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英語教學理念之反思(十篇)
再者,第二語言學習者和外語學習考在影響學習過程的情感因素方面也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第二語言學習環境中,由于第二語言在本語言社團的特殊地位,學習者往往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動機。如由于英語在印度和一些非洲國家是一種影響擇業和晉升的重要因素,學習者的工具性學習動機就很強;再如,在美國和德國,這些國家的語言成為移民和客籍工人減少種族歧視、爭取同等社會待遇和機會的工具,因此他們學習這些語言有著強烈的綜行性動機。所有這些人與中國學生在本國學習外語有根本的差別。這并不是說中國學生缺乏學習外語的動機,但中國學生很少會有對外語學習有更大促進作用的綜合性動機,而且就整體而言,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工具性動機也不十分明確。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外語教學的一個嚴重的缺陷。就情感因素的其它方面而言,如態度、個人性格等,由于語言學習環境的制約,其潛在的對外語學習過程的促進作用也受到極大的限制。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第二語言、外語與母語之間的關系的不同,母語知識對另一種語言知識的習得的影響也不一樣。大家知道,母語交際能力在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會發生正負遷移現象。在歐美國家,由于學習者所要學習的第二語言一般都是與他們母語有著同源關系的語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語言特征使得他們語言能力的正遷移遠遠超過負遷移。與此根本不同的是,中國學生由于所學外語一般是與母語分屬不同語系,文化傳統、語言特征,包括語音、語法和文字系統迥然相異,他們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遠遠超過歐美學生。
最后,由于以上種種原因,第二語言和外語學習者所能掌握的語言熟練程度就大不一樣。第二語言學習者往往能達到native like(與本族語者相似)的程度,特別是在言語表達方面,而外語學習者就很難達到相同的程度。
這樣看來,外語教學有著與第二語言教學完全不同的自身的特點,中國學生學習外語更有其特殊的地方。我們要問:盡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越來越多,英語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然而我們的學生中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是對外語感興趣的,有強烈的自我動力的;他們盡管一周有4--6節的外語課,總數加起來,不過4--5個小時,這點時間的外語接觸夠嗎?在45分鐘的英語課上,老師用外語授課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學生能開口說外語的時間又有多少?有多少學生的家庭有外語環境,有多少學生父母懂外語,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或被動接觸外語的機會又有多少?學生在初、高中階段6年中只學習12本英語教材,而他們課外英語閱讀量又有多少?我們盡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外語教學觀摩課,在這些觀摩課上英語教師和學生配合的天衣無縫,聽說讀寫的操練樣樣俱全,加上朗誦,短劇,多媒體演示,教學者為之興奮,聽課者為之激動。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語教學中,這樣的課又有多少呢?這本帳,從事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心中應該是明白的,說到底,我們中、小學的英語教學至今大多數仍隨著升學考試指揮棒在轉,跳不出“應試教育”的模式。
中國學生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不泛姣姣者,那么他們學好外語的秘訣是什么呢?從近年來上海外國語大學附中的畢業生情況來看,他們外語基本功非常扎實,進入大學后與普通中學的學生相比,其整體外語能力遠勝于普通中學的畢業生。雖然外語附中對外語教學有著特殊的要求,課時較多,但學生的其它各門功課成績不但沒因為在外語上化的時間多而受到影響,反而超過了其它重點中學的學生,前幾年上海外國語大學附中曾出了一批上海市文理科高考總分的狀元。這當然是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但其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深思。這種外語好,其它功課也差不了;其它功課好,外語卻不一定好的現象,更值得我們去探討。
反思之四:外語教學必須“以人為本”
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已成為現代國際教育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各個教育領域,人們越來越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人們意識到,對學習的最終結果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習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習主體的個性特征。
在外語教學中,在理論上“無懈可擊”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在真正廣泛運用時卻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須研究學習主體,研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質教育上尋根求源。
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習者之間存在著差異。學習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師任意捏成其它的東西。他們各自有獨特的性格、動機和學習風格,所有這些特征都會影響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表現。
現在,我們的外語教師終于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外語教學中考慮的重點不再應該是“我們該教些什么?讓我們設計一個大綱、一套教材來教這些內容”,而應該是:(1)促進外語習得的條件是什么?(2)我們如何在外語教學課堂中創造這些條件?
教師的職責一是教給學生知識,二是教給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知識,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是“魚”,二是“漁”,授之于魚,不如教之于漁,外語教學的過程中,“漁”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這遠比簡單地“授之于魚”要重要的多,對學生也有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