多音字“血”的訓練,如果能放在課件中“輸血”這個詞后面,那銜接的就更緊密,相信學生的印象也就更深,掌握的也就更好了。
總之,我覺得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語文課,因為通過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讓人感受到了真情、真愛、真實。
評課材料 篇7
在本次教研活動中,我聽了四年二班胡老師執教的《蝙蝠和雷達》一課,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重視導入環節
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法、釋題導入法、激情導入法、設計問題導入法、故事導入法、介紹背景導入法等。可見一節好課,導入很關鍵,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上課伊始,胡老師就請倆名同學到臺前,一生蒙上眼睛,一生睜著眼睛,一起向前走,然后請他們談一談感受,并引出課題的一部分“蝙蝠”。我認為這種讓學生親身體驗,并引入課文的導入方式,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明確讀文方向
由于我校的特殊情況,目前無法使用多媒體課件,再加上本課具有很強的科技性,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胡老師就在讀書的要求上下功夫,緊緊圍繞科學家的三次試驗和由蝙蝠受到的啟發,發明雷達入手,反復請同學們采用不同的讀書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收獲。并激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制簡筆畫,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我認為,這不僅使學生完全理解了課文內容,還鍛煉了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教學效果比較好。
三、注重課外延伸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后,胡老師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游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征,發明了迷彩偽裝……使學生對人類模仿動物進行創造發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胡老師的這一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了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四、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新課程理念下,評價一堂語文課是否成功,主要應從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水平、學習效果等角度來考慮,具體說,就是要看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狀況、交流狀況、語言實踐狀況。當學生的學習有了自主性的時候,才會主動學習,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維的活躍、潛能的發揮,在這一問題上,總結胡老師課堂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首先教師尊重學生;其次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考;課堂上學生紛紛舉手,競相回答問題,爭取參于各種讀和說的訓練,主動性、積極性都比較高,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看法,不妥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評課材料 篇8
《送元二使安西》是詩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時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別詩。劉微老師的這節課讓聽眾感受到了送別的難舍難離,學生的發言有一定深度,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劉老師按照“古詩四讀法”讓學生自讀自悟,鼓勵學生談自己對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從詩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記得:學古詩,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這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步驟,也是學生自學古詩詞的一般思路。
將學生的課外積累與課內學習相結合。精彩的是,劉老師運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們對于詩人、詩題及有關背景知識信息。這樣做,即幫助孩子們梳理了課外知識,又提高了他們如何加工信息,還為進一步讀、悟古詩做了情感鋪墊。在集體學習的基礎上,老師讓孩子們自選表現送別意思的古詩詞,運用一定的方法自學。這個環節是孩子們體驗詩意,體驗學法的實踐過程,有教有放。
思維很重要,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是比較有效的,語文課在幫助孩子們發展形象思維能力方面大有作為。老師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圖、訓練孩子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老師要求孩子們讀課文時,非常注意圖文對應,詩與圖對應,內容與圖對應,說話、表演與圖對應;聽他人讀書,與自己手指到的圖上畫面內容都是對應的,對應中,孩子們讀、想、說、做、演融為一體,張開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內化語言文字的內涵,吸收營養。
人們信奉的“把一切知識教給孩子”,暴露不適應性和局限性。培養人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成了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劉老師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究,發現和感悟,學會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旨在增進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處理,利用各種信息。《課標》指出:“應當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小學生自主探究實施策略的研究,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
語文課要提高效率,途徑之一就是整合,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學方式的整合。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能做的,教師不說;學生能自己探索的,不講;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教的策略。采用師生對話(引導探究),生生對話(合作探究),生與文本對話(自主探究),安排充足對話交流過程,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如果老師進一步提示,在結尾與《別董大》一詩區別時盡量不要太近,《別董大》描述了詩人鼓舞友人對前途充滿信心,表現了詩人樂觀開朗的胸懷。《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點明送行的地點,季節,細雨似乎為友人拂塵,嫩綠的柳條正好在送別時折枝相贈,烘托出一種送行的氣氛。后兩句直接描寫送行的場面,抒發了對老朋友未來擔憂之情,一種離情籠罩全詩。在對比朗讀時應該先理解詩意然后朗讀。讀第二首時也應該從第一首的意境中跳出來在讀,體驗送別詩的情感,不僅有依依惜別之情,還可以分為豪情、衷情、感情等,更妙。即使時最好的演員也不能同時飾演悲劇和喜劇。我的評課無異于拋磚引玉,用意在于求教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