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嘗試
體態律動是瑞士音樂家達爾克羅茲創的音樂教育體系中的核心。體態律動是在聽音樂的同時,以身體運動來體驗音樂,并將這種體驗化為感受和認知。體態律動的教學過程,是以聲音感覺和肌肉感覺合成的印象為基礎,不斷加強音樂,聽覺,動覺,情感和思維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態律動強調的是對音樂的體驗感受,它在根本上服從音樂指導。通過體態律動可以對多種感官提供強有力地影響和刺激,可以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活動,促使他們充分感受和熱愛音樂。同時,音樂的節奏和力度表現,能夠在人體運動、肌肉系統中找到相應的表現,身體是節奏體驗的第一位載體,把節奏作為音樂教育中的一種特殊力量,把人體的運動作為音樂節奏的外在表現。體態律動教育存在著廣泛而巨大的潛力,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也應能廣泛地運用到我們的小學音樂教育實踐中,下面,是筆者在教學活動中的一些嘗試和體會:
1、體態律動在幫助學生掌握節奏時值中的運用
音樂課中節奏時值的掌握對學生特別是低年級是一個難點,在以上這一活動中,首先學習音樂的載體是與學生的生活相關并且是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同時,通過游戲活動,進一步喚醒兒童的音樂家意識和音樂本能。另一方面,在游戲中老師在寬松的活動秩序和氣氛中,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個性和氣質,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感覺自己是一個表演者而不是一個被指導者,這樣對提高學習興趣是非常有利的。事實證明,通過活動對低年級掌握節奏難點,有著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以表演游戲的形式進行,老師首先用語言引起學生興趣:“小朋友,森林里要開聯歡會了,我們都扮成小動物表演節目吧。”老師出示母雞頭飾:“母雞生蛋是怎么叫的?”學生回答:“咯咯噠,”學生集體練習并模仿動作,然后依次出現小狗、小羊等動物的節奏型請學生分別模仿 “汪 汪 ” “ 咩— ” 等,并自己模仿動物的動作,要求在活動中一定要符合節奏要求,同時和這音樂的節奏進行律動。最后,各種動物進行節奏大合唱,學生在音樂伴奏下進行多聲部節奏練習。
2、體態律動在訓練學生音準概念中的作用
訓練正確掌握音高音準的教學,是一個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很難理解音與音之間的相互聯系,采用達爾克羅滋的體態律動原理,運用學生自己的身體位置感受音的高低,是最易讓孩子接受的方法。讓音的高低與身體的各部位構成有效的聯系,在不斷的身體運動中,達到訓練音高音位的目的。同時,在游戲過程中還加入了各種節奏的模仿動作,與聽音活動交替進行。這一步驟的設計是基于達爾克羅滋的以不同的教學媒體體驗音樂,將音樂能力的發展和遷移應用逐步深化的原則。學生在利用自己的身體活動初步掌握音高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節奏的音樂進行模仿動作與聽音活動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從客觀上進一步增加了聽音訓練的難度,使學生達到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構成一個螺旋式的課程結構。
例如:在教學生唱準d-—d’音階的過程中,采用do蹲下,re摸膝蓋,mi做在座位上, fa手插腰,sol兩手放肩膀,la雙手摸頭,si雙手高舉,do’站在小凳上。用這樣簡單并且易記的方法,讓學生將音高與身體活動自然而然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控制和運動的同時積極的掌握音高音準的概念,同時,在這一活動中還可以結合讓學生進行聽辯各種不同情緒和速度的樂曲的練習,聽辯音準和聽辯樂曲速度情緒交替進行,經過嘗試,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體態律動在即興創作中的運用
達爾克羅滋認為:即興活動既是促使音樂思維發展的手段,也是驗證音樂思維水平的手段之一。在即興創作或表演中,不僅需要具有一定的樂感,還必須有流暢的音樂思維,要對同時出現的音高、節奏、音色、力度等問題給以權衡和處理,其中最重要的是鍛煉的聽覺判斷、靈敏度和創造性。兒童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不斷的強化身體與音樂之間的聯系,仔細聆聽音樂與身體反差結合起來,能產生和理解表現音樂的巨大力量。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節奏差異,音樂內在美的細膩感受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使學生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情緒和情感的能力。
教師給一個命題:“秋天到了,樹上的葉子都變黃了,一片片的掉下來了,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片落葉,你會怎樣從樹上飄落下來呢?你又會飄落到什么地方呢?”學生隨著音樂做落葉飄動地動作,待到音樂停止學生放一個造型,老師就逐個問學生飄落在什么地方。
體態律動在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領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一個教育領域,但是要真正將它運用得當,真正讓學生在這一活動中提高音樂素質,還需要教師長期的、深入得研究和實踐,不斷在正確的教育思想下尋找新的突破點,不斷創新和豐富教育手段才能使這一教育理念在當今教育中發揮出最大的功能。