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性道德規范談談青少年早戀的影響
通過對第四章第二節性道德規范有關內容的學習,使我對性道德規范的內容及其特殊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再與教育工作中所面對的中學生早戀現象相聯系,認識更加深刻。
首先,課程中所講到的誠敬原則“真誠相待,不夾雜任何邪念,敬重對方,尊重自己”,讓我覺得加強中學生性道德培養是我們教育者必須在日常工作中始終堅持落實的問題。我連續做了五年班主任,和學生一直保持平等的朋友關系,對學生的情感問題了解較多,也成功地解決過多起早戀問題,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重點談談早戀的影響。在存在早戀現象的中學生中,有相當部分僅僅是對異性的好奇,進而模仿影視小說乃至成年情侶的言行舉止,以顯示自己的成熟魅力;有的故意模仿純情小說中的浪漫情節,進入一種想象中的癡情愛戀,所謂的愛情占據了生活的全部,放棄了學業的追求;個別學生還存在因貪慕虛榮而追求,或接受“帥哥”“靚妹”“款哥”“款姐”以獲物質享受的現象,沾染了社會中的很多不良習氣,與這個年齡該有的率真活潑,熱情蓬勃大相徑庭。根本原因就是沒有人真正教他們“誠敬”,教他們如何對己對人,教他們什么是沒有雜念的感情。如果我們及時在這方面加以教育引導,有相當部分的學生是可以走出這個誤區的。
第二,恭謹原則。課程中指出的兩性交往中恭謹的態度和言行,在青少年早戀現象中是很難做到的。其一,如若是上文提到的因好奇,虛榮而引起的早戀現象,是雙方,或其中一方故意模仿成年人戀愛,很容易出現不分場合,不擇方式親昵的現象,目的僅是顯示自己的魅力和與眾不同;一旦有一方是被動,往往會因恐懼,厭煩而出現情緒波動,對學習生活造成影響。其二,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異性好感,一旦被雙方認同為相愛,必然會出現喜歡單獨相處,暗中頻繁交往的現象,影響學業。同時,很容易引起同學,老師,家長的懷疑,受到議論乃至干涉,造成沉重的思想負擔。這些問題往往成為各種矛盾的導火索,嚴重時會導致學生做出一些過激行為,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
第三,篤信。課程中提到的“以誠敬為開始,以恭謹為方式,篤志于共同的事業,盡心于共同的目標,使兩性間逐漸形成共同的意識,情感,意志,信念甚至理想”這在中學生早戀中幾乎是一個要不可及的夢。以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學業的明顯階段性,和某一異性產生好感后,不久就面臨畢業,升學的問題,而一旦分開,沒有了共同的環境,生疏了,感情也就淡了,往往會有一方先放棄,或轉移到自己身邊有共同語言的異性身上;另一方則很受傷害。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早戀是不存在長遠意義的。我曾以這種暢想未來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在他們自己想到以后會發生的變化后,大部分人會覺得不能對將來有保證,進而可以接受不應因一時感情沖動而影響學業的道理,自主的回到學習生活中去。
第四,忠貞。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陷入感情旋渦的少男少女,對對方是否“忠心不二”無比重視,用盡一切辦法關注對方言行,一旦發現對方與其他有交往現象,即使是正常的普通交往也會暗自神傷,甚至大動干戈,使雙方情緒都產生巨大波動,經常會讓他們深陷其中無力自拔,嚴重影響學習。這幾乎是每一對小戀人都會面對的問題。(二)一部分青少年自制力較差,有些女生又不懂得自我保護,有可能因為要表達“忠心”與“真愛”出現性行為。由此可見,青春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或者說,迫在眉睫。否則會有很多孩子因為不了解青春期知識而陷入迷惘,與美好的未來失之交臂。
總之,盡管我不否認:中學生早戀現象中的確存在積極因素,促使雙方向好的方向發展,但這種情況極為少見。更多的事實證明:青少年早戀弊大于利。早戀現象給學生們本就緊張忙碌的學習生活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和影響。而作為我們教師,只有多學一些有關青春期心理,青春期教育的課程,才能更透徹的認識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并將其上升為理論,進行分析,再又理論指導實踐,使今后的工作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條理層次更加清楚,幫助學生認識早戀的影響與危害,順利地度過危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