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英語課堂教學管理,加強“活”“動”
1、參與面廣。我在操練句型時采用了多樣化的參與形式,如既有單一的全班活動式,又有點兵點將或連鎖操練式的個人活動,還有雙人、小組、橫隊、縱隊等的集體活動。如此反復,學生被充分卷入各種語言活動中,沒有觀眾,沒有陪客,參與意識強了,參與面廣了。
2、參與量大。英語不是教會的,而是學會的,確切地說,是練會的。小學英語內容不多,但沒有大量的言語操練活動同樣是學不好的。在教學中,我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多層次的語言操練。第一層次,替換操練。從引入—出示句型—機械操練—替換操練等,這些訓練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又能鞏固、復習知識。第二層次,意義性訓練。有了情景和語境,句子的表達就既注重了形式又注重了意義。如學生看著幻燈片中色彩鮮艷的玩具車,說“ There is/are….”老師再引導到“The shop has some …”這樣學生很順利地進入了課文并理解了該句,看著精美的圖片,發出“Let us go to the toy shop!”的邀請。意義性訓練的目的在于鞏固知識,形成技能,但這樣的訓練缺乏信息交流。第三層次,交際性訓練。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于交際,在于真實運用。我引導學生進行真實問答,如看到了各種類型色彩的玩具車后,互相問“Which car do you like?”, 另一方面,設置信息溝,避免明知故問,并利用信息差距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在交流中積極運用語言。例如,我指著遠處的倆幅圖畫問學生“Which picture do you like, that blue one or that red one?”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要全體參與,擴大參與面,又要全面參與,增加參與量,提高參與層次。
二、交往互動。
新課程提出,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皮亞杰(Piaget)認為,孩子所接受的社交互動的質量和數量將會極大影響他本身成長發展的速度。教學過程中的交往主要指師生互動交往和生生互動交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宜更多開展生生互動交往。因為,其一,生生互動,給學生提供了廣泛卷入的機會,人人參與,沒有“被遺忘的角落”。其二,在交往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安全”的表達機會,降低了學習憂慮,調整了學習情緒。其三,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對語言行為及時調整,相互修正,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在課堂上我采用了以下幾種交往互動形式:
1、同桌交往。同桌交往簡單易行,時間耽擱少,一般用于小的問題,小的知識點的討論和突破。在替換操練階段,我主要采用了這種形式。
2、小組交往。小組活動更便于開展同組合作,異組競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同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多人智慧肯定要勝兩人,小組活動對于解決有難度的問題效果較好,如在表演前,學生組成六人小組,策劃一個為“Birthday party”購買禮物。小組成員個個動手,人人參與,有的準備東西,有的設計臺詞,忙的不亦樂乎,而在接下來的表演中同學門也表現得很出色。
3、自由交往。我在對話設計時候是讓學生和伙伴一起去農工商為伙伴或親友生日晚會購買禮物。允許學生下位自己尋找伙伴,這樣交流的信息面更廣泛而且真實,特別是詢問生日以及禮物時候,由于同桌或前后相對比較熟悉,有的更是在課文表演中已經小組合作了,再問已顯得不夠真實,所以采用自由交往是有效的。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直接反映,是構成智力的核心因素。學生不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也要用腦子想。雖然小學生學英語主要*模仿和記憶,但學習過程中也須要有思維的介入,會思維,才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只有當以人的發展為本位,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加強“活”,“動”,教師才能構建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真正成為課堂的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